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课 第十三品 《中观四百颂·破根境品》 四(破根境实有)分二: 一、正释品文;二、标称品名。 一(正释品文)分二:一、广释破境实有的正理;二、明实有空与如幻相同。 一(广释破境实有的正理)分三:一、破所取的根境实有;二、破能取的有境(心心所)实有;三、明无实体如幻是极为稀有的原因。 一(破所取的根境实有)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一(总破)分二:一、正破;二、开示余理。 一(正破)分五:一、破由根识现见瓶有自性相;二、示由此理例破其余;三、若由见色自相便立见余一切者则有大过失;四、破唯色自相是现量境;五、示能立等同于所立(而破)。 一、破由根识现见瓶有自性相: 若谓:“有智求胜德,亦爱他真理”者,今当征问:“诸有智者所欣求的真理究竟云何?” 答曰:即见一切内外诸法皆悉自性(本空)无我者是。若此一切万法皆空无自性者,实难了悟。因为本无实体的驴角等实非现量可见,然今瓶等色等诸法却现量可见故,称言瓶等一切诸有为法应定谓有自性。是言非也,故次颂曰: 『301』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根境品》云: 于瓶诸分中,可见唯是色, 言瓶全可见,如何能悟真? 色:此处指眼所见之色境,或者说色尘、色处,非指色蕴。 见一切:指见瓶子之一切,也即见完整的瓶子,包括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尘质的聚合体。 见真者:指了知了瓶等诸法真相之人。 见法实相的龙猛菩萨于《中论·观成坏品》中曾说: 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若谓以眼见有生灭者,云何以言说破?是事不然。何以故?眼见生灭者,则是愚痴颠倒故见。诸法性空无决定如幻如梦,但凡夫先世颠倒因缘得此眼,今世忆想分别因缘故,言眼见生灭。第一义中实无生灭,是事已于<破相品>中广说。 【释文】所言“亦”词者,意谓见真者谁会说:“由瓶所近取的色青等分[1]亦可全然现见耶?”此中有人[2]计执瓶等诸法皆由三德[3]变异所成。复有余人见其有分瓶体异于瓶分,别成实体。并认为(瓶分)是身根所触的境界。 彼诸立量此前于《中观四百论·破常品》中说颂破曰: 云何依常性,而起于无常? 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见。 等时既已破瓶了不可得者,岂得谓言有瓶体的现量可见耶! 问曰:若事如是者,瓶体既已遮破不可得,今当依何可立此瓶耶? 答曰:依缘地、水、火、风四大以及色、香、味、触四大所造色八依事[4]为因假立名瓶。譬如依薪假立名火,依草木等假立名舍,依缘诸蕴假立名我。彼瓶若复以五相[5]于自因中一一推求则了无所得,如是所谓的瓶体也仅仅只是假借自因诸法,由眼识见其有舀水[6],承载蜂蜜、清水[7]、乳汁等的功用故,世间即立现量可见的近取事物谓言是瓶体。离此如说依缘假立所成的瓶体外,更无余门可立瓶事言路。由于离于色等[8]诸依事外,无法缘取别有实体的瓶事故,所谓的瓶子,也仅仅只是于色等诸依事合和时的聚合体起瓶想而已。除此之外更无任何所谓瓶子的余事可得。否则立论者即堕时常谓有燃用等之负处故,离此可燃的薪柴外不可立有燃用的火事可得故[9]。斯火也仅成是妄情[10]假立。如是四大种及心、心所[11]等法,若彼此不相因待,则诸大种等都无法自成[12],皆如瓶事唯心假立实非自体性成实。然此(立量者)却非如是认许(依缘假立)。以此理故,云何不许瓶等诸事,皆如心与心所等法,以及全同于诸大种等都是依缘所起,依缘假立耶?是故近取八事所成的瓶子即成自体所取诸尘分的近取者,是所取依事业用的作业者,也是现量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有分—总体。今此以理推求此义,故说颂曰:“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由于瓶是八种尘质的聚合体,而今眼(识)则只能睹见于色,而不见于香等,因为(所余诸尘质[13])皆是不同(根识)的所量境界故。由是可知眼(识)非能全见瓶体的一切诸尘分故。仅在不作推求深究事物各自本性的状况下,世人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寻思[14]分别心妄称为是定量而扬言谓能现量见瓶事。若人善能分别法相且能汇通[15]诸法各别自性的具智者,实则不宜以偏概全[16]将此略见瓶体的局部(色尘分),强说为已经现见了瓶子的有分——整体,而大放厥词[17]地妄称:“瓶为可现见”也。 [1] 彼瓶所近取的色青等分:即指色、香、味、触等其余由瓶所近取的诸支分法体。 [2] 有人:即指“迦毗罗”。(人名)Kapila,外道名。又云迦比罗,迦毗梨,劫毗罗等。译曰黄头,赤色等。数论派之祖。立二十五谛之义。《百论疏》曰:“迦毗罗,此云黄头仙,亦云金头。头有金色,故以名之。” [3] 三德:即数论宗主张有喜、忧、暗三德的主物或自性。《入行论·智慧品》云: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4] 依事:又作“尘质”、“余依”、“有执”、“尘”、“蕴”等。由地、水、火、风等元素极细微尘所构成的物质基点。 [5] 五相:龙猛菩萨于《十住毗婆沙论·阿惟越致相品》中云: 如可然非然,不离可然然, 然无有可然,然可然中无; 我非阴离阴,我亦无有阴, 五阴中无我,我中无五阴。 [6] 舀水:拼音yǎo shuǐ,指用瓢、勺或杯子等盛水。 [7] 清水:拼音qīng shuǐ,指清澈而不含杂质的水。 [8] 色等:色、香、味、触、地、水、火、风八种极微。 [9]《中论·破然可然品》云: 如是常应然,不因可然生, 则无然火功,亦名无作火。 若然、可然异,则然不待可然而常然。若常然者,则自住其体,不待因缘,人功则空。人功者,将护火令然;是功现有,是故知火不异可然。 复次,若然异可然,然即无作。离可然,火何所然?若尔者,火则无作,无作火无有是事。 [10] 妄情:(术语)虚妄不实之情识也。《唯识论》一曰:“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11] 心所:自力能见各自对境事物特殊属性之心所生法。如受等五十一心所。 [12] 如是四大种及心、心所等法,若彼此不相因待,则诸大种等都无法自成: 龙猛菩萨于《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中说颂曰: 地水火及风,各皆无体性, 三无一亦无,一无三亦无。 若无三无一,无一亦无三, 则各自非有,如何聚而生? [13] 所余诸尘质:即指地、水、火、风,香、味、触七种尘质。 [14] 寻思:拼音xún si,心识或智慧于所缘对境生起笼统了知其粗略相状的心。 [15] 汇通:拼音huì tōng,所谓“汇通”是汇集串通的意思,把有关文史哲三方面的论述汇集在一起,而三部分都是从先秦通论到近代。 [16] 以偏概全:拼音yǐ piān gài quán,意思是: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出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7] 大放厥词:拼音dà fàng jué cí,原指显示文采,铺陈辞藻。今多用作贬义,指大发谬论:这些御用文人大放厥词,竭尽造谣诬蔑之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