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目释 第二十三品 观颠倒品

第九十一课


    问曰:经说常等四颠倒。若无常中见常,是名颠倒;若无常中见无常,此非颠倒。余三颠倒亦如是。有颠倒故,颠倒者亦应有,何故言都无?[1]

答曰: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2]

若于无常中著常名为颠倒,诸法性空中无有常,是中何处有常颠倒?余三亦如是。[3]

复次,

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4]

若著无常言是无常不名为颠倒者,诸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余三亦如是。[5]


[1] 一、《大集法门经》卷上:

[四颠倒,是佛所说。谓无常谓常,是故生起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以苦谓乐,是故生起想、心、见倒。无我谓我,是故生起想、心、见倒。不净谓净,是故生起想、心、见倒。如是等名为四颠倒。]

二、《大智度论·序品》云:

[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2] 一、《般若灯论释·观颠倒品》云:

无常谓常者,名为颠倒执,

无常亦是执,空何故非执?

 二、《大乘中观释论·观颠倒品》云:

若无常谓常,此执颠倒者,

空中无无常,何有颠倒执?

[3] 《中论释·明句论·观颠倒品》云:

[如是已说无净、不净相故应无从是所生者——贪、恚二法。今者当说无颠倒故亦应无痴。故次颂曰: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此谓有四种颠倒。如执五蕴念念灭坏无常者为常,是第一倒。

如《中观四百论·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无常定有损, 有损则非乐,

故说凡无常, 一切皆是苦。

即由此理可得凡是无常者,一切皆是苦。一切诸行皆名无常,是故五蕴即是苦性,执此为乐者即是第二倒。

如是《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精血混合中, 不净种子生,

本知不净体, 欲者何贪此?

执此恒为不净性的身体为净者则名第三倒。

如是五蕴则违我相故是无常。是生灭相故无我,我相本空。执此为常者,即是执无我为我的第四倒。如是四种颠倒即是痴因。

今此应作是观,若立执空无常相的五蕴为常是颠倒者,五蕴自性本空故,岂非亦应无无常相可得耶?故次颂曰: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因非颠倒的无常方立常相为颠倒者,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何得言是所对的常相为颠倒耶?是故无常倒。

如离性无生的性空中无有无常相可得。如是亦应无苦、无不净、无无我。若时性本自空无有苦相等,何得言有其对——常、乐、净、我为颠倒相耶?故知颠倒无自性。若无颠倒何得言有无明?无因故耳。

如世尊云:

无明无明生, 永时不可得,

世间无无明, 故我说无明。

“世尊!云何名痴陀罗尼?”

世尊言:“文殊!愚痴是解脱,故名愚痴……”]

[4] 《大乘中观释论·观颠倒品》云:

若无常谓常,此执颠倒者,

无常若成执,空何非颠倒?

[5] 一、《中论释·明句论·观颠倒品》云:

[复次,若谓非实故,立著无常为常者名颠倒。若尔者,诸法性空中,亦应无无常可执故,云何立此(无常相)名非颠倒耶?故复颂曰:

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若时常、无常二俱颠倒者,更无离于是二相的第三者名是非颠倒。若无非颠倒,谁有不相因待而名是颠倒?即由此理,应知无颠倒。颠倒无故亦应无无明。

如于无常著常,则不名为是颠倒。亦应类遮余一切颠倒。

《佛说坚胜意乐品大乘经》云:

“世尊乃告坚胜意乐菩萨曰:

“善男子!若于修道所生者,周遍求觅。善男子!断诸可贪法,如来不说是为断贪;如是断诸可瞋、可痴法,如来不说是为断瞋、断痴。

何以故?善男子!如来不为诸法可舍故说法,不为诸法可得故说法;不为诸法可知、可断、可修、可现前、可现证,不为轮回可出、涅槃可发趣故说法;不为诸法可除、可立、可分别故说法。

善男子!二分法,则非诸如来法性。凡行二法者,即非入于真性。

善男子!何谓为二?若作是念想:‘我当断贪’,是谓为二。若作是念想:‘我当断瞋’,‘我当断痴’,是谓为二。当知如是加行者,则不入于真性,而入于颠倒。

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幻师作幻时,见幻师所化女子而生贪心,其心为欲所缚,随贪而转,由是怖畏,从座起去。去已,乃作意女身不净,作意无常、苦、空、无我想。善男子!于意云何?是人入真性?抑或入于颠倒?”

白言:“世尊!于本无所有女,作意若不净,若无常、苦、空、无我,是人精勤,是则名为邪勤。”

世尊告曰:“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不生、无起诸法,作意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者,如是等人亦应等观如上所说。如来不说彼诸愚夫修习于道,彼等名为‘入于颠倒’。

善男子!譬如有人,于梦中自宅,见有一王妃来,与其共眠。以失念故,作是念言:‘我当遭损,大王不知耶?王定杀我。’便心生怖畏,奔走远避。于意云何?是人以王妃故,惊怖奔走,是中能得脱不?”

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是人于本无所有女,起女人想。此非真实,为虚妄分别故。”

世尊告曰:“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本无贪处起贪欲想,由贪故而生畏,便思惟离贪;如是本无瞋处起瞋想,由恚故而生畏,便思惟离瞋;于本无痴处起痴想,由痴故而生畏,便思惟离痴。如是等人亦应等观如上所说。我不说彼诸愚夫修习于道,彼等名为‘入于颠倒’。

善男子!譬如是人,于无所有,虚妄增益,于无畏处起畏想。善男子!凡愚众生,不识贪际,以有贪际而起畏,从而思离贪际;不知瞋际无所有,从是瞋际起畏,便思从无所有际中出;不知痴际空无所有,从是痴际起畏,便思从空际中出离亦复如是。我不说彼诸愚夫修习于道,彼等名为‘入于颠倒’……” 乃至广说。]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含受品》云:

[是衍中常不可得、无常不可得、乐不可得、苦不可得、实不可得、空不可得、我不可得、无我不可得、欲界不可得、色界不可得、无色界不可得、度欲界不可得、度色界不可得、度无色界不可得。何以故?是摩诃衍自法不可得故。]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