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课 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无我我所执。[1] 如果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灭除了我、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 所谓我,就是指依五蕴而起的法,它是我执的对境[2];所谓我所,是指我所执的对境,比如我的身体、我的瓶子、我的柱子、我的房子……我和我所是从对境方面讲的,而我执和我所执是指有境[3]的执著。众生为无明[4]烦恼所遮障,不知道万法的真相,本来不存在我却执著有我,就像愚者将阳焰误认为水,将幻化的人认为是真人一样[5]。众生总会不由自主地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感受、生活、房子、轿车……每个人都对这些怀有非常强烈的执著。前颂以他体、一体的方法抉择了无我,既然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呢?我是我所的基础,就像没有瓶子,也就不会有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一样,没有我自然没有我所。灭尽了我与我所,还会不会有我、我所的执著呢?当然不会有。我、我所这一对境不存在,依什么而生起执著呢?所以,我、我所以及对我、我所的执著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真正观察时,它们都不存在,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本不存在的法,不管你怎样寻找也是找不到的。 如果真的想寻找什么,那就去寻找“我”,看“我”到底在哪里,这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听说有些外国人没事干,整天探求这个、寻找那个,比如某种动物身上的毛有多少根,青蛙的牙齿有多少颗……研究这些问题有什么必要呢?得到了结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如果要研究,我很希望他们能研究一下佛法。但很遗憾,他们对佛法偏偏没有信心[6]。 前段时间甘孜州修水利工程,挖土到了大概三十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动物,在那条黑黝黝的动物身上聚集着很多小动物。有些人说是龙王,有些人说是恐龙,也有些人说是怪物。全世界有几百位新闻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大家看了都觉得很稀有,也特别害怕。某些动物保护组织的人士劝诫不要杀害它,担心杀害了它会出现一些灾难。其实从佛教的眼光来看这也并不奇怪,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就提到了很多这类孤独地狱的众生。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并不是特别重要,最值得研究的就是“无我”。人人都为了“我”而追求,但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名言中有假立的“我”,但这个“我”并非真实存在。这一点,只有依靠中观理证和《般若经》才能通达。所以我想,整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就是“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我’”。如果的确有“我”,人人为了它而忙碌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没有“我”,那为什么要为了“我”而奋斗呢? “我”只在迷乱的现相中才有,就像在梦境中觉得有“我”的感受,但醒来的时候会清晰地了知梦中的“我”只是一种虚妄。同样,即使人们再怎样认为有“我”和“我所”,这毕竟也只是一种虚妄,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或许以偶尔的因缘,人们也会有世事如梦幻的感触,但以此无力抵挡眼前纷然呈现的一切;人们有时候也会说:“人生就是一场戏”,但实际上人们还是不肯放弃一丝一毫的执著。所以,要想真正认识无我并打破我执和我所执并不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真正在中观和大圆满等深法方面有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以外,一般的人是很难断除我执的。但只要能了达自己的身心感受、亲朋好友、故乡等法都是虚假的,对我和我所的执著一天天在减轻,就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境界。否则,如果对这些法的执著还很大,就说明自己的境界并不高。 二(如此遮破之果)分二: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 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 得无我智者, 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 见者亦未见。[7] 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实不可得,因为,已经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智者也无法见到有一个“见空性者”。 本颂主要宣说见者瑜伽士不存在。有实宗认为:我与我所应当存在,因为证悟无我、无我所的“见者”瑜伽士存在。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证得了无我的智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见者,这样的见者实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未见”指不可见、不成立的意思。前面已经抉择过我与我所不成立,既然没有我与我所,那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见者”是谁呢?所以,见者补特伽罗[8]不成立。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了无我,断除了一切执著。但他能否成立为见者呢?除了名言假立以外根本不成立。同样,位登极喜地的龙猛菩萨也只能在名言中成立为见者。佛经亦云: “内法观空性,外法亦观空, 何人修空性,彼亦无少许。” “何人”指的就是见者。既然外面的法是空性,里面的法也是空性,那么修空性的补特伽罗怎么能超离于内外法之外而成为真实的见者呢? 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最后一句为“是则为稀有”,我在《显句论》中没有找到“稀有”的意义[9],《般若灯论释》中本颂也有别的译法[10]。可能他们采用的不是一个梵文版本,如果是一个译本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次我结合藏文本对《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作了调整,这对以后的学习者来讲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当然鸠摩罗什[11]大师的译文非常有加持,在汉地普遍流通。以前我讲《金刚经》就采用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因此,我在这里要澄清:我们并不是在遮破鸠摩罗什大师。不然有人会不会这样传:“某某把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都改变了……” [1] 鸠摩罗什译《中论·观法品》云: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2] 对境:心之所明了、现见及证悟者。指一切物质、精神,以及不相应行的实体的和虚空等非实体的事物。即一切所知境界。 [3] 有境:有境者。能涉入自境而与之相应的事物。指一切能解说之声音、内心、感觉器官及朴特伽罗。 [4] 无明:六根本烦恼之一。是智慧异品,不能如实了知三界所有业果、谛实等诸道理,能令杂染生起。 [5] 《入行论·智慧品》云: 无身因愚迷, 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 误彼为真人, 众缘聚合时, 见石状似人, 如是于手等, 亦见实有身。 [6] 《大智度论·释序品》时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7] 鸠摩罗什译《中论·观法品》云: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8] 补特伽罗:又作“众生”、“数取趣”。梵音译作“补特伽罗”佛书说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佛经云:“人莫称量于人,汝等若当知见如我,然后乃可筹量于人。若妄称量,则为自损。 [9] 《中论释·明句论·观我品》云: [若有人言:岂非有得无我、无我所智的瑜伽师?既有是瑜伽师必成有我及与蕴。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颂曰: 得无我智者, 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 见者亦未见。 我与诸蕴于一切处俱不可得。无有我执、我所执,岂得更有余法可得?若人如是见有毕竟不可得的无我、无我所智者,是人应知不见真性。 如世尊曰: 正观内我性本空, 观诸外法空亦尔, 若人能观于空性, 是人亦复不可得。 复次, 若有思惟于空法, 如是凡夫住邪道, 但以文字说于空, 文字与空何可得? 若有思惟寂静法, 是心非有本无生, 心行觉观皆戏论, 无念名为见诸法。 复次, 知阴自性空寂已, 寂静菩提性亦难, 所修菩提行亦空, 此智能知非凡了。] [10] 《般若灯论释·观法品》云: [复次,僧佉人言:有如是我,在彼无我我所身根识中。何以故?彼法中修行者真实智起时,言我得无我无我所者,由见实我故。如石女无儿,不可得说住于解脱言,我得无我无我所智。由有住解脱者言,我得无我无我所智故,故知有我。 论者言:虽诸行聚等刹那刹那坏,相续法起得见无我无我所而无实我,二乘之人得无我故,唯见有此法生此法灭,起如是见。然我境界无故,缘我之心亦不起,我无体故,无有我所内外等法,以缘我之心不复起故,乃至得无我之念亦不起,唯除世俗名字。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智,能见诸行本来无生,其义如论偈说: 得无我我所, 不见法起灭; 无我我所故, 彼见亦非见。 释曰:此谓唯有假施设我,其义如是。第一义中无有我与法,如翳眼人以眼病故不见实法,无实毛轮妄见毛轮。汝亦如是,实无有我妄见有我,以邪见故起取着意。以是故,我为因义不成。若谓我得无我我所,由见实我为因者,无我我所自体不成。体不成故,即是因义不成,汝得如是过。故修行者欲得见内外入真实者,当勤观察内外法空。] [11]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又名童寿,古代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东晋建元二年(344年)出生于龟兹。其父鸠摩罗炎,聪明而富有才干,受到龟兹王的敬重,被请为国师,并将王妹耆婆嫁给他为妻。耆婆聪明好学,通晓几种语言,为虔诚的佛教徒。罗什7岁时跟着母亲出家为僧,在龟兹名僧佛图舌弥门下攻读经典。9岁时,母亲带他渡辛头河(印度河)到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拜罽宾王从弟盘头达多为师,学习《杂藏》等小乘经典。12岁时又回龟兹,归途中在疏勒、莎车停留,学习各种经典,同时还研究了天文学。回到龟兹后,受戒于王宫,留住龟兹新寺,勤奋钻研大乘经论。382年离开龟兹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学习汉语。401年到达长安,后秦姚兴亲自出迎,待以国师之礼。从此开始翻译佛经,共译出各种经典35部,约300余卷。治学严谨,翻译的经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涵义和风格,语言精练,文辞流畅,博得了人们的赞誉。弘始十五年(413),在长安去世。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