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课 第十一品 《中观四百颂·破时品》 二(破时实有)分二:一、正释品文; 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二:一、破时体实有;二、破能立。 一(破时体实有)分三:一、破去来实有; 二、观察有果无果而破;三、破现在实有。 一(破去来实有)分三:一、破未来实有; 二、破过去实有;三、别破未来。 一(破未来实有)分四:一、示许未来实有的违害;二、破彼所答;三、若未来实有应成是现在;四、若三世实有应成无无常。 一、示许未来实有的违害: 于此(吠檀多[1]派等)时论师作如是言:“由见色等诸行皆从他缘所生故,(我体)实非世间现量所知,又因不见任何由我所生的果法故实非比量所能了知。故言‘我体非有’者实乃快哉善说是也。然此不能确定永无常法,因为尚有时体(常住)故。譬如于此世间虽见有地、水、火、风、空及种子等法,有时则不见鲜花与苗芽等法的生灭相,有时则能睹见其生灭相故,依此果相即能推知有彼时体。此(时体者)则以刹那、腊缚[2]及须臾[3]等相呈现与过、现、未来即三世[4]中所安住的诸有为法别体异居,其体常住。” 论曰:设许真有与法别体异居,自性成实的时体可得者,谓此时体为生灭二相之因,其理可然。是事不然,否则即堕离诸有为事体,别有时体可现而不可得的负处[5]故。 此前《中观四百论·破常品》中曾说偈曰: 若法体实有,卷舒用可得; 此定从他生,故成所生果。 等时已作遮遣[6]故。自体性成实的时体,实则不堪作为(诸法)卷舒用的因。 复次,以(过、现、未来)三世差别所立的时体,虽然非是有形碍的色法故,无法依时自体以显时有自性。但是依此三世差别所诠表的瓶子等法即可证成实有时体可得。由彼时体与事别体异居,非如受等可被领纳感知;亦非如色、声、香、味、触等诸法用诸根筹量[7]了别。只能通过瓶子等事方可确认[8]有三世体相的诸差别相故,今当依此破瓶的方便来破遣三世体相。故说颂曰:
【词汇释难】 瓶等:瓶子等一切能诠表时体的诸有为法。 【释文】今当使用未来瓶以为标定未来世。如是用过、现瓶以为标定过、现世。此中所言未来相即指未至现在位者是;过去相则已越过现在位者是;现在相即指已生未灭者是。现在相由于当下可以现见的原故可谓是首要者,而已过现在位与未至现在位的去、来二世者则非首要。如此三世皆相依相待而成。二二(时体)若不成,一一(时体)亦叵成。比如不依过、现二相,实则无法确立未来相。未来相即是未至相,以自体性尚且未至未来位者是,此必未至过、现二相的时分位。若无未来相那么是因为未至何处,将其立名为是未来耶?其余(过、现)二相亦复以此类推。 此中所言未来的瓶体中实则非有现在瓶,亦复非有过去瓶。因为(三世瓶体)性相各别故,一法一时不容多法体相故。若事如是者,即未来瓶中非有过、现二世的瓶体者,则意味着过、现二相(的时体)亦应未至未来位故,(过、现)二世亦应俱成是未来。譬如,因未来相未至现在位故,被称作是未来世。同理过、现二相,亦因未至未来位故,应名是未来。若谓是因为未至现在位故立名为未来,而并不是因为未至未来位故称名为是未来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若时未来相能成者,则过、现二相亦复应成。然今未来相自体尚且叵成故,云何当得有过、现?因斯意趣,(圣天)论师欲显明实无未来相可得,故次颂曰: “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若时过、现二相亦是未来者,三世皆成是未来。若三世尽成是未来者,是则无过、现二相故,当因未至何处而立名谓是未来耶?故知实无未来相。 【释义】时论外道许时是常法,而实际中除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常三世时法以外,如果另有异体的时法成实存在,那必定可以现见,但却无法现见。在第九品中,曾对此类时间为常法的观点作过观察,已破除了常有时法为万法生因的邪论,本品再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各种宗派对时法的实执,进行更深一步的破斥。由于时法不像色法那样具形色,而是依于三世法表现,故观察时需依三世法来进行。所谓三世法,即是生已灭尽的过去法,生已未灭的现在法,具足种子尚未产生的未来法。依于这三种法,可以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时法。 本颂首从未来时的角度进行观察。在未来的瓶子上,不存在现在过去的事物,未来的瓶子是现在尚未生起的法,其本体尚未生起,也就不可能依这种虚无之物而成立过去现在,这种道理一般凡夫都应明了。未来的瓶子上不存在过去和现在的瓶子,也即说明了未来时中不存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以此汝等外道所承认的“时为常恒一体之法”,无疑不能成立。如果你们认为在未来瓶子上,过去和现在都应存在(婆薮开士释中,说外道以未来瓶即现在的泥团,或过去的土,成立未来中有过去和现在),那么三世应成同时存在,将生的法应成过去和现在法,一时中存在多时等等,有种种太过[9]。而且汝宗许时为常恒一体法,如是应成过去、现在皆是未来时,可是无有过去、现在,未来又如何成立呢?观待现在、过去而成的未来,若无观待境,则永无成立的机会。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时品》云: [复次,有作是言:如说已灭未生无体,其理不然。诸有为法前后两际作用虽无而体恒有,分位别故三世不同,无必不生有定无灭。为破此义,故次颂曰: 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 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 “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 论曰:色等诸法在未来世,过去、现在二世皆空,后遇因缘二相方起,云何汝说无必不生?未来世相在过现无,云何而言有定无灭?若执未来有二世相,此不应理。故次颂曰: “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 论曰:若在未来有过、现相,应如后位便失未来,一法一时实有多相,互相违反,其义不成。即由此理,言一一世皆有多相,亦不成立。] [1] 吠檀多:(罗马化:Védānta,发音/ve:da:ntǝ/),梵文名由Veda(婆罗门圣经《吠陀》,义为知识)和anta(终极、前方)两个词组成,意为“吠陀的终极”,是被视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六个宗派之一,是影响最大的一派。《吠陀》经典即此派的理论根据。 [2] 刹那、腊缚:《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3] 须臾:拼音xū yú,片刻。《大智度论疏》云:“‘一食’者,从旦至食时也。‘须臾’者,无问四时,但令一日一夜则有三十须臾也。” [4] 三世:拼音sān shì,前世、今世、来世。如:“三世之缘”。 [5] 负处:拼音fù chǔ,犹错处。 [6] 遮遣:拼音zhē qiǎn,法被遮止遣去,不使存立也。如心外之法,遮遣为空。 [7] 筹量:拼音chóu liàng,意思是筹划。 [8] 确认:又作“肯定”、“大立”、“遍立”。认识活动方式之一。对于一种事物,心中成立其是而正面予以确认。否定之中有所肯定。譬如,对于瓶,心中否认其是常或确认其为非常。以肯定瓶是无常。又如:以误会彩绳为蛇作例,破除彩绳本身是蛇,名为否定。成立彩绳本身是绳,名为肯定。 [9] 太过:拼音tài guò,即太为过分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