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5

第一百零五课


二(广解)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一、比喻: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譬如天人获宝藏,虽得不生爱乐心,
或言天人而起心,欲收彼宝不可得。

对于不求自利,唯想用佛法如意宝来帮助他人的菩萨,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说,一个人在过路时,遇到了一个特别珍贵、藏有能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的宝藏。但他并没有贪心和爱乐心,根本不希求依靠它来获得财物和资具,所以在遇到后也不愿意接受。到家后,他看见亲朋好友和一些有缘人很贫穷,就想:我所遇到的宝藏对他们很有用,于是又返回去找到了这个宝藏,并把它们拿回家中。在那个时候,他仍然没有贪执,全把它们分给别人享用。运用比喻来了知意义。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复次,迦葉!菩萨福德无量无边,当以譬喻因缘故知。迦葉!譬如一切大地,众生所用无分别心,不求其报;菩萨亦尔,从初发心至坐道场,一切众生皆蒙利益,心无分别,不求其报。迦葉!譬如一切水种,百谷药木皆得增长;菩萨亦尔,自心净故,慈悲普覆一切众生,皆令增长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火种,皆能成熟百谷果实;菩萨智慧亦复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风种,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萨方便亦复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迦葉!譬如月初生时,光明形色日日增长;菩萨净心亦复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长。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时放光,普为一切众生照明;菩萨亦尔放智慧光,一时普照一切众生。迦葉!譬如师子兽王,随所至处不惊不畏;菩萨亦尔,清净持戒真实智慧,随所住处不惊不畏。迦葉!譬如善调象王,能办大事身不疲极;菩萨亦尔,善调心故,能为众生作大利益心无疲倦。迦葉!譬如有诸莲华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迦葉!譬如有人伐树,根在还生;菩萨亦尔,方便力故,虽断结使,有善根爱还生三界。迦葉!譬如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为一味;菩萨亦尔,以种种门集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为一味。迦葉!譬如须弥山王,忉利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萨菩提心亦复如是,为萨婆若所依止住。迦葉!譬如有大国王,以臣力故能办国事;菩萨智慧亦复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办一切佛事。迦葉!譬如天晴明时,净无云翳,必无雨相;寡闻菩萨无法雨相亦复如是。迦葉!譬如天阴云时,必能降雨充足众生;菩萨亦尔,从大悲云起大法雨利益众生。迦葉!譬如随转轮王,所出之处则有七宝;如是,迦葉!菩萨出时,三十七品现于世间。迦葉!譬如随摩尼珠所在之处,则有无量金银珍宝;菩萨亦尔,随所出处,则有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宝。迦葉!譬如忉利诸天入同等园,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萨亦尔,真净心故,于众生中平等教化。迦葉!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迦葉!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

如是,迦葉!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应修习正观诸法。云何为正观?所谓真实思惟诸法,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复次,迦葉!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在世间,有些人贪执财宝,最终也获得了利益。有些人根本不贪执自利,完全想利他众,就像世人求佛赐福终得大宝获得大利。《撰集百缘经》里,就有这样一则公案。

《撰集百缘经·五百商客入海采宝缘》云:

[佛[1]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商主,将五百贾客[2],共入大海,船破还回,昼夜勤加[3]跪拜诸神,以求福祐;第二第三,重复入海,船坏如[4]前。时彼商主,福德力故,竟不溺水,还达本土,生大苦恼,作是念言:“我每曾闻,有佛世尊,得一切智,诸天世人无有及者,哀愍众生,自利利他。我今当称彼佛名号,入于大海;若安隐还,当[5]以所得珍宝之半,奉施彼佛。”作是念已,即集商人,共入大海,称佛名号,大获珍宝,安隐回还[6]。达到家中,观其宝物,爱恋贪惜,不肯施佛,作是念言:“若减[7]此宝,持半与者,自无已[8]许。我今当就持此宝物[9],尽持与妇,当从彼边,索少许钱,市易[10]薰陆[11],持诣[12]祇桓[13],烧香供养。”作是念已,如其设计,索[14]得两钱,市易薰陆,持诣祇桓[15],烧香供养。佛以神力,令此香烟靉靆[16]垂布遍覆祇桓[17]。时彼商主,覩斯香烟,深于佛前而自悔责[18]:“我今云何向佛世尊,恡惜[19]此宝,而不施与?今者如来,实有神力,令此香烟遍覆祇桓[20],甚为希有!我今当设肴膳饮食,请佛及僧,就舍供养。”作是念已,即便长跪,请佛世尊。佛默然许。还归到舍,办具饮食,明日[21]时到,遣使白佛:“食具已[22]办,唯圣知时。”尔[23]时如来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往到其家。受彼供[24]已,佛为说法悭贪过恶,心开意解,更取宝珠,散佛顶上,于虚空中,变成宝盖,随佛行住。见是变已,即便己[25]身五体投地,发大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于未来世,盲冥众生,为[26]作眼目[27];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为作解脱;无安隐者,为作安隐[28];未涅槃者,使令[29]涅槃。”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尔时阿难前[30]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31]。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32]。”

佛告阿难:“汝今见是商主以惭[33]愧心供养我不?”

阿难白佛[34]:“唯然已见。”

“今此商主以供养我故,不堕地狱、畜生、饿鬼,生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三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宝盛[35],度脱众生,不可称量,是故笑耳。”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我昔曾闻,竺[36]叉尸罗国有博罗吁罗村,有一估客名称伽拔咤,作僧伽蓝[37],如今现在。称伽拔咤先是[38]长者子,居室素[39]富,后因衰耗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心怀忧恼遂弃家去,共诸伴党[40]至大秦[41]国,大得财宝还归本国。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华妓乐于路往迎。时称伽拔咤身着微服[42]在伴前行,先以贫贱年岁又少,后得财宝其年转老,诸亲迎者并皆不识,而问之言:“称伽拔咤为何所在?”

寻即语言:“今犹在后。”

至大伴中而复问言:“称伽拔咤为何所在?”

诸伴语言:“在前去者即是其人。”

时宗亲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汝是称伽拔咤,云何语我乃云在后?”

称伽拔咤语诸宗亲言:“称伽拔咤非我身是,乃在伴中驼驴驮[43]上。所以然者?我身顷来[44],宗亲轻贱[45]初不与语,闻有财宝乃复见迎,由是之故在后驮上。”

宗亲语言:“汝道何事,不解汝语?”

称伽拔咤即答之言:“我贫穷时共汝等语不见酬对[46],见我今者多诸财宝,乃设供具来迎逆[47]我,乃为财来,不为我身。”

发此喻者,喻如世尊,称伽拔咤为得财物,乡曲[48]宗眷设供来迎,佛亦如是,既得成佛,人天鬼神诸龙王等悉来供养,非来供养我[49],乃供养作佛功德。我未得道时、无功德时,诸众生等不共我语,况复供养?是故当知供养功德不供养我,虽复广得一切诸天人等之所供养亦无增减,以观察故。

“人天阿修罗,夜叉乾闼婆,

如是等诸众,亦广设供养。

佛无欢喜心,以善观察故,

是供诸功德,非为供养我。

如称伽拔咤,指示诸眷属,

称己在后者,其喻亦如是。”]

二、意义: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大智菩萨不乐住,四禅寂静三摩地,
出彼寂静三摩地,而入欲界为世间。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在利益众生方面具足善巧智慧的菩萨,其唯一目的就是将暂时、究竟的欢喜、安乐全部布施给众生。虽然他获得了远离四种违品的禅定(即四无色定或四种色界的禅定),但根本不贪执禅定的味道,也就是说,他没有发心始终安住于禅的境界,或在三摩地中一直入定,怀着悲悯无量众生的心,他毅然来到欲界利益众生。前面也讲过,欲界可以给菩萨提供很多方便,比如提醒他需要以传法来成熟众生,以及发愿修行国土,圆满六度资粮。所以作为菩萨,根本没办法安住在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中。有些利他心特别强的人也是这样,始终安住、一直入定参禅,并没有这样的心情。

《大乘庄严经论·成熟品》云:

[见诸众生苦,哀怜离小心,

受身世间胜,说悲成熟相。

释曰:菩萨见众生苦,是名悲因。起极怜愍,远离小乘心,是名悲体。得一切世间胜诸地不退,是名悲业。]

《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离世间品》云:

菩萨如意宝,除灭众贫苦,

智慧如金刚,摧灭诸邪见。

无量德庄严,悉令众生喜,

究竟无上行,安住如来处。

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分二:一、应舍低劣意乐之理;二、应取殊胜意乐之理。

一、应舍低劣意乐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若菩萨行三摩地,不乐罗汉及缘觉,
乃至散乱凶恶心,无知迷乱无功德。

假设菩萨安住于解脱等持和四禅中,然而生起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观待大乘道,这并不是入定,是掉举,是心思散乱,为什么呢?由作意劣道已经动摇了心进而从大乘义中涣散,为此,完全失毁大义佛果的功德,就如同舵手坏了船只而不能到达宝洲一样。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大智菩萨如是行,不学声闻及缘觉,

乐学如来一切智,是学非学名为学。

《入行论·不放逸品》云: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二、应取殊胜意乐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色声香味触五欲,及彼缘觉声闻等,
如是之法悉远离,等引不离菩提心。

与上述情形相异,即此外,虽然以喜爱和贪恋而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但如果离开了希求罗汉、独觉乘的心态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或者欢喜无上菩萨道,那么要知道,这种勇士恒常都是入定者,因为即使依靠五种欲妙而散乱,可是由于没有生起障碍遍知之心,而一缘专注大利,为此称作是入定。可见,要成为菩萨的禅有三种条件:第一,成为正等菩提的支分;第二,具有以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摄持的方便;第三,以证悟人法无我的智慧摄持而不贪执。具有这三种条件的话,这就是大乘的禅。下面所有的波罗蜜多也是如此。

《菩提资粮论》云:

或现女身化男子,令其调伏而受教,

或现男身化女人,令其调伏而受教。

若不厌于染境乐,愍其无道令入道,

随众生门种种化,极逼恼处亦不舍。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一则有关恩扎布德国王,未曾舍弃五欲妙而修成正果的公案。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密主国王恩扎布德传》云:

[真正见过释迦牟尼佛赫赫金颜的,是大国王恩扎布德,他的本体是密主金刚手。但无论是新成就者还是原已成就的圣人,他们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国王恩扎布德是一切密宗的教主。

恩扎布德国王统治的国家富饶祥瑞,人人都安居乐业。有一天,佛的眷属阿罗汉到其他洲时,凌空飞过国王的花园。因为相距遥远,国王看不清楚,便问大臣:“那些红色的大鸟飞来飞去到底干什么?”

大臣说:“国王!他们不是飞禽,他们是大仙人释迦牟尼佛的声闻阿罗汉。”

国王听到大仙人释迦牟尼的名字,顿时无限向往。

便问:“怎样我才能一睹佛的尊颜呢?”

大臣回答说:“佛在很远的地方,不可能来我们这里。”

当晚,国王向释迦牟尼佛所在的方向虔敬祈祷,第二天一早,佛与五百名阿罗汉以神变飞来应供。国王竭尽全力,做了极为广大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应供结束时,他向佛求取成佛的方便之道。

佛说:“国王!如果你要想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万行。”

国王说:“我想要一个能够和众妃眷属一起享受五妙欲而获得佛果的方便法。”

并随即唱道:

“瞻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

    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此时,所有声闻阿罗汉都从他的视线里消失无踪。空中传来美妙的音声:

“此处无有八圣者,也无声闻缘觉众,

    菩萨勇士大神变,彼等显示彼身相。”

这时,国王面前出现无量幻化坛城,释迦牟尼佛为国王灌顶,国王恩扎布德当下获得了双运身的成就。释迦牟尼佛把所有的续部都交付给他,他把续部制成书函,对邬金地区的人们做了广泛的弘扬。不久,他和王妃等人全部隐没不见,成为受用圆满之身,前往诸如来刹土。后来,国王曾再度显现,成为一切密法的结集者。不仅是国王眷属,邬金地区的所有众生,乃至魔和旁生,蜎飞蠕动之类悉皆依靠大乐道——密乘而获得了虹光身。]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方便品》云:[尔时,毗耶离[50]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51]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52],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53]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四大违和身体,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汲水轮,筋骨虚妄联络。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如灾,具四百四病所集。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布施、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善业、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等修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佛道品》云: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师保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1] 佛【大】*,尔时佛【圣】*

[2] 贾客:拼音gǔ kè,商人。

[3] 加【大】,迦【圣】

[4] 如【大】,以【圣】

[5] 当【大】,〔-〕【圣】

[6] 还【大】,〔-〕【圣】

[7] 减【大】,咸【圣】

[8] 已【大】,几【宋】【元】【明】

[9] 物【大】,〔-〕【圣】

[10] 市易:拼音shì yì,指购买。

[11] 薰陆:拼音xūn lù,香料名。即乳香。

[12] 诣:拼音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阙。诣前请教。

[13] 桓【大】*,洹【宋】*【元】*【明】*

[14] 索【大】,赍【宋】【元】【明】

[15] 桓【大】*,洹【宋】*【元】*【明】*

[16] 靉靆【大】,𩡣𮩮【圣】靉靆:拼音ài dài,飘拂貌;缭绕貌。

[17] 桓【大】*,洹【宋】*【元】*【明】*

[18] 悔责:拼音huǐ zé,为自己的过失而悔恨自责。

[19] 恡惜:拼音lìn xī,吝啬顾惜。

[20] 桓【大】*,洹【宋】*【元】*【明】*

[21] 日【大】,〔-〕【圣】

[22] 已【大】,以【宋】【圣】

[23] 尔【大】*,〔-〕【圣】*

[24] 供【大】*,供养【圣】*

[25] 己【大】,以【宋】【元】【明】【圣】

[26] 冥众生为【大】*,者【圣】*

[27] 目【大】*,〔-〕【圣】*

[28] (无归…隐)三十二字【大】*,乃至【圣】*

[29] 使令【大】,得入【圣】

[30] 前【大】*,〔-〕【圣】*

[31] (如来…笑)八字【大】*,〔-〕【圣】*

[32] (唯愿…说)八字【大】*,〔-〕【圣】*

[33] 以惭【大】,即便【圣】

[34] 佛【大】,言【宋】【元】【明】【圣】

[35] Ratnottama.

[36] 竺【大】,[呾-一+工]【宋】【明】,哩【元】

[37] 僧伽蓝:拼音sēng qié lán,胡语音译。谓佛教僧团所住的林苑。一般指佛教寺院。

[38] 先是,拼音xiān shì,意思是在此以前。

[39] 素:拼音sù,向来;从来就。

[40] 伴党:拼音bàn dǎng,旧指陪同主人出门的仆从;后也泛指同伴。

[41] 大秦:拼音dà qín,五胡十六国之前秦、后秦,均称为“大秦”。

[42] 微服:拼音wéi fú,为隐藏身分,变更常服,避人耳目。

[43] 驮:拼音duò,驮着货物的牲口或牲口所负载的货物。如:驮垛又称驮担、驮装、驮子。

[44] 顷来:拼音qǐng lái,意思是向来。

[45] 轻贱:拼音qīng jiàn,轻视、瞧不起。

[46] 酬对:拼音chóu duì,应答、对答。

[47] 迎逆:拼音yíng nì,犹迎接

[48] 乡曲:拼音xiāng qū,意思是乡里,亦指穷乡僻壤。

[49] 我【大】,〔-〕【宋】【元】【明】

[50] 毗耶离:(地名)Vaiśāli,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吉藏大师在《维摩经疏》中说:“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也。毗耶离,或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复云好成。”

[51] 纯淑:拼音chún shū,美善。

[52] 咨嗟:拼音zī jiē,赞叹。

[53] 博弈:拼音bó yì,词语解释是局戏、围棋、赌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