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3

第一课


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乃至方便诸法门,皆从般若所生出,
彼方便法随缘转,般若无增亦无减。

修学无学位佛陀的智慧及相应之理的修道,加上成为其门的见道、生起见道它的方便——加行道、彼加行道之根本的资粮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所产生,因为由证悟无我中产生这一切。三种智慧、善知识、积累资粮等等的一切缘聚合之后,断除自道的所断,增长证悟的功德,完全产生出世间的业轮或者智慧之轮,而作为其根本的般若波罗蜜多,永远无有相续中断的穷尽,也不存在较前阶段更为增胜的情况,而如是安住。

对此,《虚空藏请问经》中也说:

如若尽了知,依因生诸法,

彼藏无穷尽,法藏不可思。

四法不穷尽,世间怙主说,

有情及虚空,菩提心佛法。

彼等若是实,彼等将穷尽,

彼无故不尽,是故说不尽。

《文殊师利问经·般若波罗蜜品》云:

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

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

三、摄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证。[1]
菩萨了知十二缘,乃至般若无增减,
如日云中放光明,破无明障证菩提。

了知轮涅所摄的一切法仅是缘起的显现,就是通达了佛陀最珍贵甚深的法,证悟此理者就是获得正法光明,现见佛陀法身。因此,我们要领悟二谛所分的世俗谛缘起无欺的道理。任何菩萨如果以理证认真分析此缘起法,那么充分理解到缘起法经不起分析,在胜义中自本体无生无灭、本来于法界体性中平等二谛无别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意义,而进一步加以修行,它的作用就如同太阳在万里无云的情况下放射光芒,无余驱散黑暗一样,将无余遣除客障无明的黑暗以后获得与法界无二无别的自然本智,即得以成佛。

《父子合集经·阿修罗王授记品》云:

牟尼具胜智光明,能破贪恚愚痴暗,

成就最上奢摩他,降注法雨沃[2]群品。

如来金刚座道场,炽然智炬照三有,

 能爇[3]众生烦恼薪,使无遗余成灰烬。

无量百千俱胝劫,积集任持妙法藏,

普施热恼诸群迷,闻者皆如饮甘露。

如来出现于世间,能示众生正法眼,

无明生死长夜中,智慧摩尼能显照。

《中论·观四谛品》云:

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彼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已,从三昧觉,说此偈言: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因缘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诸受灭尽,

知因缘法尽,则知有漏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诸受灭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因缘法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尽诸有漏。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普照诸世间,如日住虚空,

破坏诸魔军,觉诸结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说禅定度; 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 五、宣说布施度。

一(宣说禅定度)分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学亦不贪自利;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

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一、修学四禅;二、修学四无色定。

一、修学四禅: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大菩萨修四禅定,如所爱乐而无住,
或复不住于四禅,当得最上之菩提。

具大威力的菩萨依靠四禅能安住并串习熟练。当时,并不是以相执作为所依,也无有以著味而安住的情况,然而依靠这四个禅定正行寻、伺等各个分支,成为获得大菩提断证的所依,因为见道等依赖于禅定心的缘故。

《菩萨资粮论》云:

[问:已略解释精进波罗蜜,今应说禅那波罗蜜。

答:禅那者,有四种禅那:谓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游于初禅;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游第二禅;离喜行舍念慧受乐游第三禅;灭于苦乐舍念清净不苦不乐游第四禅。于此四种禅那中,离证声闻、独觉地,回向佛地已,得名禅那波罗蜜。

诸菩萨有十六种禅那波罗蜜,诸声闻、独觉之所无有。何者十六种?(1)谓不取实禅、(2)不著味禅、(3)大悲攀缘禅、(4)三摩地回转禅、(5)起作神通禅、(6)心堪能禅、(7)诸三摩钵帝禅、(8)寂静复寂静禅、(9)不可动禅、(10)离恶对禅、(11)入智慧禅、(12)随众生心行禅、(13)三宝种不断禅、(14)不退堕禅、(15)一切法自在禅、(16)破散禅。如是等十六种,是为禅那波罗蜜。

(1)不取实禅者,为满足如来禅故。

(2)不著味禅者,不贪自乐故。

(3)大悲攀缘禅者,示现断诸众生烦恼方便故。

(4)三摩地回转禅者,攀缘欲界为缘故。

(5)起作神通禅者,欲知一切众生心行故。

(6)心堪能禅者,成就心自在智故。

(7)诸三摩钵帝禅者,胜出诸色、无色界故。

(8)寂静复寂静禅者,胜出诸声闻、独觉三摩钵帝故。

(9)不可动禅者,究竟后边故。

(10)离恶对禅者,害诸熏习相续故。

(11)入智慧禅者,出诸世间故。

(12)随众生心行禅者,度诸众生故。

(13)三宝种不断禅者,如来禅无尽故。

(14)不退堕禅者,常入定故。

(15)一切法自在禅者,诸业满足故。

(16)破散禅者,(本阙,不解)。

又,(1)念净、(2)慧净、(3)趣净、(4)惭净、(5)持心希望净、(6)回向菩提净、(7)根净、(8)无依净、(9)不取实净、(10)起作神通净、(11)心堪能净、(12)身远离净、(13)内寂静净、(14)外不行净、(15)有所得见净、(16)无众生无命无人净、(17)三界中不住净、(18)觉分门净、(19)离翳光明净、(20)入智慧净、(21)因果不相违净、(22)业思惟忍净、(23)开胞藏相智净、(24)摄方便前巧净、(25)菩提场障碍净、(26)不着声闻独觉净、(27)安住禅那出生光明净、(28)佛三摩地不散乱净、(29)观自心行净、(30)知诸众生各各根如应说法净(本阙二净)。彼十六种禅那波罗蜜,由此三十二净故得清净,得入如来地。此中有输卢迦:

若彼十六种,及三十二净,

与禅度相应,是为求菩提。

到禅那彼岸,善知禅那业,

智者五神通,出生不退堕。

诸色无有尽,通达其实性,

亦以胜天眼,普见诸色相。

虽以净天耳,远闻诸音声,

智者通达知,声非可言说。

所有众生心,观其各各相,

诸心犹如幻,了知其自性。

众生宿世住,如实能念知,

诸法无过去,亦知其自性。

往诣俱知土,见土具庄严,

土相如虚空,了知其实性。

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

 是故胜智者,旷[4]修诸禅定。]

雷电霹雳等外缘是无法恼乱佛菩萨的禅定波罗蜜的。

诚如《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所云:

[佛行得小径,其边有树,佛坐其下,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一心入定。

有五百乘车过,佛时盛渴,告阿难曰:“尔取水,吾欲饮之。”

曰:“属有五百乘车过,其水盛浊不可饮。”

又重敕曰:“吾渴尤甚,尔驶取水来。”至再三。

阿难曰:“有溪名鸠对,清澄且美,可浴可饮。”

佛与阿难说斯未竟,时有一人名胞罽,师事逝心[5],逝心名罗迦蓝。胞罽覩佛灵辉[6],身色紫金,相好甚奇,古圣希有,心喜踰溢[7],拱手直进,稽首而曰:“属[8]有五百乘车由斯行矣,世尊宁闻见乎?”

曰:“不闻不见也。”

胞罽曰:“世尊卧乎?”

曰:“吾坐禅得一心定。”

胞罽叹曰:“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玄深[9]之定,乃至斯乎!车向者[10]震国,躬污尘埃,志道无猗不闻不见,乾坤[11]可动,斯志难倾。吾师在时,亦于道边树下得禅,时,亦有五百乘车历[12]其前,有人问曰:‘宁闻见乎?’曰:‘不闻不覩。’其人曰:‘子[13]时卧出乎?’曰:‘吾一其心得清净定,故不闻。’其人曰:‘罗汉道志深,乃如之乎!车历前,身污尘而不觉。’其人覩彼志幽玄,师事终年。”

胞罽曰:“佛寂定无猗之志犹吾往师,自今日始终命,奉佛五戒为清信士敢履[14]众恶。”

佛告胞罽:“五百车声孰如雷震之响。”

对曰:“千车之声,犹不比雨之小雷,岂况激怒之霹雳乎!”

世尊曰:“吾昔处阿谭县蓬庐[15]之下,坐惟生死之本,暴风雨雹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其县黎民,观者甚众。吾时出经行,有一人至吾所,吾问之曰:‘众将何观乎?’其人如事说之。人曰:‘佛时何之?’答曰:‘独在屋下。’人曰:‘佛时卧乎?’曰:‘不。’人曰:‘焉有寤[16]而不闻乎?志道甚深,自今之后,愿师事世尊,奉五净戒为清信士,终身守真。’”

胞罽闻之,心开结解,其喜无量,顾敕从者曰:“内藏金织成衣有千领,择取妙者来,吾欲上佛。”从者承命归家取来,胞罽自手以衣被佛身上,退稽首曰:“自今愿世尊屈影灵,之[17]吾乡诸清信士所,并顾下吾家,宗门巨细,各自亲身供养于佛。毕天地之寿以至恭之心,奉养天龙鬼神蜎飞[18]蚑行[19]蠕动[20]之类者,不如一日饭[21]一沙门,岂况无上正真佛乎?愿垂弘慈授吾无极之福。”

世尊曰:“大善!”

菩萨禅度无极道志如是。]

二、修学四无色定: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得最般若住禅定,四无色等三摩地,
为得最上大禅定,而复不学诸漏尽。

获得了殊胜智慧的菩萨安住于禅定中,也领受四无色殊妙等持,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无色定。但他们不会耽著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识、一切都是无所有以及非有想非无非想等相状,也不会入于禅定的妙乐当中。这些无色定,无有罪苦,成为神通等的顺缘,因此作为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故而修学。

但是,菩萨并不是像声闻那样为了使相续中的有漏法灭尽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的。

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六祖慧能大师是如何解说禅定的。

《六祖坛经·顿渐品》云: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22],神秀大师[23]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

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24]。”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25]。”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26],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1] 原译《圣般若摄颂》云: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2] 沃:拼音wò,〈动〉灌溉,浇。

[3] 爇:拼音ruò,烧:“荣王宫火,延燔三馆,焚爇殆遍。”

[4] 旷【大】,广【宋】【元】【明】

[5] 逝心:拼音shì xīn,(杂语)旧译家译婆罗门谓之逝心。

[6] 灵辉:拼音líng huī,5.喻佛道的玄理。 6.指灵秀之气﹐精英之气。

[7] 踰溢:拼音yú yì,谓超过。

[8] 属:拼音zhǔ,恰好遇到:属京师乱。

[9] 玄深:拼音xuán shēn,意思是深奥玄妙。

[10] 向者:拼音xiàng zhě,<副词>以往,从前。

[11] 乾坤:拼音qián kūn,天地。

[12] 历:拼音lì,经过:经历。来历。阅历。历尽甘苦。

[13] 子:拼音zǐ,〈名〉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14] 履:拼音lǚ,〈动〉践踏。

[15] 蓬庐:拼音péng lú,茅舍。泛指简陋的房屋。

[16] 寤:拼音wù,睡醒:“七日而寤”。寤寐以求。

[17] 之:拼音zhī,〈动〉往,到:“吾欲之南海”。

[18] 蜎飞:拼音xuān fēi,1.亦作“蜎飞”。2.飞翔。借指能飞翔的昆虫。蜎,通“翾”。

[19] 蚑行:拼音qí xíng,虫爬行的样子。

[20] 蠕动:拼音rú dòng,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21] 饭:拼音fàn,〈动〉用食物供养佛。

[22] 曹溪宝林:拼音cáo xī bǎo lín,禅宗南宗别号。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

[23] 神秀大师:人名。(西元606~706)​唐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俗姓李,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圆寂之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声名远播。后为武则天召到京师,朝野景仰。因在北方传法,故其法系称为“北宗”。因南宗认为他所传的禅法是渐悟法门,故称其禅法为“北渐”或“渐门”。弟子有普寂、义福等。

[24] 参决:拼音cān jué,参与决策。

[25] 细作:拼音xìzuò,密探;间谍。

[26] 然之:拼音rán zhī,表示同意。如: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