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十八品 观我法品

第六十九课


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分二:一、如何灭尽我执;二、如何获得解脱。

一、如何灭尽我执:

内外我我所, 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 取灭则生灭。[1]

如果把将内五蕴执为我以及将外在诸法执为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无余,那么诸取也就灭尽了,诸取灭尽,则生也就灭尽了。

人们执内相续所摄的五蕴法为我,执外在蕴、界、处所摄的法为我所。如果灭尽了我和我所,我执和我所执就全都灭尽。没有了我和我所的执著,轮回中的诸取就灭尽了。

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我语取、戒禁取。

欲取:即对欲界色、声、香、味等欲妙的贪执。

见取:即除了戒禁取见之外的四见,它的主要根源是坏聚见。

我语取:即依靠内在的身心而说我,是我所执的根源。

戒禁取:一般指外道所行持的戒律。转生轮回的根本就是四取[2],灭尽了四取就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中,就像火灭了烟必将消失、种子灭了芽果也不可能出现一样。

二、如何获得解脱: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3]

业和烦恼的灭尽称之为解脱。业和烦恼并非实有,故一旦证入空性,戏论就灭尽了。

业和烦恼灭尽,众生在生死中的流转也就停止了,这就是所谓的解脱。所有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的来源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来源就是执著种种相的戏论,当证入空性灭尽一切戏论的时候,业和烦恼也就随之灭尽了。

凡是为世间名言所摄的法,比如瓶子、柱子、氆氇等法,都是戏论。诸法本来没有自性,但由于对它们起了相执从而生起非理作意,进而引发烦恼并造业。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断尽业和烦恼呢?只有证入空性。所以,为了获得解脱,我们应该修习空性。只要证悟空性,戏论、非理作意乃至一切业和烦恼也就灭尽了,此时就获得了解脱。

清辨论师认为这里的解脱指大乘的解脱,佛护论师则认为不仅指大乘的解脱,也包括小乘灭尽人我的解脱,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驳斥了清辨论师,说本颂的解脱是指大、小乘的解脱[4]。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解脱不仅指大乘证悟二无我空性,声闻的证悟虽堕于寂灭边,但也算是解脱,否则除了中观者就再没有解脱了,这显然有很大的过失。对于证悟空性就是解脱,月称论师、宗喀巴大师和果仁巴大师都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来说明,即:

“如来所说法, 略言唯二种:

   不害生人天, 观空证涅槃。”


[1] 鸠摩罗什译《中论·观法品》云: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2]  四取:谓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四法品》云:

 [四取者,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

 云何欲取?

 答:除欲界系诸见及戒禁取,诸余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欲取。

 云何见取?

 答:谓四见: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如是四见合名见取。

 云何戒禁取?

 答:如有一类于戒执取,谓执此戒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或于禁执取,谓执此禁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或于戒禁俱执取,谓执此戒禁俱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是名戒禁取。

 云何我语取?

 答:除色、无色界系诸见及戒禁取,诸余色、无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我语取。]

[3] 《中论释·明句论·观我品》云:

业惑尽解脱, 业惑从分别,

分别从戏论, 因空而得灭。

[4] 一、《中论释·明句论·观法品》云:

[清辨论师者未解声闻、缘觉等亦得如说空性的觉悟而于《般若灯论释·观法品》中言:“虽诸行聚等刹那刹那坏,相续法起得见无我无我所而无实我,二乘之人得无我故,唯见有此法生此法灭,起如是见。然我境界无故,缘我之心亦不起,我无体故,无有我所内外等法,以缘我之心不复起故,乃至得无我之念亦不起,唯除世俗名字。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智,能见诸行本来无生,其义如论偈说:

“得无我我所, 不见法起灭。”

斯论师于如是等境界,云何未能趣入龙树论师的正规者,则已于《入中论自疏·菩提心极喜地品》中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已作详述,无须费力更破。

是故,如世尊言:“须菩提!诸欲求声闻菩提者应当学此般若波罗蜜,诸欲求辟支佛菩提者亦应学此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诸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应学此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乃至广说。

如《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求声闻缘觉等, 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 如渡大河不见岸。]

二、《入中论自疏·菩提心极喜地品》云:

[彼至远行慧亦胜。

如《十地经》云:“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胜出一切声闻、独觉,非以自智观察之力。菩萨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

是故应知唯远行地以上菩萨,乃能以自慧力胜二乘,六地以下未能也。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宝鬘论》云:

“若时有蕴执, 彼即有我执,

有我执造业, 从业复受生。

三道无初后, 犹如旋火轮,

更互为因果, 流转生死轮。

彼于自他共, 三世无得故,

我执当永尽, 业及生亦尔。”

又云:

“犹如眼迷乱, 所执旋火轮,

如是诸内根, 取现在诸境。

诸根与根义, 许为大种性,

大种各无义, 故此义非有。

若大种各异, 无薪应有火,

合则无实相, 应知余亦尔。

大种于二相, 无故合义无,

由合无义故, 色义亦非有。

识受及与想, 诸行于一切,

各别体无故, 胜义中无义。

如苦止息时, 便起实乐慢,

如是乐坏时, 亦慢为实苦。

如是无性故, 能断遇乐爱,

及断离苦爱, 见此即解脱。

为以何法见, 名言说以心,

离心所无心, 无义故非有。

如是如实知, 无实众生义,

犹如火无薪, 无住取涅槃。”

若谓唯诸菩萨乃见如是无自性,此亦不然,是依声闻、独觉增上作是说故。何以知然?以论后无间乃依菩萨增上说故:

“如是诸菩萨, 见已求菩提,

    然彼由悲心, 受生至菩提。”

 声闻经中亦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

“诸色如聚沫, 诸受类浮泡,

诸想同阳焰, 诸行喻芭蕉,

诸识犹幻事, 日亲之所说。”

此以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事等喻,观察诸行。阿遮利耶显此义云:

“大乘说无生, 余说尽空性,

    尽无生义同, 是故当忍许。”

《中论》亦云:

“世尊由证知, 有事无事法,

    迦旃延那经, 双破于有无。”

有作是念:“若声闻乘中说法无我,则说大乘经应成无用。”应知彼宗俱违教理。说大乘经,非唯宣说法无我,亦说菩萨诸地、波罗蜜多、大愿、大悲等,回向资粮,不可思议法性。如《宝鬘论》云:

“彼小乘经中, 未说菩萨愿,

诸行及回向, 岂能成菩萨?

安住菩提行, 彼经未曾说,

惟大乘乃说, 智者应受持。”

即为显示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说法无我,仅略说耳。如阿遮利耶云:

“若不达无相, 佛说无解脱,

     故佛于大乘, 圆满说彼义。”]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