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课 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 对方提出,佛陀曾说过: “自为自怙主, 他人焉能怙? 若善调自续, 智者趋善趣。”[1] 既然佛讲有我,中观宗却说无我、无我所,这难道不相违吗? 佛陀在各种经典中所讲的观点虽不尽相同,有时候说我存在,有时候说我不存在。但佛的究竟密意就是 “无我无非我”。 佛陀说法总是针对不同的根基,在《毗奈耶经》等某些声闻经典中,佛陀说五蕴存在、我存在,但这只是为了接引某些外道的暂时说法,并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因为,如果直接向这些外道宣说无我,他们根本无法接受,甚至有可能生起邪见,故为了引导这些众生趣入解脱,佛陀才说有我。佛陀这样说也并不是打妄语,因为名言中确实有如幻、如梦的我存在。 佛陀也宣说了无我空性的教言,为什么这样宣说呢?因为很多众生执著有我:数论外道认为有常有自在的神我,犊子部认为有不可思议(不可说)的我……为了打破他们的实执佛陀才宣说了无我空性的道理,但无我也不是最究竟实相。 既然我、无我都不了义,那什么才是真正了义的说法呢?在对前世对中观等甚深法门有一定串习,且不会对甚深实相生起邪见的具缘众生面前,佛陀既不说有我也不说无我,唯一宣说“无我无非我”,这才是诸法的究竟实相[2]。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佛陀在钝根众生前宣说有我、无我,在利根者前宣说远离我、无我等一切戏论,但这毫不相违。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能认为这些说法互有抵触,更不能认为一个应舍一个应取。 看似相违的说法在很多经典中都有。比如,佛在《如来藏经》中说如来藏常恒不变本体存在[3]。 在《楞伽经》里佛却说: “以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4]。” 《妙法莲花经》说究竟一乘,即唯一佛乘[5]。 《解深密经》却说究竟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6]。 在《楞伽经》中,佛说外境根本不存在,万法唯心[7],而在《阿含经》等声闻经典中,佛又说外境存在。在《念住经》中,佛陀说依靠五欲不能获得佛果,并讲了很多五欲妙的过失[8];而在一些续部中,又说获得佛果一定要依靠欲妙,并说这是一种方便。在《别解脱戒经》里讲了女人[9]、饮酒的过失[10],《胜乐续》中却说依靠女人和美酒能得成就…… 从表面上看,佛陀在不同经典中的教言似乎有些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各种说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完全能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基宣讲相应的法门。对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只要潜心研究就一定能揭开此中的密意。 能否善巧解释佛陀的密意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对于佛陀的不同说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一个要舍弃一个要修持,那显然入了误区。所以,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通达佛陀各种教言的密意非常重要!我在《旅途脚印》里告诉过大家:“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11]。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 佛陀的金刚句意义甚深,要真实通达其意义,就必须依靠四种密意[12]和四种意趣[13],否则是很困难的。现在很多讲经说法的法师自己都很矛盾:这部佛经里这样讲,那部佛经里那样讲,我该怎么给别人讲呢?即使勉强给别人讲了,自己的疑惑还是解决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前没有经过系统闻思。如果系统闻思过,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转法轮的四谛教义,二转法轮的空性教义,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如来藏教义,大家要依次通达。在此基础上,大家还要通达《定解宝灯论》所抉择的二、三转法轮圆融无违的自宗了义观点。大家能够系统地闻思各乘的教义,且能互不相违地受持,这确实要感谢大恩上师如意宝和历代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恩德,在这个末法时代,外面的世界那么迷乱,内心的分别念又这么繁杂,想凭自力解开佛陀的密意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弘法,但他们自己对佛教还未通达又如何引导别人呢?我们却很幸运,依靠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对佛陀所讲的甘露妙法,虽不敢说全部精通但也可以说略知一二,这也是多生累劫的福报。 顺便说一下,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不要观察上师的过失。上师的批评赞叹都有一定的目的,有很多的必要,并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有些福报不够、前世造过很多恶业的人,对道友、上师经常会生一些邪见,的确很可怜,这些人应该好好忏悔。 [1]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引契经云: 我自为依怙, 更有谁为依? 由善调伏我, 智者得生天。 [2]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颂曰: 如是了知教规已, 凡经所说非真义, 应知不了而解释, 说空性者是了义。 凡诸契经未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者,当说彼是悟入无自性之因。 如云: “大种非眼见, 眼宁见彼造? 佛为破色执, 于色如是说。” 经云: “无常义者, 是谓无义。” 当知说空性者是真了义。 如云: “当知善逝宣说空, 是诸了义经差别, 若说有情数取士, 当知彼法不了义。” 又云: “我于千世界, 所说诸契经, 不能尽宣说, 文异义唯一。 若能修一事, 即遍修一切, 尽一切诸佛, 所说无量法, 诸法皆无我。 若人善解义, 能于此处学, 不难得佛法。” 当知《无尽慧经》等亦如是广说。] [3] 《大方广如来藏经》云: [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来以佛眼,观察一切有情如来藏,令彼有情欲、瞋、痴、贪、无明、烦恼藏,悉除遣故而为说法;由闻法故则正修行,即得清净如来实体。善男子!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来藏常恒不变。] [4]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云: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5]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6]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云: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7]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云: 身资财所住, 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 起建立诽谤; 所起但是心, 离心不可得。 [8]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云: [云何欲过?若得欲已,心生爱乐,求之不得,共他而有,非独属己,爱别离苦,无量种苦,为强力者之所侵夺。复有五种强力所夺,所谓王、贼、水、火、怨家。复有余苦,常为怨侵,常畏他夺,守护怖畏,或心忧愁死生,贪乐身心常苦。如是欲过,终至于死,有无量种衰恼诸苦。愚痴之人于此欲过,衰恼苦中不生厌离。复有欲过,有何等过?为欲因缘,母子斗诤,住不同处,一切皆由欲因缘故。若兄弟斗诤,互相憎嫉,若打若缚,一切皆由欲因缘故,是为欲过。若王者共诤无量国土,互相攻伐、互相打缚,若杀若害,加种种苦,一切皆由欲因缘故,是为欲过。是故当知:“皆由于欲系缚,一切在于生死。”] [9] 《解脱戒经》云: “若比丘,独与女人屏处坐,波逸提。” “若比丘,与女人同路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若比丘,与女人同室宿,波逸提。” [10] 《解脱戒经》云:“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 [11] 索达吉堪布于《旅途脚印·钥匙》中说: [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否则,不论你如何念:“芝麻芝麻开门!”宝库的门也绝不会为你洞开。大慈大悲的佛陀,无论说什么话,都有内、外、密,直接、间接等不同层次的含义。各种意乐根基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种特异的语言表达能力唯佛具足。其他的人,不论你是智能渊博的学者,学富五车的专家,闻名遐迩的智者,甚至断除烦恼的阿罗汉,也不可能具有如此通彻万物的语言。因此,佛陀针对无边无量的众生,也会有开许和遮止,一说多、多说一,决定、非决定,显现与空性等看似矛盾的多种说法。有智慧的人详细分析,不但不矛盾,而且有很深的意义。《赞佛语颂》云:“开许或遮止,汝说一或多,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定,相互皆无违。”了知此义后,便会用智慧抉择佛的金刚语,抉择了义、不了义、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只怕现在的人们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去寻找。] [12] 四种秘密:(名数)如来说法之秘密有四种: 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著空法谓一切之法皆空。如来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具,便生胜解,入于圣教也。 二、相秘密,如来说一切之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破外道凡夫执著有相也。三、对治秘密,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之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治疗之使得安适也。 四、转变秘密,转变者,转不善为善之义,如来说一切隐密之名言,皆为使众生之起散乱心者生寂静,使起颠倒之见者生正见,使起烦恼者生清净也。 《阿毘达磨杂集论》十二曰:“有四种秘密:由此秘密故,于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何等为四?谓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如是四种,于大乘中略摄如来一切所说秘密道理云云。” [13] 《大乘庄严经论·弘法品》云: [偈曰: 平等及别义, 别时及别欲, 依此四种意, 诸佛说应知。 释曰:诸佛说法不离四意:一、平等意,二、别义意,三、别时意,四、别欲意。 平等意者,如佛说:“往昔毘婆尸佛即我身是。”由法身无差别故,如是等说,是名平等意。 别义意者,如佛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故、无生故。”如是等说,是名别义意。 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此由别时得生故如是说,如是等说,是名别时意。 别欲意者,彼人有如是善根,如来或时赞叹或时毁呰,由得少善根便为足故。如是等说,是名别欲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