第九十七课 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分三: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
如果有人问:获得这般无分别行境者,是怎样利益众生等的呢? 下面以比喻来说明:例如,在会集的大庭广众之中,虚幻的人也就是依靠虚幻的咒语等威力显现的那个人并没有“我显现天尊等色相,依此取悦这众多人群”这种想法,但事实上他也做了让所有观众欢悦的事。尽管众人看见他这般显示摇摆等各式各样的神变,但实际上虚幻的人身体无所成立,心也不存在,如此以设施处为空性,名称也无所成立。 《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云: 分别涅槃者,不住斯胜道, 愚为分别害,不能趣涅槃。 超过分别者,无想无分别, 于斯大道中,以是而发趣。 众圣之胜道,愚夫皆远离, 若行此法者,斯道为无上。 虽然世间中有这样的幻化,但却没有分别念;虽无分别,也可造作很多事情。 诚如《大方广佛八十华严·离世间品》所云: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色, 于彼幻中求,无色无非色。 菩萨亦如是,以方便智幻, 种种皆示现,充满于世间。 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 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杂。 菩萨净法轮,当知亦如是, 现世间心水,不为世所杂。 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 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 菩萨住法性,示现一切事, 无量劫可极,一念智无尽。 譬如山谷中,及以宫殿间, 种种皆响应,而实无分别。
同样,行持智慧波罗蜜多无所得之义、无有分别的菩萨,永远也不会这样思维:“我证悟大菩提以后度化所有众生。”但事实上,他在世间界中示现种种投生,并具有调伏所化有情的众多所为。尽管如无而显现幻术般来示现,但那是以无分别的方式行持的。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十忍品》云: 譬如工幻师,普现诸色像, 徒令众贪乐,毕竟无所得。 世间亦如是,一切皆如幻, 无性亦无生,示现有种种。 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 众生及国土,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无余,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 屋宅池泉类,园林华果等。 幻物无知觉,亦无有住处, 毕竟寂灭相,但随分别现。 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 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 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 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着。 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 住于无碍地,普现大威力。 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缠网于世间。 《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云: 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 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 释曰:此偈显示自然成熟因。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者,一切诸佛不作是念:我曾成熟众生、我当成熟众生、我今成熟众生。何以故?由无分别故。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者,虽无功用,而一切时以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三门成熟众生。 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
就像寂慧如来的传记一样,一切佛陀化现为佛陀,行持讲经说法等佛陀的一切事业,然而幻化者,对于自己行持佛陀的事业丝毫也不会产生“我在行持佛陀的事业”这种骄傲,因为他仅仅是幻化的显现。同样,修行、串习证悟诸法如幻现而无自性的智慧并且已获得无分别善巧行境胸有成竹的菩萨,也是如幻化、幻术般显示讲经说法等一切事,但全然不生分别。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观众生品》云: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识,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龟毛衣,如枯骨行走,如须陀洹身见[1],如斯陀含三来,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残虐[2],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阉宦具淫根,如石女生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无著而有烦恼,如无根而能生物,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无。”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无著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嗔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应当等观一切众生。” 又问:“欲等观一切众生,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等观一切众生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3],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多宝、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唯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未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从上述《维摩诘所说大乘经·观众生品》的内容,就可以很明确地了知: 佛佛化现诸佛事,所作皆无彼我相, 菩萨大智行亦然,一切现行如幻化。 的深刻道理了。 [1] 如须陀洹身见:《中阿含经·七法品水喻经》云:“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 [2] 残虐:拼音cán nüè,凶残暴虐。 [3] 四大藏:《菩提资粮论》云:“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1)奉事出世诸佛,(2)听闻六波罗蜜,(3)以无碍心见于法师,(4)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