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课 <观苦品[1]>第十二 有说曰: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 于果则不然。[2] 有人言“苦恼自作”,或言“他作”,或言“亦自作亦他作”,或言“无因作”,于果皆不然[3]。于果皆不然者,众生以众缘致苦,厌苦欲求灭,不知苦恼实因缘,有四种谬[4],是故说于果皆不然[5]。何以故? 苦若自作者, 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 而有彼阴生。[6] 若苦自作,则不从众缘生[7],自名从自性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因前五阴有后五阴生,是故苦不得自作[8]。 问曰:若言此五阴作彼五阴者,则是他作。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谓此五阴, 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 从他而作苦。[9] 若此五阴与彼五阴异,彼五阴与此五阴异者,应从他作。如缕与布异者,应离缕有布;若离缕无布者,则布不异缕。如是彼五阴异此五阴者,则应离此五阴有彼五阴;若离此五阴无彼五阴者,则此五阴不异彼五阴,是故不应言苦从他作[10]。 [1] 一、清辨,《般若灯论释》作〈观苦品〉。 二、安慧,《大乘中观释论》作〈观苦品〉。 [2] 一、《般若灯论释·观苦品》云: 有人欲得苦,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彼果皆不然。 二、《大乘中观释论·观苦品》云: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 彼等于诸果,所作非道理。 [3] 《杂阿含经》(第三0二经)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阿支罗迦葉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佛告迦葉:“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第二亦如是说。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瞿昙!云何有异?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葉:“随汝所问。” 阿支罗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昙!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无记。” 迦葉复问:“云何,瞿昙!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无记。” 迦葉复问:“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无记。” 迦葉复问:“云何,瞿昙!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者,此亦无记。” 迦葉复问:“云何无因作者?瞿昙!所问苦自作耶?答言无记。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无记。今无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无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阿支罗迦葉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葉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葉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葉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葉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葉受第一记。] [4] 四种谬:谓自作苦、他作苦、自他共作苦、无因作苦。 [5] 《十二门论·观作者门》云: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可得故。 如说: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则无有苦。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若自作即自作其体,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识不能自识,指不能自触,是故不得言自作。 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 问曰:“众缘名为他,众缘作苦故名为他作,云何言不从他作?” 答曰:“若众缘名为他者,苦则是众缘作;是苦从众缘生,则是众缘性;若即是众缘性,云何名为他?如泥瓶,泥不名为他;又如金钏,金不名为他;苦亦如是,从众缘生故,众缘不得名为他。] [6] 一、《般若灯论释·观苦品》云: 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 由现阴为因,未来阴得起。 二、《大乘中观释论·观苦品》云: 苦若自作者,即不从缘成。 以有此蕴故,有未来五蕴。 [7] 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4: [十二支缘起法,即烦恼、业、苦展转为缘,谓烦恼生业,业生苦,苦生苦,苦生烦恼,烦恼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苦生苦。 烦恼生业者,谓无明缘行。业生苦者,谓行缘识。苦生苦者,谓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 苦生烦恼者,谓受缘爱。烦恼生烦恼者,谓爱缘取。烦恼生业者,谓取缘有。 业生苦者,谓有缘生。苦生苦者,谓生缘老死。] 二、《大智度论》云: [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名体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 [8] 《十二门论·观作者门》云: [复次,是众缘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从众缘生果。如《中论》中说: ‘果从众缘生,是缘不自在; 若缘不自在,云何缘生果?’ 如是,苦不得从他作。自作他作亦不然,有二过故。若说自作苦、他作苦,则有自作、他作过,是故共作苦亦不然。若苦无因生,亦不然,有无量过故。如经说:‘裸形迦叶问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无因无缘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问,佛皆不答者,当知苦则是空。” 问曰:“佛说是经,不说苦是空。” 随可度众生故作是说。是裸形迦叶谓人是苦因,有我者说: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净无有苦恼,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乐,还受种种身。以是邪见故,问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实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法,皆亦无常。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修梵行福报是亦应空。若我是苦因,则无解脱。何以故?我若作苦,离苦无我能作苦者,以无身故。若无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脱者亦应是苦。如是则无解脱,而实有解脱,是故苦自作,不然。] [9] 一、《般若灯论释·观苦品》云: 若前阴异后,后阴异前者, 此阴从彼生,可言他作苦。 二、《大乘中观释论·观苦品》云: 若有此五蕴,与未来蕴异, 于此彼蕴中,应有他作苦。 [10] 《十二门论·观作者门》云: [他作苦亦不然,离苦何有人而作苦与他? 复次,若他作苦者,则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见问故,佛亦不答。而实不从自在天作。何以故?性相违故。如牛子还是牛。若万物从自在天生,皆应似自在天,是其子故。 复次,若自在天作众生者,不应以苦与子,是故不应言自在天作苦。” 问曰:“众生从自在天生,苦乐亦从自在所生,以不识乐因,故与其苦。” 答曰:“若众生是自在天子者,唯应以乐遮苦,不应与苦。亦应但供养自在天则灭苦得乐,而实不尔,但自行苦乐因缘而自受报,非自在天作。 复次,彼若自在者,不应有所须。有所须自作,不名自在;若无所须,何用变化作万物如小儿戏? 复次,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是自在?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不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则不名自在。 复次,若自在是作者,则于作中无有障碍,念即能作。如《自在经》说:‘自在欲作万物,行诸苦行,即生诸腹行虫;复行苦行,生诸飞鸟;复行苦行,生诸人天。’若行苦行,初生毒虫、次生飞鸟、后生人天,当知众生从业因缘生,不从苦行有。 复次,若自在作万物者,为住何处而作万物?是住处为是自在作?为是他作?若自在作者,为住何处作?若住余处作,余处复谁作?如是则无穷。若他作者,则有二自在。是事不然,是故世间万物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养于他,欲令欢喜从求所愿?若苦行求他,当知不自在。 复次,若自在作万物,初作便定,不应有变,马则常马,人则常人;而今随业有变,当知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自在所作者,即无罪福、善恶、好丑,皆从自在作故;而实有罪福,是故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众生从自在生者,皆应敬爱,如子爱父;而实不尔,有憎、有爱,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憎、爱生,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自在作者,众生皆不应有所作;而众生方便各有所作,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自在作者,善恶苦乐事不作而自来,如是坏世间法。持戒修梵行,皆无所益。而实不尔,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 复次,若福业因缘故于众生中大,余众生行福业者亦复应大,何以贵自在?若无因缘而自在者,一切众生亦应自在;而实不尔,当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从他而得,则他复从他,如是则无穷,无穷则无因。 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万物非自在生,亦无有自在。如是邪见问他作,故佛亦不答。 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众因缘和合生,故不从无因生,佛亦不答。” 是故此经但破四种邪见,不说苦为空。” 答曰:“佛虽如是说,从众因缘生苦;破四种邪见,即是说空。说苦从众因缘生,即是说空义。何以故?若从众因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如苦空,当知有为、无为及众生一切皆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