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第一百一十三课


  

二、以互相依靠而破: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 是二从依生。[1]

如果说有实无实和合为涅槃,那么涅槃也就并非无依而有了,因为有实无实都是依靠他缘而生的。

涅槃本来是不依靠因缘的,但依对方的观点来看,既然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合二为一的本体,那涅槃也成了依靠他缘而生了。因为涅槃上的有实法——涅槃本体的智慧,要观待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实灭法才能安立;涅槃上的无实法——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遮部分,也要观待涅槃本体的智慧才能安立。既然组成涅槃的有实法与无实法都要互相观待,那涅槃怎么不是缘起法呢?[2]

《中观庄严论释》说:有两种无实法,一种是不观待他缘的无实法,如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这在名言中也不存在;还有一种是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遣除了瓶子存在后的无瓶,遣除了柱子存在后的无柱,这在名言中存在。这两种无实法都是分别念的假立[3]。比如,无柱、无瓶实际上就是在分别心前遣除了柱子、瓶子的无实;石女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石女和一个孩童,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孩童就是石女的儿子,但这只是假想[4]而已,在外境上并不存在真实的本体。

三、以成有为法而破: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有无共俱和合而成的法怎么能成为涅槃呢?涅槃是无为法,而有无兼具之法是有为法。

对方认为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和合而成之法。但中观宗认为涅槃并不是有无和合之法,如果这就是涅槃,那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本来是无为法,而有实与无实都属于有为法,既然有实与无实都是有为法,那么二者和合之法也就成了有为法[5]。有部宗认为无为法——虚空[6]、抉择灭[7]、非抉择灭[8]都是有实法,其中的抉择灭就是灭谛涅槃;而经部宗认为无为法涅槃是无实法。不管他们讲的无为法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实际上仍属于有为法。而中观宗所谓的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更不是有实无实综合的法,而是远离有无是非的戏论、超越一切言思的大无为法。

法王如意宝引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样讲过:所谓涅槃如虚空只是一种比喻,因为涅槃远离一切戏论,而虚空只是指无有阻碍的空间,它并未离开戏论。如果涅槃就是虚空,那所有知道虚空的人都证悟涅槃了。

以前学《俱舍论》的时候我提过,俱舍[9]和因明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与中观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概念不完全相同。虽然我们有时候说有实法和有为法相同,无实法和无为法相同,但详细分析时还是有一些差别:从因明的角度讲,有实法就是指能起功用的法,无实法就是指不能起功用的法。而中观宗认为,有实法是实有、有自性的法,无实法是指遮破有实的部分。上面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够结合俱舍、因明、中观来分析。

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有实与无实二者共住,这怎么会是涅槃呢?因为这二者不可能同处,就如明与暗不能同时具足一样。

对方认为:虽然涅槃不是有实法与无实法,涅槃却以有实无实二者的自性而存在。比如存在的瓶子是有实法,瓶子上不存在氆氇是无实法,二者都在瓶子上存在。

中观宗破曰:这只是一种遣余,实际上并不成立。这种有无同体不要说在中观的胜义理证前,就是在因明理论前也不成立,因为在外境的瓶子上并没有真实的有无同体,只是以分别心耽著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而已。以中观的理论来分析时,有实法与无实法各有自性,二者完全相违,如果承认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那么光明与黑暗、火和水也都可以同体存在了,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同样,有无同体的涅槃也无法成立[10]

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分二:一、破非二者本体;二、破非二者能立。

一、破非二者本体: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分别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也不合理。因为只有有实无实成立,非有非无才能成立。

对方认为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对此破斥,如果所破的有实法和无实法成立,那么非有非无也可以成立,但有实法和无实法都如石女儿一样不成立,既然如此,那破除所破之后的本体是不是涅槃呢?谁也不会承认。其实非有实非无实只是分别念前假立的一种总相,虽然我们觉得好像有这种非有非无,但实际上其本体并不成立。《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倘若所破法无实以及有实二者成立,则遮破有实无实二者的非有非无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地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11]。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也就不会存在了。”

二、破非二者能立: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如果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那此非有非无的涅槃依靠什么而分别呢?

上一颂遮破非有非无的涅槃本体,这一颂遮破这种涅槃的能立,也就是说现证这种涅槃的补特伽罗或有境智慧不存在。针对对方所执著的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的自性,中观宗问:这种“非有非无”的法性,究竟是由哪位补特伽罗来明了、证知呢?颂词中的“分别”,按藏文版本来看,译为“现前”似乎更好理解。《显句论》说,“现前”就是了知、认识、证悟的意思。如果涅槃是非有实非无实,那么证悟非有非无的涅槃者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说明连人我还没有打破。如果不存在,那么谁来证悟这种非有非无的涅槃呢?如果对方仍然认为证悟涅槃者存在,那请问:他是以什么方式来了知涅槃的?是用心识来了知还是用智慧来了知?如果说是用心识来了知,那这种了知不可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识是执著相的,而涅槃是无相的,有境和境不统一,所以根本不可能了知。假如以分别心真的能了知涅槃,那也只能说明这种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凡夫人的心不可能超越戏论,所以无法了知无戏论的涅槃。如果是用智慧来了知也不合理,因为智慧的对境是无生空性,而非有非无的“涅槃”是两种成实法的和合,所以智慧不可能了知这样的涅槃。这是根据《显句论》的推理方式作的抉择[12]


[1] 一、鸠摩罗什译《中论·观涅槃品》云: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 是二从受生。

二、《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因, 是二从因生。

[2]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复次,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因, 是二从因生。

若谓于有、无共合为涅槃者,是则应成依因待缘。实非不从缘生。所以者何?有、无二事相因而有,因有故有无,因无故有有。有、无二事迭互相待而有,非不相待。谓有、无二事共合为涅槃故即成有斯过,是事则不然。故此不应道理。]

[3] 《中观庄严论释》云:

[如果有人想:那么,无实法该不会有所分的部分吧。

总的来说,无实具有无瓶与永无等类别,分别而言,以无瓶为例,也同样具有无金瓶等相同于有实法的数目。(无实法)只不过对于仅仅遣除各自本身所破的这一分,心如是取受而已。就拿心中显现的对境来说,除心之外,在外界中独立自主存在的法一丝一毫也是没有的。]

[4] 假想:拼音jiǎxiǎng,假设;想象出来的。

【例】这本小说中的人物,出自假想和虚构,带给读者极大的探索空间。

[5]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复次,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有法从自因缘合集中生故是有为。无法亦因有法故有,如说‘生缘老死’故名是有为。若有、无共合名涅槃者,是则不应名涅槃是无为,而应名是有为。然今不许涅槃是有为。是故有无非是涅槃。]

[6] 虚空:不待因缘生、无对、无阻,离触之无为法。

[7] 择灭:又作“智缘尽”。无间道对四谛分别抉择所证得之离系果,如见道所断苦谛等四种择灭。

[8] 非择灭:又作“非智缘尽”。对所遮法阻止其未来复生,为离系以外之灭。

[9] 俱舍:义译对观。对向涅槃诸谛实法义;详明辨析、反复演说每一一法是有色否;克敌制胜;依此能通一切经义。以此四因,说名为对。佛说论藏,或对法藏,以此得名。

[10] 一、《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复次,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有、无二事,不得名涅槃。何以故?有、无相违一处不可得,如明、暗不俱。是故有时无无,无时无有,云何有无共合而名为涅槃?]

二、《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问曰:若有无非是涅槃,若尔者,涅槃应名是何事?若谓涅槃(界)中有有、无二事者。是事亦不然。所以者何?

如论偈曰: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有、无二事相违故,于涅槃一处不可得。

是故偈中曰: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谓斯无是处义。何以故?

如论偈曰: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如明、暗相违故于一室一时俱则不可得。如喻所比,有、无二事于涅槃中亦不可一时俱。]

[11] 《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

[复次,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有、无二事,不得名涅槃。何以故?有、无相违一处不可得,如明、暗不俱。是故有时无无,无时无有,云何有无共合而名为涅槃?]

[12]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复次,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若计涅槃非有非无者,今因何而分别——谓现前、显证、显了是涅槃相为(非有非无)双非的行相耶?

今应征问:涅槃为有为无如说行相的知者?若谓有知者,是则应成涅槃界中亦有我。然今不许此事。无近取蕴亦应无我故。若谓无知者,谁了有如说行相的涅槃耶?若言入住于生死即了涅槃者,应当征问:入住于生死即了涅槃者,为识所了?为智所了?若计为识所了者则不然。何以故?识能了相,涅槃界中无相可了。是故且说彼非识能知。亦非智能知。智见空性谓无生相故,云何以此不可得性令执涅槃为非有非无相耶?谓智离一切诸戏论分别故。谁都无法现前涅槃为非有非无相。谓不可显证,不可显了,不可取证故不得言有如是行相的涅槃。]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