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2

第一百零二课


二(广说)分二:一、以外缘起而阐释;二、以内缘起而阐释。

一(以外缘起而阐释)分二:一、外缘起之比喻;二、宣说般若意义。

一、外缘起之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一切树林华果等,皆从大地而生长,
大地不厌亦不著,不减不增复不倦。

如此法界的本体虽然一成不变,可是有法缘起的游舞不灭,即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所有树木、果实、花朵、林园,均是从大地上真实生出并呈现在大地上。尽管屡次三番生长尽其所有的树木等,可是大地并不存在以前相续泯灭、穷尽的现象,也无有增长,而结出一切果,并不存在从开始的阶段变迁、退失的情况,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虽然反反复复长出所有果实,却从无厌倦。我们要知道,由一切众生的业因所感,乃至世间安住期间,从大地上生出草木等,并没有其余作者,就是缘起的规律,以此为例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各自的因中产生并且无有分别而造作。

《究竟一乘宝性论·自然不休息佛业品》云:

一切诸草木,依止大地生,地无分别心,而增长成就。

众生心善根,依止佛地生,佛无分别心,而增广成就。

佛声犹如响,以无名字说,佛身如虚空,遍不可见常。

如依地诸法,一切诸妙药,遍为诸众生,不限于一人。

依佛地诸法,白净妙法药,遍为诸众生,不限于一人。

二、宣说般若意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佛及声闻缘觉等,天及世间安隐法,
皆从般若之所生,般若无增亦无减。

    诸位佛子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以及除此之外的人类等所有众生的一切安乐幸福的

法,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佛陀由般若所生,佛陀说法而出生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功德,而他者不会宣说,甚至他们通达善恶因果的世间正见也决定不会获得,因为依靠自力无法了解的缘故。如果不具备世间正见,那么也就不会成办、产生世间的一切安乐,更何况说真正出世间的道果了?般若波罗蜜多始终是无上智慧的含义,她是无有颠倒、一五一十趋入二谛自性的智慧。为此,无误通达二谛之理的一切智慧都包括在她般若波罗蜜当中,因为属于她的一部分,行持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智慧也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她。尽管般若波罗蜜多如此产生轮涅所摄的一切安乐,可是这种智慧永远无尽无增而如是安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分》云:

[“曼殊室利!譬如世间卉木、丛林、药物、种子,一切皆依大地生长;如是菩萨世、出世间一切善根及余胜事,无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生长。当知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法,皆于无上正等菩提随顺证得无所乖诤。”]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行般若行利有情,使学大智证菩提,

有为无为诸快乐,一切乐从般若生。

二(以内缘起而阐释)分二: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

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
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
世间上中下众生,一切皆从无明生,
因缘和合转苦身,无明无增亦无减。

在这个世间,观待身体、受用而言,下等的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众生,中等的四大部洲的人类,上等的天界众生,尽其所有的众生趣,都是由根本无明所产生,这是如来宣说的。如云:“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对于执著我与我所的分别心,未见真实义并且颠倒执著的心所,就称为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诸缘起十二支。为此,有漏的业和爱等烦恼的一切外缘聚合以后,就完全产生众多的痛苦,形成辗转流转的自性。有情界的无明迷惑轮,没有产生果而灭尽的情况,也没有增长,就是如是存在着。所以,在自性不成立的同时显现犹如幻术之景象般的三有无增无减,这是就法界无边的世间界总体而言的,也就是从名言的侧面来说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云: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中记载有,蓱比沙王将十二缘起书写成文,并作为礼物赠送于弗迦沙王,使得弗迦沙王入佛道作沙门,并于有生之年幸会化佛为之说法得度的因缘。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1]鹞山[2]中,与五百比丘俱。时王舍国王号名蓱比沙,少小作太子,意常求五愿:一者、愿我年少为王;二者、令我国中有佛;三者、使我出入常往来佛所;四者、常听佛说经;五者、闻经心疾开解,得须陀洹道。是五愿,蓱比沙王皆得之。

时王舍国北方有异国[3],国名德差伊罗,其国王名弗迦沙,甚高绝妙,宿命时曾更见佛,受佛经道,学身中六分经。何等六分?一者、身中有地,二者、身中有水,三者、身中有火,四者、身中有风,五者、身中有空,六者、身中有心。身中凡有是六分。

蓱比沙王与弗迦沙王生未曾相见,遥相爱敬如兄弟,常书记[4]往来,相问遗[5]不绝。蓱比沙王意常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弗迦沙。”

弗迦沙王亦常意念:“令我得绝奇好物,以遗蓱比沙王。”

弗迦沙王国中奄[6]生一莲华,一枚有千叶,皆金色。遣使者以遗蓱比沙王。蓱比沙王见华大欢喜言:“弗迦沙王遗我物甚奇有异。”

蓱比沙王作书与弗迦沙王言:“我国中有金银珍宝甚多,我不用为宝。今我国中生一人华,人华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读书,闻佛声,大欢喜踊跃,毛衣皆竖;宿命曾已见佛,故毛为竖。

弗迦沙王作书与蓱比沙王:“愿具闻神佛所施行教诫,当所奉行。愿具告意。”

弗迦沙王却后数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7]。我不能复待蓱比沙报书。不如便自行见佛。”

弗迦沙王主九十九小国。小国王曰来朝。弗迦沙敕诸小国王及群臣、百官、诸兵,皆悉严驾[8],发行到王舍国佛所,道逢蓱比沙王书。书上言:“佛教人弃家、捐妻子、断爱欲,当除须发,着法衣,作沙门。所以者何?人愚痴故,不当为者而为之便为痴;从痴为行;从行为识;从识为名色;从名色为六入。何等为六入?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心。是为六。此六事皆外向:眼向色;耳向声;鼻向香;口向味;身向细软;心向欲。是为六向。从六向为合;从合为痛乐;从痛乐为爱;从爱为受;从受为有;从有为生;从生为老死、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凡合此勤苦合名人。智者自去愚痴;愚痴尽众恶消除;恶消除便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合尽;合尽痛乐尽;痛乐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生尽;生尽老死尽;老死尽已,忧悲苦、不如意恼,如是合大苦阴随习为尽,便不复生;不生即得泥洹道无为。”

弗迦沙王读书竟,自思念。夜人定[9]后,群臣、百官、士众皆卧出,寂然无声。窃起[10]亡去[11],入丘墓[12]间,便自剃头,被法衣,作沙门。无饭食应器[13],便取冢间久死人髑髅[14],净刮洒[15],以为应器。持是髑髅应器,转行到王舍蓱比沙王国。止于城外,举头视日,念:“今日至佛所晚,明日乃行。”

弗迦沙王前报窑[16]家:“愿寄一宿[17]。”

窑家言:“大善!我舍幸宽,有宿止[18]处。”

弗迦沙王于外取小草蓐[19]入,于一屏处[20]布座,坐其上,自思惟五内[21]

佛以天眼从鹞山中遥见弗迦沙王来,到王舍国止于城外窑家。佛念弗迦沙王命尽明日,恐不复生相见。

佛即飞行,就到窑家门外。佛报窑家:“愿寄一宿。”

窑家报言:“我舍幸大,可得相容。属者[22]有一沙门来寄宿[23],自与相报,相便安者,便可止宿。”

佛即前至弗迦沙王所言:“我从主人寄一宿,云当报卿。卿宁肯令我一宿耶?”

弗迦沙言:“我适有小草蓐。裁[24]足坐耳。此舍幸宽,卿便自在所欲宿耳。”

佛便自左右取小草蓐,于一处坐。佛端坐过三夜[25],弗迦沙亦端坐。佛自念:“是弗迦沙坐安谛[26]寂寞,不动,不摇。”

佛意试欲前问,用何等故作沙门?受何经戒?喜何等经?

佛起到弗迦沙前,问言:“卿师受谁道?用何等故作沙门?”

弗迦沙报言:“我闻有佛,姓瞿昙。父字悦头檀,白净王也。其子剃头须作沙门,得佛道。我师事之。我用[27]佛故作沙门。佛所说经,入我心中。我甚喜之!”

佛问:“宁曾见佛不?”

弗迦沙言:“未曾见。”

“设使见者,宁能识是佛不?”

弗迦沙言:“见之不能识。”

佛念:“是贤者为用我故作沙门。续当为子说宿命时所知经,尔乃解疾耳。”

佛语弗迦沙言:“我为卿说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为卿说身中六分事。善听之!”

弗迦沙言:“大善!”

佛言:“合此六事,能成为人身。人身凡六事有所觉知。人志用十八事转动人意。凡有四事,道人所当奉行;奉行已,志不复转;志不复转者,便得道;得道已,不复生,不复老,不复病,不复于今世死,亦不复于后世死,亦不复愁,亦不复忧,亦不复怒,亦不复思,亦不复爱。是为度世之道。

请解六事合名为人。熟听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五者、空,六者、心。何等为地?地有二品:身地、外地。何等为身地者?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脾[28]、肾、肝、肺、肠、胃。身中诸坚者皆为地。身地、外地同合为地。身地、外地非——我地,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是以自解。

何等为水?水有二品:身水、外水。何等为身水者?谓泪、涕、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身中诸软者皆为水。身水、外水同合为水。身水、外水非——我水,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火?火有二品:身火、外火。何等为身火者?谓身中温热、腹中主消食。身中诸热者皆为火。身火、外火同合为火。身火、外火非——我火,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风?风有二品:身风、外风。何等为身风者?谓上气风、下气风、骨间风、腹中风、四支风、喘息风。身中诸起者皆为风。身风、外风同合为风。身风、外风非——我风,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为空?空有二品:身空、外空。何等为身空者?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喉空、腹空、胃空、食所出入空。是为身空。身空、外空同合为空。身空、外空非——我空,适无所复贪爱知者。当熟思惟以自解!

智者学道,能自别知身中五分。余一分者心。心清净无欲,自念:‘我清洁如是’。若愿欲上第二十五空慧天,恐于二十五天上寿数千劫不得脱。若复愿上第二十六识慧天,寿复倍于二十五天上,恐复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七无所念慧天,寿复倍二十六天上,恐复不得脱。若复愿欲上第二十八无思想天,寿八十四千万劫,恐复不得脱。志便厌苦,寿久不得脱,便取泥洹道。

何等为六事各合者?谓目合于色,耳合于声,鼻合于香,舌合于味,身合于细滑,心合于知。是为六合。

何等为志十八转者?谓目为好色转,为恶色转,为中色转;耳为好声转,为悲声转,为恶声转;鼻为好香转,为恶香转,为臭香转;舌为美味转,为恶味转,为无味转;身为细软转,为粗坚转,为寒温转;心为善事转,为恶事转,为世事转。为志十八转。

何等为四事坚制人者?一为至诚,二为等意,三为智慧,四为消灭诸恶。是为四坚志。目所贪爱,得之因快乐。快乐离人,自觉过去。从苦致苦,能知为苦;苦已去,自知为脱苦。人行苦,难得乐。当思惟断诸恶事。因得不苦不乐,自知远离诸苦。譬如两木相揩[29]生火,因别两木,各著一面。火亦灭,木亦冷。恩爱合便得苦。弃捐恩爱,自知为脱。譬如锻金师得好金,自在欲作何等奇物——臂环、耳珰、步瑶华光及百种——皆能作之。道人持心,当如是锻金师自在欲生,不假令欲生二十五天、二十六天、二十七天、二十八天。然审皆有是,虽久会当坏,皆当过去,无有常。知当复过去,意不复向,不复念,不复思,不复爱。是名为无为。智者自思惟,如是乃为高耳。人远离诸恶,乃为智耳。目所见万物皆当过,无有常,无为亦不复去,亦不复来。道人知是者,便信于道无为,最为至诚。未得道时,所喜爱乐身心所生;得道已,皆弃捐之。人弃所在恩爱,是名为无为。

志在婬妷[30]故不得脱;志在瞋怒,故不得脱;志在愚痴,故不得脱。道人知是者,因弃婬妷之心,弃瞋怒之心,弃愚痴之心,拔[31]恩爱之本,断其枝条,截其根茎,不复生滋。是名无为。

自念有我志复动,无我志复动,我端正志复动,我不端正志复动。人豫自念,如是是为病,是为剧,是为痛,是为不脱。是故不欲多念。是谓诸苦之要。”

弗迦沙本不知是佛,得第三阿那鋡道,能知为佛耳。即起以头面著佛足言:“我实愚痴无状,失于礼敬。”

佛便自现光景威神。弗迦沙便自悔过言:“我愚痴人。”

佛言:“若能自悔过为善,令若过除。”

弗迦沙言:“愿持我作沙门。”

佛问:“若作沙门,衣钵具不?”

弗迦沙言:“未具。”

佛言:“沙门衣钵不具,不得作沙门。”

弗迦沙言:“诺。请行具之。”

佛言:“大善!”

弗迦沙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弗迦沙明日即入城。入城未远,城中有少齿牸牛[32]。犇走[33]以角触抵弗迦沙。诸比丘展转闻之,白佛言:“佛昨日可于窑家为说经?沙门辞行具衣钵,为犇牛所抵杀。如是当趣何道?”

佛言:“是大长者,我为说经,皆悉心受奉行之,即得第三道,须陀洹、斯陀鋡、阿那鋡,便弃五盖——一者、婬妷,二者、瞋怒,三者、睡眠,四者、戏乐,五者、悔疑不正之心——今生十六天[34]上阿那鋡中,便自于天上得阿罗汉度世去。今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于其上起塔。”

诸比丘即共承受佛教,即为起塔。

佛说经已,诸比丘皆叉手,为佛作礼。]


[1] 王舍国:即王舍城(Rajgir),是印度次大陆的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十六大国之一的摩揭陀国早期的都城。公元前684年,摩揭陀国定都在旧王舍城,此城因毁于火灾,向北迁移到4千米外的新城。之后,摩揭陀国为了适应国家扩张的需要,再次迁都至华氏城。定都华氏城后,王舍城逐渐荒废。新王舍城的遗址,今在印度国比哈尔邦那兰达县拉杰吉尔镇。王舍城是佛祖释迦牟尼长期居住修行的地方,佛陀逝世后,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佛教结集,因此是佛教圣地之一。

[2] 鹞山:拼音yào shān,即指鹫峰山。

[3] 异国:拼音yì guó,外国、他国。

[4] 书记:拼音shū jì,书信。

[5] 问遗:拼音wèn wèi,馈赠。

[6] 奄:拼音yǎn,忽然,突然:奄弃(忽然抛弃)。奄忽(忽然,如“奄奄如神”)。奄然。

[7] 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间:《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

[8] 严驾:拼音yán jià,整备车马。

[9] 人定:拼音rén dìng,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0] 窃起:拼音qiè qǐ,意思是暗中行动。

[11] 亡去:拼音wáng qù,1.逃遁。 2.散失。

[12] 丘墓:拼音qiū mù,坟墓。

[13] 应器:拼音yìng qì,佛教语。梵语patra的意译,音译钵多罗。即钵,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14] 髑髅:拼音dúlóu,死人的头盖骨。

[15] 洒:拼音xǐ,同“洗”,洗涤。

[16] 窑:拼音yáo,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

[17] 一宿:拼音yī xiǔ,住宿一夜。

[18] 宿止:拼音sù zhǐ,解释为住宿。

[19] 草蓐:拼音cǎo rù,草席;草垫子

[20] 屏处:拼音píng chǔ,隐蔽之处。

[21] 五内:拼音wǔnèi,五脏,指内心。

[22] 属者:拼音zhǔ zhě,近时、近日。

[23] 寄宿:拼音jì sù,暂时借宿。

[24] 裁:拼音cái,〈副〉通“才”。释义:刚刚。仅仅。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

[25] 三夜:拼音sān yè,指初夜、中夜,后夜。

[26] 安谛:拼音ān dì,安详审慎。

[27] 用:拼音yòng,介词。因;由。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8] 脾:拼音pí,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

[29] 揩:拼音kāi,擦,抹:揩背。揩油。揩鼻涕。揩眼泪。

[30] 婬妷:拼音yín zhí,纵欲放荡。

[31] 拔:拼音bá,〈动〉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苗助长。

[32] 牸牛:拼音zì niú,母牛。

[33] 犇走:拼音bēn zǒu,急走;逃跑。

[34] 十六天:即色界第四禅天五净居天之善见天。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