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0

第一百课


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所有声闻及缘觉,修行寂静三摩地,
爱乐寂静得解脱,唯佛超出于一切。

菩萨安住的般若空性境界非常殊胜。怎么殊胜呢?断除二障的大阿罗汉佛陀的无上解脱等持和如来的安住境界除外,菩萨的此安住,堪为所有证悟人无我的声闻,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的缘觉,具有各种世间境界的仙人、外道等众生,所获得的止息烦恼、具足寂灭和无漏安乐的禅定或安住之最。也就是说,与他们所拥有的功德相比较,菩萨的境界至高无上,谁也无法超越。

也就是说时常安住在甚深般若波罗蜜最胜处的菩萨,连死神魔都无法找到他。

过去在五台山的碧山寺有一位方丈禅师叫金碧峰,据说是个已经证果,有禅定功夫的禅师,在五台山一带弘化一方,普度众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他非常敬重,特别赐他一个玉钵。金碧峰禅师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世俗八法都已经放下了,唯独对这只玉钵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时间久了就生起了贪爱之心,放不下了,每次打坐之前,都要仔细地把玉钵收藏好,然后才能安心地进入禅定。

直到有一天他的阳寿已尽,死神魔阎罗君派几个无常小鬼去抓他。金碧峰有禅定功夫,能预知时至,知道无常鬼来抓他,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于是就进入了甚深般若波罗蜜之禅,与虚空同体,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无常小鬼来到他的住处,找遍了整座寺院,又找遍了整个三界,都找不着他。他们等了一天又一天,眼看没办法向阎王爷交差,就去请教当地的土地公,请他调查调查,帮忙想个计谋找出金碧峰禅师。

土地公说:“这个金碧峰禅师是个已经明心见性的圣僧,禅定功夫了得,想必现在正入于禅定之中,你们是抓不到他的。”

无常一听,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呢?阎王爷说生死薄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阳寿已尽,死期已到,我们得抓他回去交差啊!”

土地公想了想,说:“要想抓他有个办法,他有个玉钵,是皇帝御赐的,他特别珍爱,唯独这个东西他放不下,如果你们能想个办法拿到这个玉钵,让他起心动念,他就会出定。”

无常们一听,就和土地公商量了一个对策,终于找到了玉钵,并将玉钵敲得“乒乒乓乓”地响。金碧峰禅师听到他的玉钵响,心念一动,马上出定,大喝一声:“大胆!谁敢动了我的玉钵,不要命啦!”话一出口,无常鬼们纷纷抛出夺命链套住他的脖子,拍手笑道:“哈哈,好你个金碧峰,看你还往哪里逃!你的死期到了,竟然还让你拖了这么多天,害得我们没办法回去向阎王爷交差,现在赶快跟我们一起回去见阎王爷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于是向鬼使神差们求情道:“你们也知道我还有些事务没有交代,能不能帮帮忙,通融一下,让我把事情交代完了再跟你们去?”鬼使神差们一合计:反正我们抓你也耽误了好几天,迟一会儿也无妨,我们也是皈依了三宝的。于是就把金碧峰禅师放了,百般交代他不要耍花招。当夺命链从颈上一取下,金碧峰禅师拿起玉钵往地上一摔,马上入定,缓缓升于虚空之中,一瞬间鬼使神差们又找不到他了,气得哇哇叫:“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

金碧峰禅师就在虚空中做了一偈唱曰: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菩萨依禅到彼岸,不住寂静行如空,
如禽飞翔不堕地,如鱼水中行自在。

尽管安住于无余灭尽戏论的等持之处,然而不成为一边寂灭。比如,众飞禽,虽然住于无所依处的虚空中,但是不会坠到地上;鱼儿虽住水中,并没有耳鼻等闭气而亡的情况。同样,菩萨依靠不住而安住的禅定力抵达轮回彼岸的寂灭涅槃法界,虽然已经证悟、安住于空性中,但是无有所依,如飞禽一般不堕于有寂之边;由于也不耽著空性,因此如同鱼儿不被自己的住所水所闭气一样,不堕入寂灭一边的涅槃当中。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云:

不住生死,不乐涅槃,

不求解脱,亦不求缚。

菩萨摩诃萨们不像声闻阿罗汉那样,急于取证自我解脱的寂灭涅槃是因为他们视一切有情如同独子一般慈悯难舍,又因为证悟了甚深般若波罗蜜空性实相也不堕诸有轮回。

《大宝积经·宝髻菩萨会》云:

[佛告族姓子:“譬如去于居邑[1],百千俞旬玄回之路,有大国城,其路艰险,众难难计,阻邃曲隘,寇贼[2]抄掠[3],师子、虎、狼还相食啖。若出此路能到彼国,入大城者悉脱众患,安隐无量。时有一人,闻彼国城恩德功勋,快乐远著。其人生年唯有一子,甚爱重念视之无厌,闻彼国名舍子而往;尽力勤行,忍诸艰苦众难之患,昼夜不懈,得值阴凉,六艺[4]备体,执持五兵[5],便得越度,到其城门住门捆[6]上;稍复进前至第二门,开其城门而独住立,即便忆念:‘所生一子独不得来。’以子恩情不入大城,寻更还反将其子来,共至乐国。”

佛告族姓子:“菩萨如是被无极铠,以大精进坚固志性,精诚所致显发大道,净治心业淳淑[7]之行,诸漏得尽兴大哀心,开化众生为其说法,慧断生死,得至无漏究竟成就。哀愍众生欲救护故,则复来还现凡夫地。”

佛告族姓子:“其城者,喻圣慧巍巍,诸漏已尽。涉难远行百千俞旬玄迥[8]路者,谓游无量生死诸难,救脱众生不以为拘。盗贼、虎、狼者,谓众魔邪见非法之难。相食啖者,谓三界中阴衰之患。值阴凉者,谓平等行。六艺、五兵,谓六度无极、五神通[9]也。其人者,菩萨也。到其城住门捆上,从外门稍复进至中门,住不前者,谓菩萨而从有为至于无为,诸漏已尽其心明彻,不舍本愿欲度十方。如念一子也,不入城还反者,菩萨愍伤一切众生,中心念之如一子父,灭除生死诸漏之难,超住法顶虽出生死,不尽诸漏寻复来还,在于五趣[10]开化众生,是为菩萨善权方便大哀之行。”

尔时,宝髻菩萨前白佛言:“至未曾有!天中天,菩萨大士,志怀大哀不乐解脱,欲度众生如观己掌,反还生死而不恶厌。”复问佛言:“菩萨遵修何法不厌生死?”

佛告族姓子:“菩萨有二十事不厌生死。何谓二十事?(1)奉行德本至无极慈,执持大慈以摄大危,(2)怀抱大哀摄不弘愍,(3)开化众生度脱一切,(4)常以精进摄诸怯劣[11],(5)以和调性摄诸怀结,(6)以权方便摄不知节,(7)则以智慧摄诸愚冥,(8)而以一心摄诸放逸,(9)能以神通摄诸不畅,(10)能以圣明摄诸闇塞,(11)能以随时摄诸无义,(12)其意专惟摄诸烦愦,(13)遵奉道心摄诸不学,(14)而行四恩[12]摄诸无护,(15)以布施摄贫穷,(16)以敬戒摄无礼,(17)以博闻摄少智,(18)以总持摄喜忘,(19)以辩才摄顽讷[13],(20)以上德摄少福,由是之故乃成大慧。是族姓子,菩萨所行二十事不厌生死也。”]

以前韩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开悟大德叫镜虚和尚,他一直住山修行,境界很高。他有一位比较调皮但很重视戒律的弟子叫满空跟他住在一起,其修行也很清净。有一次,上师从外面带回来一个女人,并让她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这位弟子特别担忧,他想:“不能让外面的人说各种不好听的话诽谤上师”,于是一直把门关着。如果有人来,要么说上师已经休息了,要么说上师生病了,要么说上师睡觉了,将所有拜见上师的人都挡回去,不让见上师。上师也一直跟这个女人一起吃饭、睡觉,白天也住在一起。有时上师还要出去专门买一些东西给她,甚至晚上还做夜宵给她吃。

后来满空实在没办法接受,他打开门一看,只见那个女人躺在法师床上,法师正在给她按摩。从背后看,这位女人身材很苗条,体形非常好。

他实在忍不住,说:“您是出家人哪!怎么能跟女人这样。”

法师说:“既然你这样不理解我的行为,那你就看看她吧!”

那女人一转身,才知是位麻风病人。然后师父要求他马上出去,不然会染上他。

那时满空心里想:“真正的大德为了利益众生是不会顾及自身的安危的。”

的确,对世间人来讲,让这样的麻风病人住在自己屋里,这是谁也做不到的。

后来他特别惭愧地在师父前说:“您能做到的我做不到,您能见到的我见不到,从此之后我依教奉行。”

后来弟子满空也获得开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很广大。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菩萨若为诸众生,当求未曾有佛智,
施与最上第一法,此名最上行行者。

因此,凡是希求成为一切有情界尽其所有的功德之最、渴望证得诸法之最——稀有佛陀的殊胜智慧并渴求对一切有情发放上等、最胜、微妙的法布施者,当依止利益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这一最殊胜之处——甚深般若波罗蜜。

堪为一切有情功德之最对应去往超越一切世间的法身处,具足稀有佛智对应报身,于世间发放法布施对应化身,上等法布施对应随福德分道,最胜法布施对应随解脱分道,微妙法布施对应胜乘之法,尽管有此等对应来解释的,然而没有分别对应,只是作为功德超胜的异名也可以。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见阿閦佛品》云:

[“阿难!若菩萨欲到一切法彼岸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阿难!学般若波罗蜜,于诸学中最为第一,安乐利益诸世间故。阿难!如是学者,无依止者,为作依止;如是学者,诸佛所许,诸佛所赞,诸佛如是学已,能以足指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阿难!诸佛学是般若波罗蜜,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阿难!是故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

本则颂词的核心是说以最殊胜的功德,取证最殊胜的可证智慧一切智智,又以最殊胜的萨婆若智对所化众生作最殊胜的深法布施,令住其最殊胜的安住之处甚深般若波罗蜜。本颂文中提到了四最,下面我等也讲一则相关四最的公案。

《法句譬喻经·好喜品》云:

[昔佛在舍卫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相将至㮈[14]树下坐禅行道,㮈[15]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物何者可爱以快人情?”

一人言:“仲春[16]之月日[17]木荣华[18],游戏原野,此最为乐。”

一人言:“宗亲[19]吉会,觞酌[20]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

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

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21]芬馥[22]恣意纵情,此最为乐[23]。”

佛知四人应可化度,而走意六欲[24]不惟无常,即呼四人而问之曰:“属坐树下共论何事?”

四人以[25]实具白所乐。佛告四人:“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也。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26],妻妾美色爱憎之主也。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涂[27]八难[28]苦痛万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舍世求道,志存无为不贪荣利,自致泥洹乃为最乐。”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爱喜生忧,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至诚知惭,

行身近道,为众所爱。

   欲态[29]不出[30],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国王名曰普安,与隣国四王共为亲友,请此四王宴会一月,饮食娱乐极欢[31]无比。

临别之日,普安王问四王曰:‘人居世间以何为乐?’

一王言:‘游戏为乐。’

一王言:‘宗亲吉会音乐为乐。’

一王言:‘多积财宝所欲如意为乐。’

一王言:‘爱欲恣情此最[32]为乐。’

普安王言:‘卿等所论,是苦恼之本、忧畏之原,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由此兴。不如寂静,无求无欲淡[33]泊守一,得道为乐。’四王闻之欢[34]喜信解。”

佛告四[35]比丘:“尔时普安王者,我身是也[36];四王者,汝四人是也[37]。前已说[38]之今故不解,生死莚[39]蔓何由休息?”

时四比丘重闻此义,惭愧悔过心意开悟,灭意断欲得罗汉道。]


[1] 居邑:拼音jū yì,泛指人口聚居之地。

[2] 寇贼:拼音kòu zéi,盗匪;敌寇。

[3] 抄掠:拼音chāo lüè,搜刮、强抢。

[4] 六艺:拼音liù yì,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指礼、乐、射、御、书、数。

[5] 五兵:拼音wǔ bīng,五种兵器。指戈、殳、戟、酋矛、夷矛。

[6] 门捆:拼音mén kǔn,门槛。

[7] 淳淑:拼音chún shū,仁厚善良。

[8] 迥:拼音jiǒng,〈形〉本义:遥远。

[9] 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如意通、他心通、宿命通。

[10] 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就是五趣。

[11] 怯劣:拼音qiè liè,懦弱。

[12] 四恩:拼音sìēn,佛教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13] 讷:拼音nè,语言迟钝:木讷。口讷。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14] 㮈【大】*,奈【宋】*【元】*【明】*【圣】*柰:拼音nài,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亦称“花红”、“沙果”。

[15] 㮈【大】*,奈【宋】*【元】*【明】*【圣】*

[16] 仲春:拼音zhòngchūn,春季中期,指阴历二月

[17] 日【大】,百【宋】【元】【明】【圣】

[18] 华【大】,茂【宋】【元】【明】

[19] 宗亲:拼音zōng qīn,同宗族的亲属。

[20] 觞酌:拼音shāng zhuó,指饮酒。

[21] 熏【大】,勋【圣】

[22] 芬馥:拼音fēn fù,(花草)芳香:花朵芬馥。

[23] 乐【大】,乐也【宋】【元】【明】

[24] 欲【大】,情【圣】

[25] 以【大】,〔-〕【宋】【元】【明】

[26] 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大智度论· 序品》云:“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27] 三涂:拼音sān tú,1.同“ 三途 ”。佛教语。2.三途: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28] 八难:《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邪见生鬼畜,泥黎法不闻,

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瘂性,

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

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

[29] 态【大】,能【圣】

[30] 出【大】,生【宋】【元】【明】

[31] 极欢【大】,快乐【宋】【元】【明】,〔-〕【圣】

[32] 最【大】,则【宋】【元】【明】

[33] 淡【大】,憺【圣】

[34] 欢【CB】【丽-CB】,叹【大】

[35] 四【大】,〔-〕【宋】【元】【明】

[36] 也【大】*,〔-〕【圣】*

[37] 也【大】*,〔-〕【圣】*

[38] 说【大】,论【宋】【元】【明】【圣】

[39] 莚【大】,延【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