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328

第三百二十八课


五(认识真性)分二:一、认识实际;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一、认识实际:

问曰:又此不宜开显于浊骨凡胎的劣慧,而可开示给胜者的此空无我妙理究竟云何?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There is no other door to peace, And it destroys wrong views. That which is the object of All Buddhas is called selflessness.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见品》云: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不二门:指佛家用语。即指得道证果的唯一门径。无别方便能证涅槃。

【释文】所言“涅槃不二门”者,即指空无我妙理;“能坏众恶见”者,即此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者,亦此空无我妙理也。此中所言“我”者,即指诸法不藉[1]他缘的本质或是自性。无彼质、无彼性故名无我。斯(无我法)由人、法的差别,可分为二:谓法无我与人无我[2]。此中所言“人”者,即依五蕴假立为人,是人若以五相推究则了不可得。所言“法”者,即谓蕴、界、处等诸法。由此人、法的本体皆依缘所起,或复依缘假立故,并没有一个唯仗自身不依他缘所成的自体性可得故立人、立法皆空无自性。若法自性尚且不成者,其性如何当从他性得成耶[3]?如是一切法体皆非自体性成实,皆悉依缘所成或复近取所生的虚妄本性,此诸妄法即是劣慧愚夫贪执不舍的根源所在。能如实照见称法实性的胜者,在观修(人、法皆空的妙观)实相时即能引生于人、法二我的毕竟离贪。舍离贪执即是成就涅槃的(不共)胜因。除此见法无自性外,别无如是能永尽一切诸贪执的(不共)胜因。故此无自性性相的空无我妙理,即成能证涅槃的不二法门。因为欲入涅槃安乐大城,此(空无我妙理)则是独一无二,无别余径可匹的不二法门。虽言有所谓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然此空无我正见方可堪称为是一切的唯一核心。因为对于一个现见无余万法无我,永尽无余诸法执念的人而言,还有何法可愿?何相可缘耶?以是故说:“空无我妙理,涅槃不二门”也。

因此《菩提资粮论》曰:

无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

诸相既寂灭,智者何所愿?[4]

此“能坏众恶见”者,所言“恶见”者,即指被称作极为卑劣的诸谬见者是。因法无我,现见诸法皆悉了不可得故,即能永尽由因遍计诸法谓有自性所生的无余众恶见,故说:“空无我妙理,能坏众恶见。”

“空无我妙理”即是“诸佛真境界”此中所言“诸佛”者,即指诸声闻、辟支佛及无上正等正觉之境界也。因为是殊胜圣智的所见境故,谓言是“诸佛真境界”也。

复有别释:为显明此“空无我妙理”即是一切已入无上正等正觉无别法身的三世“诸佛真境界”也[5]

末句“空无我妙理”实则特别展现了,圣天阿阇黎所说一切万法皆空无我的玄旨[6]妙趣[7]也。

【释义】诸法空性无我的妙理,是法界究竟实相,是诸佛圣者的行境,若以言语解释实相空性,可以如是诠指。《现观庄严论》中云:“般若波罗蜜,四圣者之源。”内道的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果位,皆来源于般若空性法,《般若经》中对此有多处强调,由此可见修习空性法的重要意义。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真义,即能摧坏三界一切恶见,因三界一切恶见,不外乎由常见、断见而衍生[8]的执实边见,若能以缘起性空正见对治,即可彻底毁坏这一切执著实有的邪恶见解。而且般若空性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也即唯一法门,若不证悟空性,任何解脱果位也不可获得。在此处,俄巴活佛、堪布阿琼在注疏中,为声缘是否要证悟空性,作了详广的辩论,在大疏中也引用了不少教证理证分析过。本注疏于此不再赘述,欲知其详者可以参看《定解宝灯论》等相关的论著。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劣慧者前实不应说,而胜慧者随此修行获大义利故须为说。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论曰:求解脱者除妙空观,无别方便能证涅槃。智者欲除诸恶见垢,离此无有余胜方便。有见执有所缘境故,如余有见不证涅槃,亦不能除诸恶见垢。修此空行至究竟者,能证极果无上菩提,普为有情方便开示,复令圆证所求妙果。诸有能成自他利乐,空无我观最为胜因,故应善知有情根性,方便开示令其悟入。]


[1] 藉:拼音jiè,同“借”。依靠:凭借。借势。

[2]《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今当宣说空性差别。颂曰: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

 略说无我有二:谓法无我与人无我。

 何故演说二种无我?

 曰:“为度生”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故,说人无我。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

[3] 若法自性尚且不成者,其性如何当从他性得成耶:

 《中论·观有无品》云: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4] 比丘自在注释《菩提资粮论》的本颂时说:

 [问:何故此等名解脱门?答:

无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

诸相既寂灭,智者何所愿?

 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

 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5]《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过现未来三世佛,遍十方界亦复然,

皆从佛母般若生,众生心行无不摄。

如是世间诸如来,乃至缘觉及罗汉,

迨及般若波罗蜜,皆一味法离分别。

[6] 玄旨:拼音xuán zhǐ,深奥的义理。

[7] 妙趣:拼音miào qù,精微的旨趣。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赞》云:“俱济流沙,同归妙趣。”《云笈七籤》卷九曰:“微旨幽邃,妙趣难详。”

[8] 衍生:拼音yǎn shēnɡ,指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