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课 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上述的这种方式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是指什么呢?安住于禅定等持中而依靠智慧证悟其无相。安住于禅定中的菩萨们假设命绝身亡,那么为了成熟众生等,而随自己的意愿受生到欲界当中。 《大乘庄严经论·行住品》云: [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释曰:四种受生者,一、业力生,二、愿力生,三、定力生,四、通力生。业力生者,谓信行地菩萨业力自在,随所欲处而受生故。愿力生者,谓入大地菩萨愿力自在,为成熟他受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谓得定菩萨定力自在,舍于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谓得神通菩萨通力自在,能于兜率天等示现诸相而受生故。] 《大智度论·释往生品》云: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不随禅生,还生欲界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成就众生故。” 【论】问曰:菩萨有二种:一者、随业生;二者、得法性身,为度众生故,种种变化身生三界,具佛功德,度脱众生。故二身之中,今是何者? 答曰:是菩萨,是业因缘生身。所以者何?入诸禅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法身菩萨变化自在,则不大须方便。入禅方便义,先已说。 问曰:若不随禅定,何以生于欲界,不生他方清净世界? 答曰:诸菩萨行各各不同。或有菩萨于禅转心,生他方佛国;菩萨回心生欲界,亦如是。 问曰:生他方佛国者,为是欲界、非欲界? 答曰:他方佛国,杂恶不净者,则名欲界。若清净者,则无三恶道、三毒,乃至无三毒之名,亦无二乘之名,亦无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常照世间;一念之顷,作无量身,到无量如恒河沙等世界,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还来本处。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诸大菩萨福德清净业因缘故,别得清净世界,出于三界。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怜愍众生故,生此欲界。 问曰:若命终时,舍此禅定,初何以求学? 答曰:欲界心狂不定,为柔软摄心故入禅;命终时,为度众生起欲界心。 问曰:若生人中,何以故正生刹利等大家,不生余处? 答曰: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贫穷中自不能利,何能益人?生欲界天,次当说。] 菩萨以大悲愿力投生欲界,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事迹实乃不计其数,以下我等就来陈述一则,菩萨以大悲愿力舍命投生欲界刹利大家做太子来周济众生的公案。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大医王,疗一切病,不求名利,为怜愍众生故。病者甚多,力不周救,忧念一切而不从心,懊恼而死,即生忉利天上。自思惟言:“我今生天,但食福报,无所长益。”即自方便,自取灭身,舍此天寿,生娑伽陀龙王宫中为龙太子。其身长大,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1]金翅鸟王,鸟即取此龙子于舍摩利树[2]上吞之。父母号啕,啼哭懊恼。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中为大国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用布施!”众人怖畏,皆舍之走。其母怜爱,独自守之。语其母言:“我非罗刹,众人何以故走?我本宿命常好布施,我为一切人之檀越。”母闻其言,以语众人,众人即还。母好养育,及年长大,自身所有,尽以施尽;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复以施尽。见阎浮提人贫穷辛苦,思惟给施而财物不足,便自啼泣[3],问诸人言:“作何方便,当令一切满足于财?”诸宿人言:“我等曾闻有如意宝珠,若得此珠,则能随心所索,无不必得。”菩萨闻是语已,白其父母:“欲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父母报言:“我唯有汝一儿耳!若入大海,众难难度。一旦失汝,我等亦当何用活为?不须去也!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儿言:“藏中有限,我意无量。我欲以财充满一切,令无乏短,愿见[4]听许[5],得遂本心,使阎浮提人一切充足!”父母知其志大,不敢制之,遂放令去。是时,五百贾客[6],以其福德大人,皆乐随从;知其行日,集海道口。菩萨先闻娑伽陀龙王头上有如意宝珠,问众人言:“谁知水道,至彼龙宫?”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以七返入大海中,具知海道。菩萨即命共行。答言:“我年既老,两目失明,曾虽数入,今不能去!”菩萨言:“我今此行,不自为身,普为一切求如意宝珠,欲给足众生令身无乏;次以道法因缘而教化之。汝是智人,何得辞耶?我愿得成,岂非汝力!”陀舍闻其要言,欣然同怀[7],语菩萨言:“我今共汝俱入大海,我必不全。汝当安我尸骸,著大海之中金沙洲上。”行事都集,断第七绳,船去如驰,到众宝渚[8]。众贾竞取七宝,各各已足,语菩萨言:“何以不取?”菩萨报言:“我所求者,如意宝珠。此有尽物,我不须也。汝等各当知足知量,无令船重,不自免也!”是时,众贾白菩萨言:“大德,为我咒愿,令得安隐!”于是辞去。陀舍是时语菩萨言:“别留艇舟[9],当随是别道而去。待风七日,搏[10]海南岸,至一险处,当有绝崖,枣林枝皆覆水。大风吹船,船当摧覆!汝当仰攀枣枝,可以自济。我身无目,于此当死。过此隘[11]岸,当有金沙洲,可以我身置此沙中,金沙清净,是我愿也!”即如其言,风至而去。既到绝岸,如陀舍语。菩萨仰攀枣枝,得以自免。置陀舍尸,安厝[12]金地,于是独去。如其先教,深水中浮七日,齐咽水中行七日,齐腰水中行七日,齐膝水中行七日,涂泥中行七日。见好莲华,鲜洁柔软,自思惟言:“此华软脆,当入虚空三昧自轻其身。”行莲华上七日,见诸毒蛇,念言:“含毒之虫,甚可畏也!”即入慈心三昧,行毒蛇头上七日,蛇皆擎[13]头授与菩萨,令蹈上而过。过此难已,见有七重宝城,有七重堑[14],堑中皆满毒蛇,有二大龙守门。龙见菩萨形容端正,相好严仪,能度众难得来至此,念言:“此非凡夫,必是菩萨大功德人!”即听令前,径得入宫。龙王夫妇丧儿未久,犹故哀泣。见菩萨来,龙王妇有神通,知是其子,两乳流出。命之令坐,而问之言:“汝是我子,舍我命终,生在何处?”菩萨亦自识宿命,知是父母,而答母言:“我生阎浮提上,为大国王太子。怜愍贫人,饥寒勤苦,不得自在,故来至此,欲求如意宝珠!”母言:“汝父头上有此宝珠,以为首饰,难可得也!必当将汝入诸宝藏,随汝所欲,必欲与汝。汝当报言:‘其余杂宝,我不须也,唯欲大王头上宝珠;若见怜愍,愿以与我。’如此可得。”即往见父,父大悲喜,欣庆无量,愍念其子,远涉艰难,乃来至此,指示妙宝:“随意与汝,须者取之。”菩萨言:“我从远来,愿见大王,求王头上如意宝珠。若见怜愍,当以与我;若不见与,不须余物!”龙王报言:“我唯有一珠,常为首饰,阎浮提人薄福下贱,不应见也!”菩萨白言:“我以此故,远涉艰难,冒死远来,为阎浮提人薄福贫贱,欲以如意宝珠济其所愿,然后以佛道因缘而教化之!”龙王与珠而要之言:“今以此珠与汝,汝既去世,当以还我!”答言:“敬如王言!”菩萨得珠,飞腾虚空,如屈申臂顷,到阎浮提。人王父母见儿吉还,欢悦踊跃,抱而问言:“汝得何物?”答言:“得如意宝珠。”问言:“今在何许?”白言:“在此衣角里中。”父母言:“何其太小?”白言:“在其神德,不在大也。”白父母言:“当敕城中内外,扫洒烧香,悬缯幡盖,持斋受戒。明日清旦,以长木为表,以珠著上。”菩萨是时自立誓愿:“若我当成佛道,度脱一切者,珠当如我意愿,出一切宝物,随人所须,尽皆备有!”是时,阴云普遍,雨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人之所须,一切具足。至其命尽,常尔不绝。如是等,名为菩萨布施生精进波罗蜜。] 二(广说)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一、比喻:
如果有人问:如此已经获得因等持禅定的同时,不转生到果禅天而投生到下面欲界中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菩萨不贪执禅定,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德法得以圆满。比如,南阎浮提的一个人以往没有去过位于天境的善见城等堪为之最的天界城市,后来某个时候到了天界,看见那里众天人所拥有的宫殿、乐园等一切悦意境以后不留恋它而返回到此南阎浮提,那人虽然见到了天境的庄严,却不贪执不留住那里,自然不会贪执这个南阎浮提的诸外境等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静虑波罗蜜多品》云: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天故。勿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方便善巧,先习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资粮,至圆满已超过三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譬如有人作如是念:‘设何方便得入王宫,与王后妃窃为戏乐,令王不觉,身命得存?’作是念已求诸妙药,服使男形或隐或显,得斯药已方便事王。王既识知,便服隐药,遂白王曰:‘我今无形,请为大王守禁宫室。’王令检已委任中宫。其人尔时入王宫内,与诸妃后恣意交通;荏苒[15]时经一、二、三月,恐王知觉丧失身命,便服显药而白王言:‘我今男形欻然[16]复现,请从今去不入中宫。’而王赞言:‘此真善士,自能进退不违我法。’厚赐爵禄[17]委任外事。当知是人方便善巧,能满己愿,身命得存,复蒙彼王厚赐财位。如是菩萨方便善巧,入四静虑及四无色,次第超越得善巧已,复起下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乃至未满不证实际。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不舍有情一切智故,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于实际中能不作证,亦不现入灭受想定,乃至未满菩提资粮,受欲界身修菩萨行。”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诸菩萨众所学静虑波罗蜜多,勿令忘失!” 阿难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诸菩萨众所学静虑波罗蜜多,必无忘失!”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舍利子、具寿满慈子、具寿阿难陀,及余声闻、诸菩萨众,并余一切天、龙、药叉[18]、健达缚[19]、阿素洛[20]、揭路荼[21]、紧捺洛[22]、莫呼洛伽[23]、人非人[24]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二、意义:
与上述比喻相同,菩萨持有智悲等殊胜功德,精勤等持瑜伽,安住于四禅等三摩地而不耽著于它,后来住于欲界中,对先前的禅定和欲界的法也无有贪著,虽转生欲界,却不被欲贪等所染,宛若莲花不被水染一般,不住于婴愚的世法中。 《大方广佛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云: 云何无悭戒无缺,能忍骂辱诸难事, 精进修行无懈倦,解脱无量苦众生, 专心乐入三昧门,游止清净禅宫殿, 处世利益而无染,譬如莲华不著水。 《大宝积经·龙女授记品》云: 智住梵宫乐在禅,于禅不著而寂灭, 知著禅乐亦是过,诸根寂定求菩提。 于一切处心信解,皆得安住菩萨行, 知诸禅定虚诳相,唯求寂灭大涅槃。 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分二:一、略说; 二、广解。 一、略说:
发大乘菩提心或得地的菩萨,在获得四禅和四无色定后,不会特意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一定会再度来到欲界度化众生,其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至尊菩萨有三种目的:第一、通过讲经说法传播佛法、利益众生,让众生相续得以成熟;因为很多众生的相续没有成熟,唯有用佛菩萨的加持和传法才能成熟。第二、要修行将来的国土,就像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四十八大愿后,修行极乐世界一样。第三、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要圆满。在学《现观庄严论》时,成熟、修行、圆满这三个名词特别重要,作为菩萨也不能离开。 可能有人这样认为:这三种功德为什么在色界和无色界不能实行?应该可以实行吧!其实在那里是不能实行的,因为无色界和色界都入于禅定中,要在那里以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一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梵天等处,也有个别天子受法的特殊公案,但不能像人间一样广为传播佛法,这样就不能广泛利益或成熟众生。第二,通过六波罗蜜多来圆满六度万行,也不可能实现。一般来讲,在天界中,布施、持戒、安忍等机会都不是很多,而人间财法布施的对境多得是,比如到十字街头去布施钱财,即使有钱的人也会伸出手来迎接;其次是持戒,其违品在人间也特别多;第三是安忍,因为身边不听话或经常欺负自己的人很多,所以在欲界有很多修安忍的机会;同样的,其余三度的对境在欲界也很殊胜。还有修行国土:在欲界这样的地方,也很容易发愿将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受持污浊的刹土,或像阿弥陀佛那样受持清净的刹土。而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成熟众生、圆满二资、修行净土的因就很难圆满。特别是在无色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所以菩萨不求转生到无色界。 《大智度论·释具足品》云: [常作转轮圣王者,菩萨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中无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禅定乐,无厌恶心故难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著妙五欲多故难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故,作转轮圣王。此中佛自说因缘:随其所种,得大果报等,如经中说布施相。] 记得《虚云和尚自述年谱》里面讲:以前云南鸡足山有一悉檀寺,其开山祖师出家后特别精进。四处参访期间,有一天晚上住在一家旅馆,当禅师正在入座时,隔壁卖豆腐的小馆子里有一女子在唱歌:“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其意是说,张家做豆腐的,李家做豆腐的,他们在晚上睡时总是想得很多,比如卖豆腐发财后可以买房子等,但实际上晚上想得再美,第二天还是要打豆腐。她一边做一边这样唱,禅师听到后就开悟了。从此以后,他就成了一位伟大的禅师。所以,有时候在欲界开悟还是很容易,因为每个人的因缘并不相同。 [1] 就:拼音jiù,〈动〉靠近;走近;趋向。 [2] 舍摩利树:意译作木棉,俗称班枝花。 [3] 啼泣:拼音tíqì,啼哭;哭泣。 [4] 见:拼音jiàn,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唐·周贺《留别南徐故人》诗:“三年蒙见待,此夕是前程。” [5] 听许:拼音tīng xǔ,听而许之。 [6] 贾客:拼音gǔ kè,商人。 [7] 同怀:拼音tóng huái,1.同心。指情投意合。 2.指志趣相合或志趣相合者。 [8] 渚:拼音zhǔ,水中的小洲。 [9] 艇舟:拼音tǐng zhōu,轻便的小船。 [10] 博:拼音bó,“薄”之同音假借。薄:逼近,靠近。薄近。薄暮(傍晚)。日薄西山。 [11] 隘:拼音ài,险要的地方:隘口。要隘。关隘。险隘。 [12] 安厝:拼音ān cuò,安葬、埋葬。 [13] 擎:拼音qíng,向上托;举:擎受。擎天柱(喻担负重任的人)。众擎易举。 [14] 重堑:拼音zhòng qiàn,意思是多重壕沟。 [15] 荏苒:拼音rěn rǎn,时间渐渐过去。 [16] 欻然:拼音xū rán,1.亦作”歘然”。 2.忽然。 [17] 爵禄:拼音jué lù,爵位与俸禄。 [18] 药叉:又名夜叉,是佛教里所说的一种鬼道众生,夜叉,译为捷快,形容男的行动敏捷又迅速。又译苦活,形容他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夜叉种类很多,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等等。 [19] 健达缚:又作乾闼婆。寻香行。《大毗婆沙》七十卷九云:“问:何故中有名健达缚?答:以彼食香而存济故。此名唯属欲界中有。” [20] 阿素洛:非天。 [21] 揭路荼:大鹏金翅鸟。 [22] 紧捺洛:音乐天。 [23] 莫呼洛伽:大莽蛇神。 [24] 人非人:人和非人的众生。《长阿含经》云:“人非人不娆,此诸佛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