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课 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问曰:诸有智者不应随便将此空无我妙理,班宣开显于劣慧愚夫。所以者何? 答曰: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愚:指具有恶见的愚夫。 怯弱:指怯弱的人。 【释文】“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者,是妙空观因为甚深难见故,诸劣慧愚夫则无法尽测其底。仅仅听闻到空无我法的名称时便谈虎色变[1]心生大怖畏。如颂所云:“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空无我正见威力无比,因能毕竟永尽一切众恶见故。众恶见者则因为力所不及的原故,便成为是毕竟所断之法。怯弱者怖畏大力者也是势在必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故于此怯弱无力,心续被众恶见所染的浊骨凡胎,是则不应开显此(空性深)法。因为此(性空深法)正是令彼胆战心惊,瑟瑟发抖[2]的不共胜因故。 【释义】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在世间有许多人由于智慧根基下劣,对空性法十分怖畏,甚至连闻名也会丧胆。当年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著述中观论典时,一些小乘根器者闻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惧得口喷鲜血;众多有增上慢的声闻行人也不断诽谤龙树菩萨为首的大乘论师,说这些士夫是魔王的化身等等。怖畏空性法不仅在往昔如此,在现今许多传播上座部教法的地区,依然如是。对这种情况,圣天论师以反问方式提醒:面对深奥难解的甚深法,你难道见过具大智慧力者,会生起怖畏,而智慧浅薄学识狭陋的怯弱者不生怖畏吗?于空性法生恐惧之心,完全是因当事者怯弱无力,低劣的智慧无法容纳安忍甚深广大的空性法而致。这就像那些弱小的野鹿、兔子等小兽,一旦闻到虎啸狮吼,皆失魂落魄,生大怖畏。 萨乐和[3]尊者于道歌中云: 譬如林中狮吼声,众兽闻之悉丧胆, 狮儿闻之皆欢腾;宣说本来无生乐, 邪执愚夫皆畏惧,有缘弟子乐而颤。 若有闻说空性法而惊惧者,当知是由自心怯弱无智而导致,如果希求究竟的涅槃解脱,应致力克服自心不作诽谤舍法恶业,进而不断闻思修习深法,积累二资,定可转变为具大力者。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如来为除恶见鬼魅[4],说空无我阿揭陀[5]药。所以者何?诸恶见者闻说空名皆生怖畏,渐次调伏自然息除。为显此义,故说颂曰: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论曰:愚谓恶见损覆慧眼,彼闻空名,诸恶见命自然损害。空虽无心欲害恶见,而力大故闻名自灭,如闻虎名怯者自丧。又如世间调善龙象,于其两颊[6]威汗交流,虽复无心损害物命,而彼龙象威力大故,其见闻者惊怖奔逃。空理亦然,威力大故,令恶见者闻名惊怖自然损灭。] [1] 谈虎色变:拼音tán hǔ sè b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程灏、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谈虎色变> 宋代的大学者程颐曾向别人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农夫。大家在闲谈时,有人提到最近邻村闹虎患,不少男女老幼受害,提醒大家外出要格外小心。在座的众人听到这件事后虽然有点儿紧张,但过一会儿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语又去谈其他的事情,只有那个农夫听罢脸色铁青,身体战栗不已,一言不发。 程颐是个心细的人,觉察到了这个农夫情绪不对头,等人群散后,留住了他问是怎么回事。农夫经不住再三追问,只得吐露实言,几年前他曾被老虎伤过,幸亏乡亲相救,才从虎口里捡回一条性命,在家调养了大半年伤口才痊愈,到如今还有心有余悸,所以听了这件事,情绪当然要紧张起来。 程颐十分感慨地问自己的学生:像老虎会吃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虽然连三尺高的儿童都晓得,但一般人当真能体会到老虎吃人的可怕程度吗?程颐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般人都没有被老虎咬过的亲身经历。 程颐讲这个故事,实际是绕个大圈子说明一个道理:研究学问,一定要获得真知,而想获得真知,就必须亲自实践。为什么农夫会“谈虎色变”呢?因为他有亲身体验,所以他才有真知。 [2] 瑟瑟发抖:拼音sè sè fā dǒu,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 [3] 萨乐和:古印度婆罗门名,最初弘扬大乘密教者,是龙树论师的师傅。 [4] 鬼魅:拼音guǐmèi,泛指鬼怪之物。 [5] 阿伽陀:梵音Agada,梵文名词,音译阿揭陀,意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竭陀药,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讹转也,此云丸药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揭陀药,阿云普,竭陀云去。言投此药,普去众疾。又阿言无,竭陀云价,谓此药功高,价值无量。”《慧苑音义》上曰:“阿无也,揭陀病也,服此药已,更无有病,故为名耳。”《止观》一之五曰:“阿伽陀药,功兼诸药。” [6] 颊【大】,类【宋】【元】【明】【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