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课 三、明不闻声本的违害: 设问:“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 对曰:“设许声初未曾闻取,当有何失?” 答曰:“若法实非所闻,便失声性,即名其过也。” 故如颂曰: 『320』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破根境品》云: 乃至非所闻,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理定不相应。 声性:即指声音的特性或指声音的法性。 【释文】若法乃至未闻,由于现在实非所闻故,即如香等,应非是声性。若作是念想:“若当被听闻时即名为声者。”此亦不然。譬如不见香等(无声者)后成为声性。如是许此万籁无声者后卒成声性,此定不应道理也。 如世尊云: 所闻可意微妙音,彼复恒时不从内, 虽复不得彼迁移,但由分别起声想。[1] 复曰: 譬如依木及丝弦,琴师手动三和合, 能从箜篌笛发声,彼等妙音从何出? 诸有智者谛思察,声从何来往何去, 【释义】对上偈所言的“声初由何取”一句,此颂接着分析,若许声音在行至耳根前,不为耳识所取,这种观点即有损害声性的过失。所谓的声音或声,是耳识的对境,须依能闻的耳识,才可观待成立这种所闻声音的名称。比如说你的耳识闻到了某种声音,你才可以说那是某种声音,如果没有任何听闻它的能闻耳识,而其他根识也不能缘取,纵然巨若奔雷,也不可安立为声。试想于一耳聋者前,说那边有某种声音,他定然会笑你无事生非, 不会承认声音的存在。若强说无有耳识缘取者,也应名为声,那么色、香、味、触余境,也应名为声,因它们也无有任何耳识在缘,此诚有大过失。“至耳取声”之观点若成立,也应成声从无声变成了有声,这也是不应理的。因对方许一切法常住实有,耳闻声自性成立,而声从无声变成了有声,从不被听闻到被听闻,显然已不是常住不变的实有法,而是有变动有生灭的无常法。所以,若对耳识的闻声加以观察,有智者一定可以发现,这些现象只是因缘和合而现起的梦幻妄境,无有真实成立的道理。 佛经中云: 譬如有木及丝弦,琴师手动三和合, 能出琵琶箜篌声,彼等美音从何出? 是故智者应观察,彼从何来往何去, 一一方隅遍寻求,声音来去不可得。 当修行者相续中能融入如是如理观察的智慧时,于外界一切誉毁赞骂等等,皆可了知如同空谷回音,自心不为所动,以此即能渐渐破除实执,斩断生死轮回之根。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根境品》云: [复次,应审推征声名何法?其体实有,是耳所闻。若尔不然。故次颂曰: 乃至非所闻,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理定不相应。 论曰:未来声体非耳所闻,眼等五根取现境故。则未来声应非声性,非所闻故,如色等尘。若未来声与现同类,现可闻故。彼亦名声,应现在声与彼同类,彼非声故,现亦非声。又从未来流入现在,现可从彼说为非声;未来不从现在流入,如何由现说彼为声?若现可闻是声性者,应此声性本无而生,则违汝宗先有声性。声性先有,应非始生;既非始生,后应无灭;无生无灭声性应常。又过去声应非声性,非所闻故,如未来声。若未非声流入现在,现是声故说彼为声,应现在声流入过去。过非声故,现亦非声。若尔则应三世声性相待而立,皆非实声。又现在声从未来至得名生者,应过去声从现在至亦说名生,则过去声应名现在,后应更灭。若过去声从现在至得名灭者,应现在声从未来至亦说名灭,则现在声应名过去,后应不灭。未来无二应说为常,有灭有生应名过现。如是推征声性散坏,色等亦尔,如理应思。] [1]《佛说决定毗尼经》云: 若有所闻诸好声,生已即灭无有闻, 推其去处不可得,因分别故起声想。 一切诸法同音声,施设说有诸数相, 未曾能生法非法,为凡夫故而示现。 [2] 方隅:拼音fāng yú,全面积中的一部分。多指边侧之地或角落之地。 [3]《方广大庄严经·音乐发悟品》云: 譬如咽喉,及以脣舌, 击动出声,一一分中, 声不可得,众缘和合, 有此声耳。智者观声, 念念相续,无有实法, 犹如谷响,声不可得。 譬如箜篌,弦器及手, 和合发声,本无去来。 于诸缘中,求声不得, 离缘求声,亦不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