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40

第一百四十课


五(能究竟圆满菩萨行的理由)分五:一、欣乐布施的理由;二、呵责卑劣施舍的因由;三、能修习一切万行的原因;四、不希求独自寂静安乐的道理;五、能得殊胜所依身的原理。

一、欣乐布施的理由:

问曰:云何在《本生经》等诸经(论)当中说:于已成为一切佛子功德大宝藏的菩萨圣众而言,施声恒常优美悦耳那样,其余诸声则不能如是耶?

答曰: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The word “giving” indicates Death, practice and other existences. That is why the word “giving” always Is of interest to Bodhisattvas.

【词汇释难】

施声:布施的声音言辞。

死:即死亡,因布施能显示生际必灭的无常死亡,使人们认识这种规律。

法:布施能显示出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殊胜的布施法。

余有:有护持身、口、意三门使其三业清净之意,如三业清净,修行者自然会超越三有轮回,随欲往余有受生。

【释文】根据梵文词源学:此中梵语字母དོ“朵”者,意指割截。梵音字母ད“达”者,意指刈割。将两个梵音词根[1]拼合[2]则成དོ་ད “朵达”,有可特别解释为施舍的时候,此音显示的是死亡义,由于此无常义与厌离心相通相近故,令菩萨很是觉得是施声优美动听。

当梵语字母དཎ“檀那”释义为——施舍,梵语字母ཌུད་ཉ“主达连”释义为——施舍的,当尔之时,此音节能诠释为施舍义,因此义故能显示正法。施舍者亦可分成三品:一者、财施,二者、无畏施,三者、法施。此中“财施”者,即是布施波罗蜜;“无畏施”者,即净戒波罗蜜与安忍波罗蜜是;“法施”者,是静虑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者在一切时处都不可或缺故,是(财施、无畏施、法施)三者必备的助缘。如是能显示(六度)正法义故,是施声很是优美动听。

当梵语字母དེང“鼎”释义为御捍[3],梵语字母དེ་བ“德瓦”则指净治。将两个词根拼合起来时,也可以个别会意为施舍。即表示在即生中善加净治御捍自己的身、语、意不令驰骋六境。若彼(身、语、意三门)能得以净治调御者,可遂所愿成就余有。能(如实)显示余有故,是施声对菩萨而言,是恒常优美雅韵的。如彼,死囚闻喜赦免死罪喻。

<死囚闻喜赦免死罪喻>

对于死囚而言,再也没有比赦免死罪更为优美悦耳的音声。如喻所比,对菩萨圣众而言,也没有比施声更为优美动听的语音言辞了。因为彼音能显示(六度)福德正法、(生际必死)的无常性与余有故。

即说偈曰:

由施于施者,受者俱生乐,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释义】菩萨特别欣乐于布施,是因其不共功用而致。布施之梵语音为“达那”,它有三层意义:其一、死亡,因布施能显示生际必灭的无常死亡,使人们认识这种规律;二、布施能显示出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殊胜的布施法,这三种布施法实际上包括六度万行所有法门,其中财施可包括布施度,无畏施包括持戒度与忍辱度,法施包括静虑度与般若度,而精进度是其余五度的助缘,于每一度中均有含摄,故不必单独宣说;三、达那有护持身、口、意三门使三业清净之意,如三业清净,修行者自然会超越三有轮回,随欲往余有受生。仁达瓦大师[4]等释“余有”为佛果,修行者依清净三门之因,而于将来获得余有——佛果。以布施有显示死亡、正法、余有之功用,所以菩萨对布施的声音语言,会觉得非常优美而恒常赞叹,由此于布施行,自然乐于行持,而且会不畏一切难行而持之不懈,以求究竟圆满地利乐有情。

譬如说,已判死刑的囚犯,若听到法官宣告释放之语声,内心即会生起无与伦比的喜悦。同样,布施的声音,实际上也是宣告轮回牢狱中的众生,可以依此正道而往余有受生的释放之声,视众生如己身的菩萨,闻之怎能不生喜悦呢?

《入中论·菩提心极喜地品》云: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月称菩萨于本论大疏中也言:

施者与取者,也获安乐故,

菩萨于施声,恒时生欢喜。

能了知现见布施的功德,大乘修行者即能恒时欢喜于布施,以此精勤也定能圆满布施度。

《增壹阿含经·善聚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佛告师子:“云何,师子,家中恒布施乎?”

  师子白佛言:“常于四城门外及都市,随时布施,不令有缺,须食给食,衣裳、香华、车马、坐具,随彼所须,皆令给与。”

佛告师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怀吝想。施主檀越[5]随时惠施,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檀越施主名闻四远,众人叹誉:‘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随所给与,不令有乏。’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一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犹如师子兽王,在群鹿中亦无畏难。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二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如子见父,瞻视无厌。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三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当生二处,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四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智慧远出众人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五之德。夫人惠施有五德,恒随己身。”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

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

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绕。

    所以尔者?师子当知:檀越施主生二善处,现身尽漏,至无为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

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所以然者?师子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苦谛如实而知,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是故,师子,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的密意,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公案来阐明。

《菩萨本生鬘论·投身饲虎缘起》云:

[尔时世尊将诸大众,诣般遮罗[6]大聚落所,至一林中,谓阿难曰:“汝于此间为我敷座。”

佛坐其上,语诸比丘:“汝等欲见我往昔时修行苦行舍利[7]已不?”

白言:“愿见。”

于时世尊以手按地,六种震动,有七宝塔涌现其前,世尊即起作礼右旋。“阿难!汝可开此塔户。”见七宝函珍奇间饰。“阿难!汝可复开此函。”见有舍利白如珂雪[8]。“汝可持此大士骨来。”

世尊受已,令众谛观而说颂曰:

                                          ‘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

    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

汝等比丘咸伸礼敬,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修。”

时会作礼叹未曾有。时阿难陀白言:“世尊!如来大师出过三界,以何因缘礼此身骨?”

佛言:“阿难!我因此故得至成佛,为报往恩故兹致礼。今为汝等断除疑惑说昔因缘,志心谛听。阿难!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有一国王名曰大车,王有三子:摩诃波罗,摩诃提婆,摩诃萨埵。是时大王纵赏山谷,三子皆从,至大竹林于中憩息[9]。次复前行见有一虎,产生七子已经七日。

第一王子作如是言:‘七子围绕无暇寻食,饥渴所逼必啖其子。’

第二王子闻是说已:‘哀哉此虎将死不久,我有何能而济彼命?’

第三王子作是思念:‘我今此身于百千生虚弃败坏曾无少益,云何今日而不能舍?’

时诸王子作是议已,徘徊[10]久之俱舍而去。萨埵王子便作是念:‘当使我身成大善业,于生死海作大舟航。若舍此者,则弃无量痈疽[11]恶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便利不净,筋骨连持,甚可厌患;是故我今应当弃舍,以求无上究竟涅槃,永离忧悲无常苦恼,百福庄严,成一切智,施诸众生无量法乐。’是时王子兴大勇猛,以悲愿力增益其心,虑彼二兄共为留难,请先还宫,我当后至。

尔时王子摩诃萨埵,遽[12]入竹林,至其虎所,脱去衣服,置竹枝上,于彼虎前,委身而卧;菩萨慈忍,虎无能为。即上高山,投身于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13]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睺[14]障,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坠遍满林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是时饿虎即舐[15]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时二王子生大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苏,悲泣懊恼渐舍而去。时王夫人寝高楼上,忽于梦中见不祥事:两乳被割,牙齿堕落,得三鸽雏,一为鹰夺。夫人遂觉两乳流出。时有侍女闻外人言:‘求觅王子今犹未得。’即入宫中白夫人知。闻已忧恼悲泪盈目,即至王所白言:‘大王!失我最小所爱之子。’王闻是已悲哽[16]而言:‘苦哉!今日失我爱子。’慰喻夫人:‘汝勿忧戚,吾今集诸大臣人民,即共出城分散寻觅。’

未久之顷,有一大臣,前白王言:‘闻王子在,其最小者,今犹未见。’次第二臣来至王所,懊恼啼泣[17],即以王子舍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悲不自胜,共至菩萨舍身之地,见其遗骨随处交横,闷绝投地都无所知,以水遍洒而得惺悟[18]。是时夫人头发蓬乱宛转[19]于地,如鱼处陆,若牛失犊,及王二子悲哀号哭,共收菩萨遗身舍利,为作供养置宝塔中。

阿难当知!此即是彼萨埵[20]舍利。我于尔时,虽具烦恼、贪、瞋、痴等,能于地狱、饿鬼、傍生恶趣之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何况今时烦恼都尽无复余习,号天人师具一切智,而不能为一一众生于险难中代受众苦?”

佛告阿难:“往昔王子摩诃萨埵,岂异人乎?今此会中我身是也;昔国王者,今净饭父王是也;昔后妃者,摩耶夫人是也;昔长子者,弥勒是也;昔次子者,文殊是也;昔彼虎者,今姨母是也;七虎子者,大目干连、舍利弗、五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说是往昔因缘之时,无量阿僧祇人天大众,皆悉悲喜,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所涌出七宝妙塔,佛摄神力忽然不现。]


[1] 词根:拼音cígēn,词的主要组成部分,词义构成的基础部分。

[2] 拼合:拼音pīn hé,梵语中14元音和双元音与34个辅音的拼合规则。

[3] 御捍:拼音yù hàn,防御,保卫。

[4] 仁达瓦大师:藏传萨迦派高僧,宗喀巴大师、甲操杰大师与克珠杰大师格鲁派三大祖师均师传于此。

[5] 檀越:拼音tán yuè,施主。译自胡语。指以财物、饮食供养出家人或寺院的俗家信徒。

[6] 般遮罗:位于恒河上游,俱卢以东。恒河横贯其境,北半部首城为阿喜制多罗,南半部首城为剑毕离。境内还有著名的羯若鞠阇城(曲女城)。原为君主制,至公元前6、5世纪形成诸部落联合的共和国。后为摩揭陀的难陀王朝所并。

[7] 舍利:拼音shèlì,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

[8] 珂雪:拼音kē xuě,意思指白雪,喻如玉般洁白。

[9] 憩息:拼音qìxī,休息。

[10] 徘徊:拼音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11] 痈疽:拼音yōng jū,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

[12] 遽:拼音jù,急,仓猝:遽尔(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13] 激:拼音jī,〈动〉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14] 罗睺:拼音luó hóu,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把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做罗睺(rāhu)、升交点叫做计都。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故又把罗睺当作食(蚀)神。印度占星术认为罗睺有关人间祸福吉凶。

[15] 舐:拼音shì,舔:老牛舐犊(喻人爱惜儿女)。舐犊情深。

[16] 悲哽:拼音bēi gěng,1.亦作“悲梗”。 2.悲伤哽咽。

[17] 啼泣:拼音tíqì,啼哭;哭泣。

[18] 惺悟:拼音xīng wù,醒悟,领会。

[19] 宛转:拼音wǎn zhuǎn,身体转动,翻来覆去。

[20] 萨埵:拼音sà duǒ,萨埵亦指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于密宗,则指金刚萨埵。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