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课 二、遮止不于现世精勤而寄托于来世之诤: 问曰:若时有人认为只要有所闻的圣教住世,说教者的善知识与善知识说教的现象是可以现前的。所以说我要等到来世,再去永尽生死亦不以为迟。是言非也!因为尔时,纵然尚有所闻的圣教住世,且有说者的善知识二者,然而自己却难成是具相的闻者法器。所以者何? 答曰:
【词汇释难】 不善品:十不善业品。《杂阿含经》云: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业迹,云何为业迹?” 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十业迹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恶趣:恶途、三涂。佛书说多行上品恶业为因,往趋忍受单纯上品痛苦为果的地狱、饿鬼、畜生三类有情生趣。 【释文】由于大部分的有情之类都被无明痴暗所障蔽,乐于他人受苦感痛。时常与非贤圣的恶知识等相值相遇,杀生夺命等十不善业迹未曾间断,多持不善品的原故,是诸人类,大多都会死堕恶趣。因有佛经说:“谁若为恶造罪,住于恶不善品,而能感得善趣乐报者,则无有是处。”以是故言:“婴愚异生等——因为是诸有情之类,各自分道扬镳随业转世投生异处故耳。”因此将自己来世,深陷恶趣大苦之渊,备受苦火焚炙的窘境视若无睹,而不去立志如救头燃,速疾改往修来者,如同国王于大臣的头顶作诸灌顶一般(空无所获)。如彼,担麻不舍喻。 <担麻不舍喻> 尊者鸠摩罗迦葉告曰:“蜱肆!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蜱肆!犹如朋友二人舍家治生,彼行道时,初见有麻甚多无主。一人见已,便语伴曰:‘汝当知之,今此有麻甚多无主。我欲与汝共取,自重而担,还归可得资用。’便取重担。彼于道路复见多有劫贝[1]纱缕及劫贝衣甚多无主,复见多银亦无有主。一人见已,便弃麻担,取银自重。复于道路见多金聚而无有主,时,担银人语担麻者:‘汝今当知,此金极多而无有主。汝可舍麻,我舍银担,我欲与汝共取此金,重担而归,可得供用。’彼担麻者语担银人:‘我此麻担已好,装治缚束已坚,从远担来,我不能舍。汝且自知,勿忧我也。’于是,担银人强夺麻担,扑著于地而挽坏之。彼担麻者语担银人:‘汝已如是挽坏我担,我此麻担缚束已坚,所来处远,我要自欲担此麻归,终不舍之。汝且自知,勿忧我也。’ 彼担银人即舍银担,便自取金,重担而还。担金人归,父母遥见担金来归,见已,叹曰:‘善来!贤子。快来!贤子。汝因是金快得生活,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奴婢、使人;复可布施沙门、梵志,作福升上,善果善报,生天长寿。’彼担麻者还归其家,父母遥见担麻来归,见已,骂曰:‘汝罪人来!无德人来!汝因此麻,不得生活,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奴婢、使人;又亦不得布施沙门及诸梵志,作福升上,善果善报,生天长寿。’当知蜱肆亦复如是!若汝此见欲取、恚取、怖取、痴取,终不舍者,汝便当受无量之恶,亦为众人之所憎恶。” 如喻所比,自在天派[2]等人,由于偏袒执着自宗,虽然亲睹无偏等心所述的正理圣教佛经,可对世尊佛陀的契经圣教却始终不起信乐,反而还会墨守成规地反诘道:“云何能捐弃吾等悬远所宗的宗趋[3]耶?” 即说偈曰: 众生趣处广,或复各异趣, 能生无央趣,故说名异生。 【释义】以佛法尚有住世期而寄希望于后世者,应思自己作为凡夫,后世生处难定,而且于浊世之中,人们多半决定会堕入恶趣,难以具足听闻佛法的暇满条件。生活在南赡部洲[4]的人们,由于恶业串习,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大多数是十不善业,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对此各人皆可以现量了知,由于五浊恶世这种环境,人们相互感染, 造恶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以此诸随业流转毫无自在的异生凡夫,多半决定会堕入恶趣,感受恶业果报。今生若不依止善知识精勤断恶修善,后世要得到人天善趣,定会如同撒豆留壁一样困难。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不放逸品》中言: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因此,现世有条件遇到法宝和善知识,自己也具足修学佛法的闲暇者,应该抓住机遇,如救头燃般精进求解脱。如果寄希望于后世,多半会如同旱地撒网,不会有收获的可能,甲操杰大师于注疏中也言:若不精进,就像国王于大臣灌顶一样的空无所得。 譬如说,以前有两个穷人,担着麻线赶路,中途遇到了一些棉花,有一个人了知棉花比麻线值钱,便将麻线丢弃,挑上棉花往前走,而另外一个舍不得麻线,没有换。后来两人在路上见到一堆黄金,挑棉花的人又弃掉棉花,换上更珍贵的黄金,而挑麻线者仍舍不得换,继续挑着麻线往前走。结果两人虽然是同时做事,而捡回黄金者从此过上了富裕安乐的生活,另外一个仍像以前那样,过着穷困的日子。同样,陷于三界中的有情,秉持邪见恶业者如同执麻线不舍;而渐次改变凡夫恶习,皈依佛门修持五戒十善,乃至发起殊胜菩提心者,如同将麻线扔掉,依次换为棉花、黄金者,如是才能得到安乐,否则仍会像往昔那样,沉溺于轮回苦海之中。 月称菩萨言: 众生趣异处,或诸各自行, 众多趣行者,此名为异生。 因此,诸有缘遇到解脱轮回的福缘者,当深思自己的机遇难得,而彻断懈怠耽搁恶习,以精进行持正法而趋向解脱之彼岸也。 由于含识众生,作恶多端,持诸不善品故,多堕于三涂恶道当中不得出离往生善趣,何况能得离生死,获得解脱耶! 比丘道畧集《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天帝释与第七梵天亲善。时梵天下至忉利天[5]上共戏,释愁不乐,梵天问释:“何以不乐?” 释曰:“卿[6]见我天上人转希不?下方人无复作善者,皆入恶道中,无复生上者,天人下生人间转复不还,我故愁耳!” 梵天语释:“卿便死化作一师子极令威势,我当化作婆罗门,共下到阎浮提[7],教授天下使为善,为善死皆生天。” 便各随所化下到一国。师子在城门中言:“我欲得人啖[8]。” 国人见之无不惶怖[9],叩头求哀终不肯去。 化婆罗门语国人言:“此师子恶,与[10]罪人应死者三十人,自当去也!” 王便出狱囚[11]应死者三十人与师子,师子得人驱著前去到深山中。 未啖之顷化天语诸人:“卿等能持五戒[12]念十善道,身、口、意相应者,此师子便不啖人。” 诸人言:“我等当死,此何足言,能持耳。” 便从化人受戒,师子便不啖。 师子言:“置令去。虽尔我知汝心,若不持佛五戒者,我故当啖汝。” 尔三十人还国,国人见皆惊,问曰:“卿那得还耶?” 答曰:“有一人教我等受佛五戒,师子便不复啖我,故我得来归耳!” 师子复住城门中,国人大惶怖,皆从三十人受五戒。师子便去复到一国,如是周遍八万诸国,皆使为善,死者生天,天上更大乐丰盛饶人。菩萨方便度人如是,自到作佛。 佛语阿难:“释天化师子者,我身是也,梵天化作婆罗门者,今迦叶是也。尔时助我化度天下人,使我得佛,我故与并坐,报尔时恩。”] 在修习佛法的旅途之中,说法训导的善知识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一个具相的善知识方能引导弟子断恶扬善,做出正确的是非取舍。 《增壹阿含经·九众生居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13]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亲法非为食, 将导于善路,此亲最尊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众生时常所犯的十不善业道,就是让他们无法超世离俗,得离生死的业障,在解了十不善业道的情况下,方可舍离业障故,理当于彼有所了知。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思经》云: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杀生,极恶饮血,其欲伤害,不慈众生,乃至昆虫!二曰、不与取,著他财物,以偷意取。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假赁[14]至华鬘,亲犯如此女。是谓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妄言,彼或在众,或在眷属,或在王家,若呼彼问,汝知便说;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为己为他,或为财物,知已妄言。二曰、两舌,欲离别他,闻此语彼,欲破坏此;闻彼语此,欲破坏彼;合者欲离,离者复离,而作群党,乐于群党,称说群党。三曰、粗言,彼若有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说如是言。四曰、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是谓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贪伺,见他财物诸生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其欲令彼受无量苦。三曰、邪见,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多闻圣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多闻圣弟子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慈心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舍心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舍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舍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若有如是行舍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劫贝:拼音jié bèi,即吉贝。木棉科植物。 [2] 自在天派:古印度一宗教流派名。认为自在天为一切智,主张欲界自在天能生情器万物。 [3] 宗趋:今译作“学派”、“教派”。旧译为“宗轮”、“宗印”、“宗趋”、“印”、“道”,梵音译为“悉檀多”。佛经内外各派各自心目中依教、依理树立对于基、道、果位的一定见解或理论。 [4] 南赡部洲: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咸海中,由四大天王之一的增长天王守卫。 [5] 忉利天:拼音dāo lì tiān,(Trayastrimsa),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山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帝释所居善现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现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 [6] 卿:拼音qīng,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7] 阎浮提:拼音yán fú tí,梵语,即南赡部洲。阎浮,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洲上阎浮树最多,故称阎浮提。诗文中多指人世间。 [8] 啖:拼音dàn,〈动〉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9] 惶怖:拼音huáng bù,惶恐、害怕。 [10] 与:拼音yǔ,〈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11] 狱囚:拼音yù qiú,被监禁的犯人。 《史记·乐毅列传》云:“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 [12] 五戒:拼音wǔ jiè,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13] 提和竭罗佛:(佛名)Dīpaṁ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译言燃灯,锭光。 [14] 赁:拼音lìn,〈动〉租:租赁。出赁。赁房。赁车。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