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79

第一百七十九课


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分二:一、明于乐趣亦应修厌离;二、明由爱而住生死犹如颠蹷者。

一、明于乐趣亦应修厌离:

问曰:恶趣由是无闲暇处故,以众苦相逼切故,虽然不是心有所喜的受生处。然今尚有令人欢喜,由修善积福所得之离诸恶趣痛苦的乐趣生处故,不应于此(乐趣生处)心生厌离。

答曰:如同于恶趣,对此乐趣生处亦应心生厌离。

如颂曰:

地上恶异熟,故意为损恼,
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On earth the maturation of ill deeds Is seen to be only deleterious. Thus to the wise the world appears Similar to a slaughterhouse.

【词汇释难】

地上:在大地以上的人、天善趣。

圣者:是诸彻证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谛本性的贤圣人辈方可称名为此处所谓的圣者。

备宰处:是指备办屠宰有情类的屠宰场。

案:本偈颂文的第二句“故意”应该译为“唯见”较为妥当一些。

故今改译作:

地上恶异熟,唯见为损恼,

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释文】投生善趣的有情众生,也要感受所犯不悦意恶业的异熟果报之故,若使身根支节残缺不全无法完具,若使赤贫如洗,若使势单力薄,若使才薄智浅,若使被贤圣人辈都疑虑为是常犯罪业的恶徒等,使其备受极不可意的衰败损恼之苦。以是故说:正处于此衰变炽然的生死轮回当中,还不去立即精勤扑灭(熊熊燃烧的)痛苦火聚,甚是愚痴颠蹶,所应呵责。如彼,王惩大臣喻。

<王惩大臣喻>

譬如,某甲国王对该赏赐的某位大臣反复赏赐嘉奖。后来那位大臣便开始得意忘形,逐渐对国王也毫无畏惧,为所欲为。最终因触犯天威惨遭国王的截断手足,削耳劓[1]鼻的毒手。如喻所比,虽然生为富贵,却不顾后世生处而肆无忌惮地去为恶从邪。是诸已作、正作的罪孽,使其在地狱等处感受异熟果报后,纵然因为顺后受业之福德善根受生为人,尔时,也是在所犯罪孽未尽余业的催动下,使其依止令人厌恶,极不悦意的身相而徒遭损恼。

即说偈曰:

现实此世间,由因昔作业,

以种种异熟,来损此世间。

【释义】三恶趣是充满痛苦的无暇之处,而人天善趣有许多欲乐,因而有人以此对善趣生起爱执,不欲出离,这也是不明善趣真实面的非理爱执。生活在大地以上的人天有情,无一不在受着前世不善业的异熟果报,都在时刻不停地为行苦、变苦、苦苦所损恼。具体来说,人道有情是以贪欲恶业而投生于人趣,阿修罗以嫉妒恶业感生为非天,天人以傲慢恶业而投生于天趣,既然各个都在感受恶业异熟果,那怎能称之为安乐生处呢?纵然善趣有情表面上在享受一些有漏安乐,然而稍加观察,有情都在受着恶业异熟果的逼恼,任何时任何处都没有离开过三苦煎熬,只不过是因愚痴麻木,众生颠倒地执苦为乐,才现起了一些安乐的假象。在彻证苦谛的圣者看来,三界如同火宅,如同屠宰场一般,有情陷于其中,都在为无常死主逐个宰杀,时刻都在为业力烦恼魔所折磨,对如是痛苦之渊薮,实应生起极大怖畏而厌离。

譬如说,昔日有一名大臣,深受国王宠爱,久之他对国王也无有畏惧,随意做一些非法行,后来终于触犯了国王,惨遭杀害。同样,投生于善趣中的有情,表面上看也是为轮回死主所宠幸的大臣,有着较好待遇,但实际上仍在死主统治下,随时都会被残害至死。

月称菩萨言:

地上世间众,感召前世业,

种种异熟果,唯见损恼矣。

故有智者,当反复观察思维善趣的痛苦,于此应断爱执而修厌离。

圣天论师在此处,把整个三界轮回都譬喻成是备宰处,处处充塞着红尘衰变损恼的痛苦与老病死殁的畏惧,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令人留念不舍的地方,以此来鼓励行人放下对乐趣生爱的执着。世尊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中,将三界轮回譬喻成是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宅,导师佛陀以种种方便,种种善巧,种种骑乘来化度导引是诸所化有情,出离火宅一般的三界轮回。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云:

[舍利弗!若国邑[2]聚落[3]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4]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5]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6],若以机案[7],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8]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9]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绞络垂诸华缨,重敷綩綖[10]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11]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臣子对国王的赏赐嘉奖,始终觉得不称己愿者,诚如下说。所以说与其躭著乐趣生处,不如立斩爱执承彼声闻乘、辟支佛乘来出离生死,抑或承此佛乘来普度众生。

比丘道略集《杂譬喻经·医师治王病喻》云:

[昔有一大国王,身得重病十二年不差[12],一切大医无能治者。时边方小国统属大王,有一医师善能治病,王即召来令治己病,未久之间即蒙除降。王便念欲报此师恩,屡遣使者宣令彼国:“此师治王病差,应有大功宜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青衣、直人、严饰之具,皆给与之。”彼小国王奉宣上命,为设舍宅高堂重阁,给其师妇衣裳、饮食、珠环、严具,及象马牛羊一切备足。师在王边无有语者,师便思惟:“我治王病大有功夫,未知王当报我与不?”复经数日王转平复,其师请辞欲还本国,王便听之,给一羸马乘具[13]亦弊[14]。师大叹恨[15]:“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适至本国见有群象,问象子曰:“此谁家象?”象子答曰:“此是某甲师象。”复问象子曰:“某甲师何从得此象?”象子答曰:“某甲师治大王病差,功报所得也。”小复前行见有群马,问马子曰:“此谁家马?”马子答曰:“某甲师马。”小复前行见有群牛羊,问群牛羊子曰:“此谁家牛羊?”羊子[16]答曰:“某甲师牛羊。”小复前行见其本舍高堂重阁殊异本宅,问门人曰:“此是谁舍?”门人答曰:“此是某甲师舍。”便入其合内,见其妇形色丰悦身服宝衣,怪而问曰:“此谁夫人?”直人答言:“此是某甲师夫人。”从见象马及入舍内,皆知是治王病功报所得,便自追恨,本治王病功夫少也。喻福德也,福德留难如王病也,医师喻修福人也,治王病者,喻如行人能修福事也。王病差[17]者,如福德已成也,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者,言福积于此报成于彼也。夫望速者,常患应迟也。如人少信,有时作福便望朝夕报也,老病死至便谓自然无善报也,得天中阴善应具至,如彼医师见象马也。乘此中阴既到天宫,受彼生阴,目见天堂种种严饰,乃知追恨往昔不多作也。如彼医师既见赏赐,恨其治病功夫少也。]


[1] 劓:拼音yì,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2] 国邑:拼音guó yì,是指国都。

[3] 聚落:拼音jù luò,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4] 隤:拼音tuí,倒下;崩溃:“隤墙填堑。”

[5] 欻然:拼音xū rán,亦作“歘然”,指忽然。

[6] 衣裓:拼音yī jiē,1.衣襟。亦指僧衣。 2.佛教徒挂在肩上的长方形布袋,用作拭手和盛物。

[7] 机案:拼音jī àn,泛指案桌。

[8] 四衢:拼音sì qú,四通八达的大路。

[9] 幰:拼音xiǎn,车上的帷幔:“常乘高幰车。”

[10] 綩綖:拼音wǎn yán,垂挂饰物。

[11] 殷勤:拼音yīn qín,勤奋。

[12] 差:拼音chài,〈动〉病愈。后作“瘥”。

[13] 乘具:拼音chéng jù,骑马的用具。

[14] 弊:拼音bì,〈形〉坏,低劣。

[15] 叹恨:拼音tàn hèn,嗟叹怨恨。

[16] 羊子:拼音yáng zǐ,放羊的牧童。

[17] 差:拼音chài,〈动〉 病愈。后作“瘥”。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