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1

第一课


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分二:从本体之角度说之为最;二、从生无尽果之角度说之为最。

一、从本体之角度说之为最: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
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如来说戒波罗蜜,一切戒中为第一,
智者欲奉一切戒,当学佛戒波罗蜜。

这一般若的学处,堪为导师圆满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法门无量学处的所有学处之最,较此更胜的学处丝毫也不存在的缘故,是至高无上的,希望达到一切诸学彼岸的某位智者菩萨,应当修学佛陀的学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学处。

当然,汉传所谓的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宗,还有藏传萨迦派的道果、格鲁派的大威德、噶举派的大手印以及宁玛派的大圆满等也可以认为自己所传的法门是至高无上的,其他诸分派也可以有类似的承许。从自身对自宗的信心,自己所修行或弘扬的法很殊胜的角度,以善巧方便导化众生时是可以这样讲的。但在这里大家都要知道,如果没有通达般若空性,从轮回中解脱,了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就不太可能。因此希望达到一切学处彼岸的智者,皆应修学佛陀所有法门或学处的精华——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般若波罗蜜多已经通达,便能轻而易举地融会贯通其余诸法门。

且看六祖慧能大师是如何解说般若波罗蜜,《六祖坛经·般若品》云:

[次日,韦使君[1]请益[2]。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3]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4]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5],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6]。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7]、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8],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9]。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10]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11]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12],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13],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14],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15]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16]。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17]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18],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19]岭南[20]有佛出世!”]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亦云:

求知佛智慧,而不住于彼,

智不有住处,非不住异处。

诸佛慧无碍,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究竟得菩提。

二(从生无尽果之角度说之为最)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今此法藏诸佛母,为最第一快乐所,
过现未来十方佛,生此法界而无尽。

这一般若是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无尽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能产生十力等果功德珍宝,也能产生波罗蜜多、陀罗尼、菩提分法等道功德的种种财物,因此是微妙、稀有、广大的法藏;也是出生诸佛的种姓,因为诸佛由此诞生的缘故;她还是众生的身心安宁、快乐的宝藏;由证悟这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获得甚深广大的一切法,能出生世间正见之间的所有妙道。我们要知道,以缘于基般若、实修道般若、获得果般若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善妙。因为:如果没有她,那么一切不复存在,有了她,一切应有尽有,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过去、未来和现今住世的十方世界的所有怙主佛陀,都是由实修此般若波罗蜜而诞生的,然而作为此般若之本体的法界,永远不会穷尽,无盈无亏而安住。如果没有基般若,就不存在如理如实证悟而实修的情况;倘若没有道般若,也就不存在果般若。但是,我们应当了知,如实证悟并宣说安住基法界无二的义理或者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因的道理。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乃一切有情“众生安乐藏”的这一说辞,我等可以通过一则公案来说明这一点。《五灯会元》中记载说:有一个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自从当胸挨了一脚五祖弘忍大师的踢打之后,就顿然开悟,欢喜无穷,笑不止息。这也许就是登初地“极喜地”时的一种表象吧。

《五灯会元·水潦和尚》云:

[洪州[21]水潦和尚,初参马祖。

问曰:“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祖曰:“礼拜著!”

师才礼拜,祖乃当胸蹋倒。师大悟,起来拊掌[22]呵呵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秖[23]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礼谢而退。住后,每告众曰:“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有僧作一圆相,以手撮向师身上。师乃三拨,亦作一圆相,却指其僧。僧便礼拜。

师打曰:“这虚头汉!”

问:“如何是沙门行?”

师曰:“动则影现,觉则冰生。”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乃拊掌呵呵大笑。凡接机,大约如此。]


[1] 使君:拼音shǐjūn,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2] 请益:拼音qǐng yì,向人请教,请求给予更详细、明确的指导。

[3] 假:拼音jiǎ,〈动〉凭借。

[4] 志心:拼音zhì xīn,专心;诚心。

[5] 边畔:拼音biān pàn,指犹边际。

[6]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中论·观四谛品》云: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7] 溪涧:拼音xī jiàn,两山间的流水。

[8] 漂流:拼音piāo liú,漂浮流动。

[9]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10] 元:拼音yuán,释义:头、首、始、大。

[11] 蒙:拼音méng,〈动〉蒙受。以蒙大难。

[12] 顿教:拼音dùn jiào,所谓顿教者,又作大乘顿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设断惑证理之阶位,为顿修顿悟之教。

[13] 雨:拼音yù,〈动〉本义:下雨。

[14] 十二部经:亦称十二分教即(1)长行、(2)重颂、(3)孤起、(4)譬喻、(5)因缘、(6)无问自说、(7)本生、(8)本事、(9)未曾有、(10)方广、(11)论议、(12)授记。

[15] 忍和尚:是指五祖弘忍大师。

[16] 《六祖坛经·行由品》云:“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7] 三障:《成实论·三障品》云:

[问曰:经中说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何者是耶?

答曰:若诸业、烦恼及报,能障解脱道,故名曰障。

问曰:何者能障?

答曰:施戒修善回向三有,此能障道。又,定受报业是亦为障,如经中说:若此人必定集受报业,则不入正位。是名业障。又,若人烦恼厚利增上常在心中,是烦恼障。又,若人烦恼不可除遣,如不能男等欲,亦名烦恼障。又,若地狱等罪恶生处,及随所生处不能修道,皆名报障。]

[18] 道俗:拼音dào sú,指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

[19] 何期:拼音hé qí,岂料。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没有想到。

[20] 岭南:拼音lǐng nán,指中国五岭以南的地区,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一带。

[21] 洪州:拼音hóng zhōu,隋朝时设置,在今江西省境。

[22] 拊掌:拼音fǔ zhǎng,〈书〉拍手:拊掌大笑。也作抚掌。

[23] 秖:拼音zhǐ,古同“祇”,仅仅:“近来世俗多颠倒,秖重衣衫不重人。”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