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

第三百四十二课


此中有诸寻思者[1]则直言高呼:“瓶事自身实无任何现量可言。因为色等的自相无可显了。所谓的现量,即是由现量能知者眼等诸根识见闻觉知其境界故说名为现量。瓶子也仅仅只是唯心施设所成故,实非自体性实有。若法实无自性者是则不仅不能立有真实存在的真现量,甚至于彼都不能立有假现量。是故(论中)遮遣瓶事现量可见者,是则毫无必要即如破斥音声是眼根的所取境一样荒唐无稽[2]。是故亦应不破此瓶。”

答曰:斯寻思者可谓是极不通达世间(人情)事理,全同于一个阅世浅谈的儒童一般,得从最基本的世俗言路开始训导。

为显此义,今当审问是寻思者:“汝所言现量可见者究竟云何?”

答曰:“谓根识现量者是。”

复问:“何种根识?”

答曰:“谓离诸分别的无别识是。”

复问:“谓(离)何种分别?”

答曰:“离此于事名相、种姓极富增益分别力的粗重妄想。由于五根识可以趣入诸法不可言说的自相境界中故,即可用现量识来称呼之。因彼现量识仅仅安处于(无诸分别力的)诸根门中故。”

若尔者,今当征问:“唯经一刹那顷的根识如何可立为是现量识耶?以彼诸根识都不能彼此相互照知,因为(是诸根识)都是不同境界的量识故。再说诸根及根识的一一刹那皆悉生即随灭故。”

若谓由于五根识是诸尘分聚合体(即五根)的能依者或能知者故,不能把诸根及其境界的一一(尘)分,误以为是能依识或能知者。因为诸眩翳人,是则无法睹见一一个别的毛发(境界)故。

若作是念言:“譬如同处于一聚合体中的一一尘分,皆可称名为其(聚合整体的能生)因法。如是眼等诸根尘质聚合体中的一一尘分,均可称名为是(眼等诸根识的)能生因法者。”

同喻不成。净眼无眩翳者能分明睹见一一个别的毛发,然当眼根受损有眩翳时,即成无法分明睹见(毛发)。即此诸根尘分而言,离此聚合体外(即未聚合之前位)不见一一个别的尘分,可以作为自根转识的所依故,同处于一聚合体中的一一尘分亦应不宜妄计为是自根转识的所依。若于(各别)分散位时的一一尘分中不见少有(见、闻、觉、知的)胜力用者,同处于一聚合位时的诸尘分亦应如是,不应分别谓有(见、闻、觉、知的)胜力用。譬如若见一根草叶有绑缚虻蚊或长嘴蚊等腿脚的胜力用者,谓言彼等的聚合体中必有系缚大象的胜力用,斯有是处。同样若时一粒粒的芝麻中设有榨出少分油脂的胜力用者,众多芝麻的聚合体中亦应谓有榨取一满钵油的可能性。然今不依存于一聚合体中的诸根尘分,是则如是一一皆不可作为是诸根转识的所依故。(依存于一聚合体中的诸尘分亦应如尔,无见、闻、觉、知的胜力用),故此藉由尘分(辨析),亦无因理违害。以是因缘故,依缘诸根尘分所成,且不与诸根尘分计执若一若异的眼根,实则可以作为是(生起)自根眼识的所依。是依缘假立的世俗法体,并且具有能见色境的殊胜功用。就此眼根也是念念生灭为性故与自根眼识俱时磨灭者,斯有何失?是故不得将此依缘彼彼诸根,方可得住的诸根转识中说名谓有现量(识)。

若谓由于诸根转识的总相,势必安处于彼彼诸根中的原故,于此仅仅只是提及各别根识谓有现量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因为于彼唯经一刹那顷的眼识中要如是论断其个别的现量识者,斯无是处。令彼无实质的总相依止诸根,亦无是处。譬如立眼根为依缘假名眼识的所依处那样,同理推知色等诸尘分亦应如是,唯缘假立。彼等也是唯缘假立方可作为诸根转识的所依。故于诸根转识中是则不应分别谓有现量识[3]。然于境界中则可分别谓有现量(境)。比如面对一轮明朗的满月时,在很多有情的相续中,皆可俱时现起见月的境相。就此世间法理而言,是则不得抛弃世间所见而攀附依赖于别法。故此世法,唯独只有对境可以作为真实趣入了别的现量境界,而(有境的)心识则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复有余说:所言真现量其实是指诸根识,而境界则只是名言假立罢了。这并不是世法,因为不见世间有如说诸世俗言路故。因此若欲正立世间名言术语,仅仅只能在世俗言路中说有瓶事现量。然在推求真性时由因正理所逼故,是则不可谓言有瓶事现量。因瓶子的自本体毕竟了不可得故。就世俗分别心识而论,即可许言有瓶事现量,亦可谓言有色等诸法的现量,以及谓有彼诸近取事物的现量等亦无任何过愆[4]

若人(斯寻思者)将此根识增益为是现量能见者,并将余残说为是定量者,实则根本不应道理。世间名言中虽见有许无谬识为定量的说辞,然此量识佛说也因为是有为故,为虚妄法,如同幻化[5]。如此欺诳、如化者,是则不应立为无错谬的定量(识)。因为见法显相,因法各异故。如是变异不定者,实则不宜计执为是定量。否则即堕一切诸心识普皆应为定量的负处。故此寻思狡辩者,如若不是因为过度饮用乾慧推论的沽酒,而被灌得酩酊大醉者,绝对不会离此缘起抑或依缘假立的阳关大道,而误入此助显邪见外宗论典中所宣非理颠倒,无稽之谈的穷途邪道当中。斯寻思狡辩者于此世俗法理的探究也不过和普通大众不相上下,于彼出世法理的实际住相,是则可谓是更加昧见倒执。仅用自己的妄想分别来障蔽众生天趣与解脱的光明大道,而置诸有情于毫无实义的非理寻思大道之上。是故于此,根本无法破尽是诸如人饮酒后所吐的一切非理浮说。恐厌繁词故应且止。


[1] 寻思者:又作“推理者”、“乾慧派”。未能如实现见事物本性,但依各派因理略思详察以进行推理者。

[2] 荒唐无稽:拼音huāng táng wú jī,意思为十分荒唐,不可凭信。

[3] 世尊在《三摩地王经》中说:

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然,

若此等为量,圣道复何为?

[4] 过愆:拼音guò qiān,意思为过失;错误。

[5]《大宝积经·善臂菩萨会》云:[是菩萨闻如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五阴,所谓色阴,受、想、行、识阴。色如水沫,即是生灭不得久住;受如水泡,即是生灭不得久住;想如野马,即是生灭不得久住;行如芭蕉,即是生灭不得久住;识如幻化,即是生灭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阴。]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