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课 二、破想蕴实有: 问曰:若事如是者,想蕴理应谓有自性。设无想蕴,则世间一切法义差别皆无从得立。 答曰:以彼想蕴与识蕴相应随起故,离此识蕴更无想蕴可得。识蕴若离想蕴亦复了不可得。当知(想、识蕴体)俱无自性。由此道理,故复颂曰: 『323』
【词汇释难】 幻喻:幻化喻。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喻》时云: [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1]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内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 佛言:“不!” “从此世至后世不?” 佛言:“不!” “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 佛言:“不!” 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 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内外有不?” 答言:“不!” “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 答言:“不!” “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伎乐不?” 答言:“我亦闻亦见。” 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 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释文】“眼色等为缘,如幻生诸识”者,作为生用所依的眼识,于生位前应无自体。因为纵然已有眼色等众缘,若无(眼)识的自体,其(眼识的)生用则无处施展故,眼识的生起理必不然。斯眼识实无所生,是故离此幻喻,当以何法定了此义耶? 世尊于《杂阿含经》中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2]、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臃[3]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经广说。如若于一切所缘诸法皆能如是以理推求,是则不得实有自性故,定能解了心识即同幻童化女。故说:“眼色等为缘,如幻生诸识[4]”者,实乃快哉所说也。设许此诸法类定有自性者,尔时以此性故,即如颂曰:“若执为实有,幻喻不应成。”性不自空实有自体的妇人,于此世间实则不应称名为是幻妇。如是识蕴亦因自体性实有故,不同于幻,(世尊)不应将此比作如幻。然于经中将此譬若幻法,故知识蕴实无自性。若时识蕴无自性者,尔时与无自性的识蕴相应同起的想蕴亦应无自性。 世尊于《月灯三昧经》中说: 想者测知义,显示能取故, 其相无可取,便示寂灭义。 不寂者是想,寂灭者是智, 若知想自性,便离于诸想。 若有想可遣,是则还有想, 彼行想戏论,是人不离想。 若人作是心,是想谁所造? 是想谁能证?谁能灭是想? 起想之法者,诸佛莫能得, 即于此处有,无我离取著。 若其心不生,何由得起想? 若心得解脱,彼则无由起。 [1]《德女经》:与竺法护所译《梵志女首意经》相合,别名为《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2] 痈:拼音yōng,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3] 臃:拼音yōng,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4] 龙树菩萨在《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中说: 以父母为因,汝说有子生, 如此缘眼色,说有识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