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99

第九十九课


五(彼所修学法之超胜功德)分三:一、入果由经之一道;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

一、入果由经之一道: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
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佛母般若波罗蜜,菩萨了知深信重,
内心真实而奉行,应知是行一切智。

在传讲一切如来之母这一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某位菩萨对此法理由衷生起信解,诚心诚意精进实修或者修行般若波罗蜜,那么应该了知那些身、语、意三门寂静调柔的菩萨们,会疾入一切种智,其的道理是,因为般若波罗蜜佛母她是趋入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及无上菩提——遍知智慧果位独一无二的唯一正道。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强弱品》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诸经法信本无所从生;是菩萨尚未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信,诸法本空;是菩萨尚未得阿惟越致,信诸经法本无如泥洹;是菩萨尚未得入阿惟越致地,随是法教立,疾得阿惟越致。有应是法行者,是故十方诸佛共赞叹是菩萨。菩萨为度阿罗汉道地、辟支佛道地,向佛道地,若有菩萨应般若波罗蜜行者,为诸佛所赞叹,知是菩萨不久在阿惟越致道地立。

复次,须菩提!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信不狐疑,菩萨作是念:‘如佛所说谛无异。’是菩萨却后当复于阿閦佛所,闻是般若波罗蜜,及余菩萨所闻亦复尔。作是信般若波罗蜜者,以为在阿惟越致地立。若有闻般若波罗蜜信者,其德甚大不小,何况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法教立者!随是法教立者,为疾入萨芸若!”]

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认清菩提心之住处般若波罗蜜;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一、认清菩提心之住处般若波罗蜜: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1]
法界如实不可得,由如虚空无处所,
如天宫殿应念生,亦如飞禽思果树。

如果问:菩萨的住所到底是什么呢?菩萨安住于般若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

法界以外的法丝毫也得不到,因此一切法就成了法界的自性。了知此理而心住法界的名言,任何法也不住的意义是说,远离一切所缘的真如就取名为法界,而它并没有所缘的基础,为此法界真如或真实性,也不可以执著的方式安住。它是不住一切,由此称为不住之住。证悟如此远离一切所缘行境平等性的智慧就如同空中的云不依赖于一切一样,对任何法一无所住而安住。虽然不住一切,但依靠甚深不住之住的威力能自在拥有如海的圆满二资、成熟众生和修净佛土,这就好比某位持明咒者,并没有为自己安住营造的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如果他想安住,就依靠明咒的威力,随心所欲地加持,刹那间在虚空界就能够呈现并不是时间成熟从地里生长等,具足悦意的鲜花和果树等庄严的美妙乐园等。

《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中,有一段非常精彩宣说无所住处而安住于法界的偈颂。

《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云:

菩萨正忆念,于义善思惟,

不住诸法中,说名为智者。

未曾有少法,可为安立者,

以无安立故,无畏而发趣。

不立于诸色,亦不立诸受,

诸想及诸行,识等亦如是。

不住于诸蕴,诸界及诸处,

若处若非处,亦常无所住。

不住于地界,亦不住水界,

火界及风界,亦常无所住。

不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得无安立故,不住于三界。

及以虚空界,于彼无所住,

以无有所住,平等而发趣。

故无有少法,于中而可住,

若得无所住,斯为妙智者。

妙智无所住,无住为菩萨,

能得如是住,则住法界中。

无住相应故,彼常能善住,

无住无依止,于法得安住。

若得不依止,则常无所动,

不入亦不出,平等善安住,

于法如是住,斯为勇猛者。

一切法无高,一切法无下,

如是无所动,法界善安住。

安住不动故,便得无上住,

不住住相应,斯为勇猛者。

不住于住处,于处无所动,

成就无住处,而得善安住。

若处若非处,一切无所动,

住于不动处,乃名为不动。

若住不动处,一切无所住,

不念处非处,常住无分别。

不住于处故,则无有所动,

于处无所动,一切得无住。

若得不住处,处非处不动,

若于处不动,乃善住于处。

善住处安住,则住无所住,

能见一切法,住法相应住。

如是见诸法,种种无所住,

无住无安住,善巧于法住。

常住于诸法,而无有分别,

离诸分别故,斯为不动者。

若能住不动,于行无分别,

远离处非处,斯为观察者。

若能观不动,一切无所动,

诸法常平等,如是而发趣。

如理住相应,如理而不动,

得无动处者,常住于无处。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大智菩萨如是行,住彼寂静之功德,
法不可见亦无说,菩提非得非不得。

如是借助堪为无上甚深明咒的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随心所欲行持圆满二资、成熟众生、修净佛土之理的善巧菩萨,明了他相续,能使别人趋入不可思议的圆满二资、成熟众生、修净佛土,却不缘于为自利能证悟的道法和所得的佛陀一切法。不缘也就是不视为利他讲法和求法者即讲经说法的对境,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无所得的自性。这种方式,仅在名言中,就是希望消除其余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己欢喜大乘之道果功德的诸位菩萨的安住。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强弱品》云:

[须菩提白佛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何所法说有说经者?”

佛言:“如须菩提所言,设离本本无法不得,何所法有作佛者?亦无有法说经者。是本无无本,何所有于本无中立无者、有本无、有当得佛者?亦无有本法、有作佛者,本无无有,说经者亦不可得。”

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菩萨勤苦行乃自致成佛。何以故?无有字法,无所得在本无中立者,亦无有法当作佛者,亦无有说经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不疑不厌。”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如释提桓因所言,菩萨勤苦闻深般若波罗蜜信不狐疑不厌。”

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拘翼!诸经法皆空,何所有狐疑厌者?”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如须菩提所说,一切为说空事,为悉无所著。譬如射虚空了无所著,须菩提所说经亦如是了无所著。”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我所说,为随佛法教耶?为有增减乎?”

佛语释提桓因:“拘翼!如佛所说法教等无异。如须菩提所说,但说空事。

“须菩提,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得佛者,亦不见萨芸若,亦不见得萨芸若者,亦不见怛萨阿竭,亦无有得怛萨阿竭者,亦不见无所从生,亦不见无所从生证得之者,亦不见十种力,亦无有索十种力者,亦不见四无所畏,亦不见索四无所畏者,经法本净亦无所得。须菩提!随无所得教立。如是,须菩提!随无所得教立者,是菩萨为行般若波罗蜜。百倍、千倍、万倍,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舍置佛道地、众罗汉、辟支佛道地,不及是菩萨道地。欲为十方天下人持尊,当随佛法教立如是。”]

《中论·观有无品》云: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若破有则见无,若破无则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是故说上偈。

《景德传灯录》中,有一段记载大珠慧海禅师说般若空性的精彩片段。

《景德传灯录》云:

[夫禅师者,撮其枢要[2],直了心源,出没卷舒[3],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见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

故经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道、释三教同异如何?”

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4]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

曰:“禅师对面[5]妄语。”

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

曰:“某甲[6]却不会禅师语论也。”

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

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

座主会么?”

曰:“不了此意。”

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

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

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

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父子合集经·阿修罗王授记品》中,妙眼阿修罗王以偈赞曰:

如是种种相,本来常寂静,

无名亦无相,牟尼之所说。

虽说而无说,少分不可得,

说者既亦无,听者亦如是。

善达如是义,不著一切法,

则能行大行,是名真佛子。

经过多年学习空性法门,回首所走过的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世间每天都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为什么不求一个真正息灭一切痛苦的法?因为依靠它,内心会非常宁静、快乐,也会平等看待一切,行为上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琐事。我们看见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各种追求目标而努力奋斗:有人为了高楼大厦,有人为了高级轿车,有人为了显赫名声……但这些有没有实义呢?真正懂得般若空性的人都明白此等一切皆空无实也!

悲天悯世的大阿阇,黎寂天菩萨也在《入行论·智慧品》的最后叹言自己何时方能具足圆满开演空性法门的机缘,来普度那些被实执所败坏的芸芸众生!

《入行论·智慧品》云:

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

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由此可知,于所化众生开示空性正理是度脱唯母众生的唯一正道。所以请求诸位善知识,要发愿务必将此般若法门学至究竟才不枉费自己今生今世幸会一次此能生三世诸佛及佛子的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法。


[1] 加持花:本来,原文是“加持非时花”,但限于字数,未能译出。

[2] 枢要:拼音shū yào,中心,核心。

[3] 卷舒:拼音juǎn shū,1.卷起与展开。 2.犹进退;隐显。

[4] 卓锥:拼音zhuō zhuī,指立锥。

[5] 对面:拼音duìmiàn,当面。

[6] 某甲:拼音mǒu jiá,自称的代词。

《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云:“速道将来,沩山云:某甲不道,请和尚道。”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