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课
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分二:一、破佛陀之四边;二、以此所成立之义。 一(破佛陀之四边)分二: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 ![]()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灭度以后,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和非有非无。 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涅槃和佛陀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所依是佛陀,能依是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前面遮破了能依涅槃的四边,这里遮破所依佛陀的四边。首先破佛灭度以后的四边。 在名言中,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佛后三转法轮,之后在拘尸那城熙连河旁边两棵娑罗树之间示现涅槃。涅槃的情景在《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很多历史书中都记载得很清楚。1990年法王去印度的时候也朝拜了佛陀涅槃的圣地,那里有锡金的施主造的一尊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像。当时可能是下午六七点钟,太阳已接近了西山,上师流着眼泪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带来了如是的快乐,最终也显示了涅槃……” 那佛陀灭度以后到底存不存在呢?佛灭度以后,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不是有实与无实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双非,而是离一切戏论的[1]。 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住世时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与非有非无。 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地转了显宗法轮,在米积塔等处转了密乘法轮,所以应该说释迦牟尼佛在住世期间存在。 破曰:涅槃离开一切戏论的缘故,不能说住世者释迦牟尼佛以有实、无实、有无兼具或非有非无的方式存在。当然,如果在名言中也否认佛陀来过这个世界,那就是对历史的践踏,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这样说。但是在讲到胜义时,完全可以说住世的佛陀也是离开四边的。[2] 二(以此所成立之义)分二:一、成立轮涅无二;二、成立无记[3]见不合理。 一(成立轮涅无二)分二:一、宣说轮涅无二;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一、宣说轮涅无二: ![]()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涅槃与世间没有少许分别,世间与涅槃也没有少许分别。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涅槃和世间无二无别。 <观如来品>云: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4] 如来与世间平等,所以如来所证的涅槃也与世间完全平等,没有少许差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反过来讲,世间也和寂灭涅槃没有少许差别。佛经云:“诸比丘!生老死之轮回无始无终。”意思是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虽然在未经观察的时候,一切众生有生死流转;但在胜义中,轮回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其本体是离一切戏论的,和涅槃没有少许差别。[5] 《定解宝灯论》云: “轮回以及涅槃法, 其实无有贤与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 即是善妙之定解。” 曾经有人问:“心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我回答说:“就像虚空中忽然显现云一样。” 很多大乘经论中都说,非理作意等虚妄分别心是忽然显现的客尘[6]法,就像天空中忽然出现的乌云一样。这些教言的意义很深,大家应该认真思维。按因明的观点,心无始以来就存在,《量理宝藏论》云:“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意思是,刚刚生起的心(有法),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立宗),除自己前面的同类以外不观待他因之故(因),如同现在的识(比喻)。也就是说,以同类因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能证实心的前际无始。 大家在轮回中流转了这么久,值遇佛法时应当珍惜修行的时间。前几天有一位老喇嘛,中午还跟大家一起吃饭,下午一点半的念经他也参加了,念经以后他还超度[7]了一些死人,超度以后他就回家在床上显示圆寂了。当然,以这种方式圆寂还是很快乐的,没有什么痛苦。但他先给别人超度,不久自己又成了超度的对象,这充分说明了无常的道理。 华智仁波切说过:超度别人的人过一会就可能会成为被超度者。所以,大家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无常,这非常重要。 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 涅槃之实际, 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涅槃的真实边际就是世间的真实边际,如是二者的边际没有毫厘差别。 “涅槃之实际”,即涅槃的实相。涅槃的究竟实相就是世间的实相;反过来说,世间的究竟实相就是涅槃的实际。两者没有毫厘的差别。因此,从实相上讲,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万法实际上就是涅槃。比如,有眼翳者看见的黄色海螺实际上就是白色的海螺。再比如,国王的太子变成了乞丐,后来太子当了国王,国王就是原来的乞丐。同样,凡夫人所见的一切现象的本体就是涅槃——究竟清净之实相。[8]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记载了一则公案:“舍利子见此佛刹为不清净,而具髻梵天见为清净,彼二辩论时,佛陀示现此刹均现清净,使皆见之,佛即言:‘吾刹恒时如此清净,然汝等未见矣。’”[9]可见,万法本来是清净的,只不过以分别念染污故无法通达,轮回和涅槃也没有丝毫差别,只是被习气障住的缘故不能认识。从显宗的观点来讲,世间本来是离一切戏论的。从密宗的观点来讲,世间与五佛[10]、五佛母[11]无有任何差别,有些窍诀书说:五毒的本体就是五种清净智慧[12]。 这个颂词的意义进一步深入就和密宗的轮涅无二、等净无二的教言很接近。因此,密宗的见解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有说明,只不过是以比较隐含的方式说明的。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显宗和密宗在究竟的观点上是互相圆融的,无有任何矛盾。 在解释完这个颂词之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唱起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金刚道歌: “诶玛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现有悉皆为空无,却生轮涅种种相。因空性故其边际,始终了然不可得。有无现空平等性,文殊金刚阿字形,自龙猛王喉间传,融入我心之当下,颂出无现水月咒: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亚挖达,得堪杂哟讷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空无法性自性故,诸现悉皆为缘起。以缘起故无欺惑,称为缘起胜三宝。以此胜见谛实语,则可吞没虚空界,且愿龙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欢喜心。” 我想,大家闻思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应该会生起一些前所未有的境界,这正是令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生欢喜的根本因。一般来说,想通过闻思中观在相续中生起一些空性的境界并不容易,一定要辅以信心祈祷才能获得。所以,对中观有信心的人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再再祈祷传承上师,这样自相续中才能真实生起缘起空性的见解。 这两个颂词已经宣说了轮涅无二的道理,这在《定解宝灯论》中是以窍诀的方式宣说的。 缘起空性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的精华。多识活佛也这样说:在佛陀所说的道理当中,精华中的醍醐就是缘起空性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是极难得的,因为对它生起少许的信心或合理的怀疑都能断除轮回的根本[13]。虽然善恶因果唯有佛陀的佛眼才能照见,但通过教证以及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可以知道,听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听课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稀有,各大院校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听课,但能听闻《中观根本慧论》需要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没有资粮根本听不到中观法门,即使听到了能理解也非常困难。末法时代,一般的凡夫人修学佛法很难没有身体的疾病、内心的恶分别念等重重违缘,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大家应当对有机会听闻此法门感到无比幸运。 [1]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如说四相分别于涅槃界中终不可得,如来——证悟涅槃者亦无如说四相分别。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前偈中说: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是故且说如来灭后,有如来亦不受;无如来亦不受;以不受有无故,亦有如来亦无如来亦不受;以不受亦有亦无故,非有如来非无如来亦不受。] [2]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非但如来灭后不受四相。 复次,颂曰: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云何不受如来者则于<观如来品>中先已说讫。] [3] 无记:梵文中,记(梵语:व्याकृत,vyākṛta)是分别、区分、发展、断定的意思。加上否定词头a-,无记的字面意义,为无法断言、无法区分其特性之意。如十四无记等。 [4] 《中论青目释·观如来品》云: [此<如来品>中,初、中、后思惟,如来定性不可得。是故偈说: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此品中思惟推求,如来性即是一切世间性。 问曰:何等是如来性? 答曰:如来无有性,同世间无有性。] [5] 一、《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复次,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此义先已说。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 二、《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故次颂曰: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如来现在世时,不可受有、无等相,如来灭后亦不可受有、无等相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若以正智推求其性齐等故。是故如世尊言:“诸比丘!生死轮回无始无终。”者,极契至理。因为世间与涅槃二事实无毫厘差别。] [6]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 [7] 超度:拼音chāo dù,佛教或道教指诵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 [8] 一、《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复次,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 二、《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故复颂曰: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以其涅槃与世间无有毫厘差别故。] [9] 《维摩诘所说大乘经·佛国品》云: [如是,宝积!菩萨随大乘心则能直心,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随众生所修清净心量,见佛国功德庄严各异。”] [10] 五佛:五方佛,又称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俗称“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即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11] 五佛母:金刚界自在母(大日如来佛母)谓空大的净相;慧眼佛母(不动佛的佛母)谓地大的净相;玛玛姬佛母(宝生佛佛母)谓水大的净相;白衣佛母(阿弥陀佛佛母)谓火大的净相;三昧耶度母 (不空成就佛佛母)风大的净相。 [12] 贪毒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妙观察智”;嗔毒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大圆镜智”。痴毒的本质是五智中的“法界性智”。慢毒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嫉毒的本质是“成所作智”。 [13] 《中观四百论·净治弟子品》云: 薄福于此法, 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 亦能坏三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