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课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复次,已破其境,复为破根。先破余乘,故说颂曰: 眼等皆大造,何眼见非余? 故业果难思,牟尼真实说。 “眼等皆大造,何眼见非余?” 论曰:眼等五根皆四大种所造净色为其自性,故契经言,谓四大种所造净色名眼等根[1]。此世俗言,非胜义说。若执为实,其义不成。所以者何?同是造色,何缘见用唯眼非余?未见世间二法相似,所起[2]作用更互不同,岂不诸根其相有异,谓各能作自识所依?此果有异非相差别,相既无别,果如何异?用有异故其果不同。现见世间用殊相一,如诸药草损益用别,坚等[3]相同。相既是同,用应非异。又应诸根即是大种生,识用别名眼等根,如即坚等作用不同,得药草名种种差别。此不应然。相用体一,名有异故。由见等用有差别故,即显眼等相有差别,非有别用。依无别相,用既不同相必有异,故离大种别有义成。若尔药草用既不同,亦应离大别有其体。许有别体于义何违?若如见等全离大种,义可无违;然非全离,何得无违?若言眼等性类虽同而相有异,便违自宗。汝宗性类即法体相,性类既同,相由何[4]异?不可一体有同不同二相差别俱非假有,如一色上无有青黄二相差别。若一法性可分二相,于中一一复应可分,如是展转[5]应析至空或至无穷,常非实有。又眼等根体由何异?由见等因有差别故。岂非见等同用大种以为其因,云何有别?若由大种有差别故,所生见等有差别者,即应依此差别大种眼识等生,何用眼等?非唯大种是见等因,如何可言彼无异故见等无别?复有何因,谓善恶业,此业复由贪乐见等众缘展转差别而生,由此业故见等有异。若多满业别感见等,其义可然。若唯一业总感一身,如何有异?又色界身业无差别,唯厌味等一业所招,彼界诸根应无差别。若言一业有多功能,故所感身诸根别者,业与功能俱是作用,如何一用而有多用?不言一用复有多用,但说一体有多功能,由此功能发生多果,如同分眼。体虽是一而能生识及生自类,假说可然,实云何尔?一即是多,理相违故。若许一业有多功能感多根者,何不许业唯感一根能生多识?如是抑[6]难于理何益?又一根处有损益时,余根亦应同有损益。又若一根身应鄙陋[7],我不抑汝令[8]唯一根,但欲挫汝一[9]业多用。又业力故,无有诸根同时损益,如地狱中虽有猛火焚烧其身,而彼有情诸根不灭。又由根处身相端严,如青盲人形非鄙陋。又若一业能生多果,以生别识证有别根,如是比量应不成立。此有彼有、此无彼无[10],但可成立差别功能,不应证有差别体相。又即此业差别功能,何不能生差别诸识?诸识生时,业已灭故无能生用,若尔眼等应不从彼业用而生。若业所引习气犹存能生眼等,何不从彼业引习气诸识生耶?此不应然。生无色界眼等五识,应亦现行业习所依,识体有故立有色根,无如是失。生无色界大种无故,造色亦无,何缘生彼无大种耶?离色贪[11]故。即由此因损害识种故,眼等识于彼不生。此不应然。非于境界离贪欲故,能缘识种亦被损害。勿于欲界得离欲者,或于三界得离欲者,能缘彼识毕竟不生。若言所依由自[12]地业所引发故能生诸识,身生色界于欲界境应不能缘,若尔应言生无色界无境界故彼识不生。何故不缘下地境起?若言于彼已离贪故不能缘者,此先已说。先何所说?谓生上地应不能缘下地境界。若即业种能生五识[13],不应根处有损益故识随损益。所以者何?非业习气用彼为依,彼变异故识随变异。由现彼识有损益故,令业习气亦有损益。所以者何?世间现有缘即心境妄分别识,能令余法损益事成,如在梦心妄谓心等。若不觉知根处损益,能依之识损益应无,此中必有微细觉受。如是等类问答无穷,恐厌繁词[14]故应且止。诸法性相微细甚深,浅识之俦[15]极难开悟,且应随俗说有诸根,非卒研穷[16]能契实义。故次颂曰: “故业果难思,牟尼真实说。” 论曰:此颂义言,诸业眼等异熟因果不可思议,唯有如来能深了达,非余浅识智力所行,应随世间且说为有,非暂思择能会其真。诸法实性内证所知,非世寻思[17]所行境界。若执实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违比量[18]故。谓眼非见,如耳等根。耳亦非闻,如眼根等。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尝,如鼻根等。身不能觉,如上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或大种故、或[19]业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质碍[20],故可分析令悉归空或无穷过,是故不应执为实有。但是自心随因缘力,虚假变现如幻事等,俗有真无。] [1]《阿毘达磨品类足论·辩五事品》云:[眼根云何?谓眼识所依净色。耳根云何?谓耳识所依净色。鼻根云何?谓鼻识所依净色。舌根云何?谓舌识所依净色。身根云何?谓身识所依净色。] [2] 起【大】,造【明】 [3]《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界品》云:[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煖性,风界动性。] [4] 由何【大】,何由【宋】【元】【明】【宫】 [5] 展转:拼音zhǎn zhuǎn,形容经过多种途径,非直接的。 [6] 抑:拼音yì,抑制。 [7] 鄙陋:拼音bǐ lòu,粗俗浅薄。 [8] 令【大】,今【明】 [9] 一【大】,果【明】 [10] 此有彼有、此无彼无: 《杂阿含经》云:“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11] 色贪【大】,贪色【宋】【元】【明】【宫】 [12] 自【大】,是【明】 [13] 五识:拼音wǔ shí,它指五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识身、五转识、前五识。乃眼等五种感觉器官(五根)对应色等五种对象(五境、五尘),所产生的五种认识作用。 [14] 繁词:拼音fán cí,夸夸其谈。亦指繁琐的言辞。 [15] 俦:拼音chóu,〈名〉同类,辈。 [16] 研穷:拼音yán qióng,1.详细追查审问。 2.深入钻研。 [17] 寻思:拼音xún si,解释是想;思考。 [18] 比量:拼音bǐ liáng,因明学用语。又称真比量。因明三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但是佛教与正理派的逻辑家对比量的说法并不一致。 [19] 或【大】,成【宫】 [20] 质碍:拼音zhìài,障碍;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