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教诫弟子品

第四百三十四课


二、由立性空来成立实有义不称正理:

若作是念想:汝等性空论者谓有性空理教可论。非不因不空而可得立于空,是故一切万法翻成有自性。

答曰:若时真有少分自性成立的性空理教可论,是则诸法应成谓有自性可申。是事不然。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382』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
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When there is nothing that is not empty, How can emptiness be so? When the one does not exist, Why should the antidote exist?

【词汇释难】

玄奘大师译《大乘广百论·教诫弟子品》云:

若无不空理,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不空应不立。

《中论青目释·观行品》云:

[问曰:破是、破异,犹有空在,空即是法。答曰: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若有不空法,相因故应有空法,而上来种种因缘破不空法。不空法无故则无相待,无相待故何有空法?]

【释文】若时真有少分不空实有的法体可得,其对治品——空法亦应少有实体可成。不空实有者终无是处。若法无因即如空华,无有一事能有其性。若时无所治品——不空实有者,其能治品(性空),亦因无翻对不空实有故,必无是处。譬如毕竟无事的狗子是则不能作为是猴子的克星——能治品。于一切时处,法法相生相克,若无所治品,其能治品亦无是处。是故若无不空法,空法亦复无。若无不空,空义亦不成。

《中论·观行品》云: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世尊在《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中说:

[“复次,迦葉!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葉!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迦葉!譬如医师授药令病扰动,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如是病人宁得差不?”

“不也,世尊。”

“是药不出,其病转增。如是,迦葉!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释义】若能成立空性实有体性,那么与之相待的不空也应成立,一切法应实有本体,因此敌宗为了成立自宗,先从成立空性入手,云中观宗应许空性实有体性。但是于中观自宗,并不作如是承认,所谓的诸法空性,是观待世人执著梦幻诸法有自性而假立的名言。一切所知法皆是缘起,任何人以智慧观察,也不可能找到一种实有自性之法,既然诸法本来皆无实体,那么空性之体又能依何者而起呢?这就像人们做噩梦时,遇到种种险况,梦中依种种方便对治,此中所治的险况非是真实,故其能治的种种方便也无有真实。同样,有情于三有中所执著的一切,无有一种是不空实有之法,故而对治彼等实执的空性,也唯是观待假立,如同梦中对治恶遇一样,并非真实。所以,空性绝非敌宗所言那样有实体,而是无有自性之法,不能依之建立诸法实有体性。

龙树菩萨在《中论·破行品》中云: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如有不空法存在,则空法亦应存在,然实义中无有不空者,故空法也不可能存在。《二谛论》[1]中也说过:“若无有所破,即无有能破。”能破所破二者须观待才可安立,所破的有自性法无有故,能破的无自性空也就不可能成立。诸学人于此尤应注意,一般在修道中所言的空性,是一种遮遣实执戏论的方便,是暂时依诸有执而安立的对治名言法,切不可执此为究竟不能舍弃。于了义[2]中,诸修行人最后都应当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所言: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如是远离一切空不空的边执戏论,方能诣[3]于无缘最寂灭的实相境。

《大乘广百论·释论·教诫弟子品》云:

[能立诸法性相皆空,瓶等诸尘世间现见,若以比量皆立为空,是则世间无不空法,空无翻对应不得成。为举此疑,故说颂曰:

若无不空理,空理如何成[4]

汝既不立空,不空应不立。

“若无不空理,空理如何成[5]?”

    论曰:夫立空理翻对不空,不空若无,空亦非有,如何可立诸法皆空?为决此疑,故复颂曰:

“汝既不立空,不空应不立。”

论曰:立不空者翻对于空,既不信空,不空焉立?如何可立诸法不空?汝不信空而得立有,我不执有何废立空?若言不空亦有所对,谓互有无[6]及定无空。我空亦然,对世俗有,遣彼妄有,故立真空。又所立空专为遣执,不必对有方立于空。如为遣常说无常教,虽常非有而立无常。又汝此中不应疑难,翻对在有不在于空,有事非无有翻有对,空理非有何对何翻?]


[1]《二谛论》:又作《中观二谛论》。约在公元七、八世纪时,由古印度佛学家智藏论师所著。是一部论述中观自续派见地的作品。

[2] 了义:拼音le yì,佛教语。真实之义,最圆满的义谛。对“不了义”而言。了义,即直接显了法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

[3] 诣:拼音yì,〈动〉形声。从言,旨声。本义:前往,去到。

[4] 成【大】,立【明】【宫】

[5] 成【大】,立【明】【宫】

[6] 有无【大】,无有【宋】【元】【明】【宫】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