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课 三、确定业果: 能成福业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1] 能成为福业的是十种白业道,今生、来世的五种欲妙[2]之乐即是修持白业的果报。 佛陀所宣说的业有很多种类,但能成为福德业的就是十种白业,也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哪些呢?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体的善业;断除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这是语言的善业;断除贪心、害心,生起正见,这是意的善业。十善业又可分成一般和特殊两种:只受持不杀、不妄语、不生邪见等是一般的善业;如果不但不杀且以放生饶益[3]有情不但不妄语且以真实语弘扬佛法,不但不生邪见且以正见来抉择佛法的甚深道理……这就叫做殊胜的善业。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业有定、不定两种。定业有即生受报的顺现法受业,来世受报的顺次生受业,来世之后受报的顺后生受业;而不定业何时受报不一定,并且有对治就能遣除。 十善业的果报是什么呢?就今生而言,由于断除了杀、盗、淫、妄等不善行,自然处于善心的状态,由此人格会变得健全、道德会变得高尚;而且,由于善业的力量,现世既能感召许多悦意果报,来世也能享用人天善趣的五欲快乐。 有些讲义中把本品开头的颂词: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放在本颂之后。原因是:在宣讲十善业之后再宣说则说明,善业不单单有这十种,任何具有调伏自心、利益众生及慈悲体性之法,都可名为善法[4]。 二(说有部宗观点)分二: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 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如果像你们所分别的那样则有很多过失,所以你们的观点与真实的道理不符。 一般来讲,有部的观点由经部来驳斥,经部的观点由唯识来驳斥,唯识的观点由中观来驳斥。 《入行论·智慧品》云: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但此处例外,是有部宗的论师对经部观点进行驳斥。 有部宗认为:经部宗安立业果的方式不合理,如果像经部宗所认为的那样,业像种芽一样以同类的法相续不断,则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颂词虽然没有宣说经部宗有什么过失,但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如果像种芽那样,业果之间唯是同类的法在相续,那么一个人的相续就只能存在一种心法。比如最初生了一念善心,那么同类的善心将会相续不断,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只能生起善心,不可能再生起无记或恶心。如果最初生了嗔恨心,那么嗔恨心将相续不断,永远无有转变的机会。 不仅如此,如果只能生起同类的法,那么每一个有情将不会再有升堕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六道众生是不同类别的有情,如果各自都像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芽茎的相续一样——只产生同类的法,那么人的相续就只能产生招感人身的心念,不会出现转生天人以及堕饿鬼、地狱的心念,但这明显违背事实。所以,经部宗的安立方式不合理[5]。 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现在由我们来宣说真正符顺于业感果报的安立方式,这才是诸佛、辟支佛等贤圣所称叹的道理。 有部宗认为不失坏法的安立方式才真正符顺于业因果之理,它并非世俗人的臆造,而是所有佛陀、辟支佛(缘觉)以及声闻等贤圣所共同赞叹的道理。在《般若灯论释》中,本颂并非龙猛菩萨的原颂,只是释文中所引用的《阿含经》的偈子: “诸佛及缘觉,声闻等所说, 一切诸圣众,所共分别者。”[6] 但在《显句论》、《青目释》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果仁巴大师、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都认为本颂是《中论》的颂词。所以我认为,它应当是龙猛菩萨的原颂。 二(广说)分二: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 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不失坏法就像借贷所用的债券,业则如所欠的债务。 对于业果,有部宗认为,所造的业第二刹那虽然不存在了,但依靠在业感果之前一直不失坏的“不失坏法”保证了感果,它就像赖以索要债务的债券。比如别人借了我的财产,打一张借条给我,我的财产虽然消失了,但到期的时候我能凭借条连本带息索还。同样,所造的业虽然已失坏了,但依靠不失坏法,会相应善恶之业而无欺成熟苦乐果报。 有部宗对业果的解释确实很合理:不失坏法就像债券,业则如所欠的财产,业造了以后坏灭就像财产被借走了,依靠不失坏法现前果报就像主人依靠债券要回财产,果报的增长则相当于财产的利息[7]。 虽然以经部的相续和有部的不失坏法建立业果都有合理之处,但以中观的观点来看,在名言中业果并无自性,只是一种缘起显现,在胜义中都经不起观察。 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分五:一、不失坏法的本体与分类;二、如何断除不失坏法;三、如何生起不失坏法;四、如何灭尽不失坏法;五、归纳分类。 一、不失坏法的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 分别有四种。 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无记法,分别来说则有四种。 不失坏法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记法。为什么呢?如果它的本性是善,那么在生邪见或中断善根者的相续中就不应该有不失坏法,但他们也有;如果它是恶,那在已经断除了恶业者的相续中则不应该有,但他们也有。 不失坏法分别有四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有漏的不失坏法以及超越三界的无漏的不失坏法。 二(如何断除不失坏法)分二:一、不失坏法属于修断;二、否则有重大过失。 一、不失坏法属于修断: 见谛所不断, 但思维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不失坏法不是见道所断,仅是修道所断,因为只有依这个不失坏法圣者才能感受宿业之果。 小乘宗认为不失坏法不是见断,因为在小乘经典中记载,获得见道乃至阿罗汉果的圣者仍要感受往昔所造恶业的苦果,如果不失坏法在见道时已断,那么圣者就不必感受这些业报,而“一返”、“七返”也无法安立。所以小乘宗认为不失坏法是“思维所断”(修所断)。 按《俱舍论》的观点,修断共分九地,每一地又各有九品,这些所断从见道至阿罗汉果[8]之间次第断除。即从预流、一来、不来到阿罗汉果之间,当获得后后果位时,前面诸品的所断即可断除。 二、否则有重大过失: 因见断故断, 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9] 如果因断除了见道所断就能将不失坏法断除,那业灭了它也灭了,如是则有破坏业果等过失。 本颂说明不失坏法是见断有很大过失。因为业造了以后本体就会灭尽,而不失坏法在见道时也被断除,这样一来,诸位圣者就无法感受果报了,这就破坏了业果。 小乘宗认为,不仅凡夫,即使圣者也同样不离业果的束缚。如目犍连尊者因为宿业而被外道打死;革究阿罗汉因为前世饿死了母亲,而感受种种痛苦并最终饥饿而死。所以,只有成立不失坏法是修断,才能成立一切凡圣的业果。如果它是见断,则破坏了业果通于凡圣的道理,这就会有圣者不必感受宿世恶业的苦报,以及其他没有造该业的补特伽罗却需要承受该业果等过失。 大小乘对业果的承许不太相同。小乘认为因果不虚通于一切凡圣,如目犍连等阿罗汉还要受前世的报应,佛陀也要受金枪、马麦之报。而按照大乘的观点,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障,但所知障依然存在;登地菩萨虽然断尽了遍计的障碍,但俱生的障碍依然存在,由于他们相续中还有一些细微的障碍,所以会感受果报。但佛陀已将最细微的业障习气彻底断尽,故不可能感受任何业果,佛陀显现受报只是为了显示因果不虚[10]。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取舍因果!如果自认为超越了因果,所作所为不受因果的限制,恐怕只是一种妄想。为什么呢?得了很高果位的圣者还要受报,何况我们这些凡夫。 有些人看了一点“不来不去”的道理,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不会再感受业果了,或者因为有一点相似的中观或大圆满见解,就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对一般人讲的,像我这样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怎么会受因果报应呢?于是他们喝酒抽烟……行为很不如法;而在行持善法方面,认为一切无来无去、无善无恶,便舍弃善法。这些人空话说得很大,但苦乐感受跟平凡人一模一样,遇到一点点小事也心烦意乱,受到一点点痛苦也无法转为道用,相续中没有任何真实境界,这样说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学过《入中论》的都知道,声闻境界、菩萨境界是何等超胜,有那样的功德还要受因果报应,那你凭什么不受果报呢? 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果别人欺骗了你还情有可原,但自己骗自己,那这个世界上就再没有人能救护你了。还是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就不要造任何恶业,要尽心尽力行持善法! [1] 鸠摩罗什译《中论·观业品》云: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2] 五种欲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谓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3] 饶益:拼音ráo yì,使人受利。 [4] 善法:拼音shàn fǎ,佛教指修善果之法。 [5] 《中论释·明句论·观业品》云: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若人欲以种芽相似的法体,断除心法相续中断常之过者,是人则得大过甚多:与见不见俱相乖违故,如是等过其数甚多。谓得何过?若以种子相续为喻者,即成从是稻子唯生于稻芽等(同类)相续,而不生于非类。从是稻芽等相续中唯生于稻谷等果法,种性别故,而不生于山豆根果。如喻所比,从是善心唯生于善心相续,种类别故,不生于不善心及无记心的相续。如是从是不善心、无记心亦仅生于不善心、无记心相续,种性别故,不生于异类。乃至欲界系心、色界系心、无色界系心及无漏心等亦唯生于欲界系心、色界系心、无色界系心及无漏心而不生于异类心。从是人心唯生于人心而不生于天、地狱、恶鬼、畜生等余心。如是即说天则唯生于天,人则唯生于人。是故为业不善的人、天等亦应不受分门别类的趣处、生处、种姓、智慧、根基、力量、相貌及与受用等。亦复不堕于恶趣。汝既不受如是等事故,是故若计如谷子相续喻者则得大过甚多故所计于此则不然。] [6] 《般若灯论释·观业品》云: [我今当说顺业果报正分别义。是何分别?如前分别种子相续相似者,如我所说,无彼过故,过垢不能染。说何等耶?谓说正分别义。是谁说耶? 如《阿含经》中偈言: “诸佛及缘觉,声闻等所说, 一切诸圣众,所共分别者。”] [7] 利息:拼音lìxī,去除本金以外所增加的利钱。 [8] 阿罗汉果:拼音ā luó hàn guǒ,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9] 鸠摩罗什译《中论·观业品》云: 若见谛所断, 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10]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现普身》时说: [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毗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若佛神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东方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诸罪报? 答曰:佛在人中生,有父母,受人身力,一指节力胜千万亿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是净饭王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得佛道,是人岂受罪报,为寒热等所困?如佛神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中,何有寒热诸患?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 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 复次,如阿泥卢豆,与一辟支佛食故,受无量世乐,心念饮食,应意即得;何况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众生,而乞食不得,空钵而还?以是事故,知佛方便,为度众生故,受此诸罪。云何方便怜愍未来世?五众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种种自活之具不能得。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于人?”是五众当答:“我等虽无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众苦,是先身罪报;今之功德,利在将来。我等大师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钵而还。佛亦有诸病,释子毕罪时,佛亦头痛,何况我等薄福下人!”诸白衣闻已,瞋心则息,便以四种供养供给比丘,身得安隐,坐禅得道。是为方便故,非实受罪。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佛在毗耶离国,是时佛语阿难:“我身中热风气发,当用牛乳,汝持我钵乞牛乳来!”阿难持佛钵,晨朝入毗耶离,至一居士门下立。是时毗摩罗诘在是中行,见阿难持佛钵而立,问阿难:“汝何以晨朝持钵立此?”阿难答曰:“佛身小疾,当用牛乳,故我到此。”毗摩罗诘言:“止!止!阿难,勿谤如来!佛为世尊,已过一切诸不善法,当有何病?勿使外道闻此粗语,彼当轻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阿难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当须牛乳!”毗摩罗诘言:“此虽佛敕,是为方便,以今五恶之世故,以是像度脱一切。若未来世有诸病比丘,当从白衣求诸汤药。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诸比丘言:‘我等大师犹尚有病,况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诸白衣等以诸汤药供给比丘,使得安隐,坐禅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药草、咒术除他人病,何况如来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钵取乳,勿令余人异学得闻知也。”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诸罪因缘,皆亦如是。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