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

第二课


  复次,迦葉!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能闻六波罗蜜[1]及其义解;以无碍心视说法者;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迦葉!是为菩萨有四大藏。

  复次,迦葉!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常不舍离菩提之心;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觉诸知见;心不轻贱一切众生。迦葉!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复次,迦葉!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在空闲处离谄曲心;诸众生中行四摄法[2]而不求报;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迦葉!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复次,迦葉!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以清净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迦葉!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复次,迦葉!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何谓三十二法?常为众生深求安乐,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恶他人智慧;破坏憍慢;深乐佛道;爱敬无虚;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言常含笑,先意问讯;所为事业终不中息;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心无疲倦;多闻无厌;自求己过;不说他短;以菩提心行诸威仪;所行惠施不求其报;不依生处而行持戒[3];诸众生中行无碍忍;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离生无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应四摄法;善恶众生慈心无畏;一心听法心住远离;心不乐著世间众事;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离恶知识,亲近善友;成四梵行[4];游戏五通[5];常依真智;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言常决定;贵真实法;一切所作菩提为首。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复次,迦葉!菩萨福德无量无边,当以譬喻因缘故知。迦葉!譬如一切大地,众生所用无分别心,不求其报;菩萨亦尔,从初发心至坐道场,一切众生皆蒙利益,心无分别,不求其报。迦葉!譬如一切水种,百谷药木皆得增长;菩萨亦尔,自心净故,慈悲普覆一切众生,皆令增长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火种,皆能成熟百谷果实;菩萨智慧亦复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迦葉!譬如一切风种,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萨方便亦复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迦葉!譬如月初生时,光明形色日日增长;菩萨净心亦复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长。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时放光,普为一切众生照明;菩萨亦尔放智慧光,一时普照一切众生。迦葉!譬如师子兽王,随所至处不惊不畏;菩萨亦尔,清净持戒真实智慧,随所住处不惊不畏。迦葉!譬如善调象王,能办大事身不疲极;菩萨亦尔,善调心故,能为众生作大利益心无疲倦。迦葉!譬如有诸莲华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迦葉!譬如有人伐树,根在还生;菩萨亦尔,方便力故,虽断结使,有善根爱还生三界。迦葉!譬如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为一味;菩萨亦尔,以种种门集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皆为一味。迦葉!譬如须弥山王,忉利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萨菩提心亦复如是,为萨婆若[7]所依止住。迦葉!譬如有大国王,以臣力故能办国事;菩萨智慧亦复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办一切佛事。迦葉!譬如天晴明时,净无云翳,必无雨相;寡闻菩萨无法雨相亦复如是。迦葉!譬如天阴云时,必能降雨充足众生;菩萨亦尔,从大悲云起大法雨利益众生。迦葉!譬如随转轮王,所出之处则有七宝[8];如是,迦葉!菩萨出时,三十七品[9]现于世间。迦葉!譬如随摩尼珠所在之处,则有无量金银珍宝;菩萨亦尔,随所出处,则有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宝。迦葉!譬如忉利诸天入同等园,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萨亦尔,真净心故,于众生中平等教化。迦葉!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10]。迦葉!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

  如是,迦葉!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应修习正观诸法。云何为正观?所谓真实思惟诸法,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11],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复次,迦葉!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1] 六波罗蜜:拼音liù bō luó mì,六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六度”。 修行这六度,正好对治人性的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及愚痴。

[2] 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一、龙树大士于《大智度论·释闻持品》时云:

 [利益事者,所谓四摄法。(1)以财施、法施二种摄取众生。(2)爱语有二种:一者、随意爱语,二者、随其所爱法为说。是菩萨未得道,怜愍众生,自破憍慢,随意说法;若得道,随所应度法为说: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能得他物利名声福德故;若为赞持戒,毁訾破戒,则心不喜乐;如是等,随其所应而为说法。(3)利益亦有二种:一者、今世利、后世利,为说法,以法治生,勤修利事;二者、不信教令信,破戒令持戒,寡识令多闻,不好施者令布施,痴者教智慧;如是等,以善法利益众生。(4)同事者,菩萨教化众生,令行善法,同其所行;菩萨善心,众生恶心,能化其恶,令同己善。是菩萨以四种摄众生,令住十善道。]

二、龙树菩萨在《宝行王正论·杂品》中云:

约施及爱语,利行与同利,

愿汝摄世间,因此弘正法。

三、《十住毗婆沙论·共行品》云:

[“摄法得具僧”者,若菩萨具足行四摄法得具足僧,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摄取众生故;后成佛时,得清净具足无量菩萨僧及声闻僧,如阿弥陀佛有二种僧清净具足。]

[3]《中观四百论·破见品》云: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4] 四梵行:又云四梵住。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也。此四心为生梵天之行业,故名梵行。

[5] 五通:拼音wǔ tōng,即五神通。一、神境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

一、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神境智证通)示显能知炽燃,飞行,多少,美丑,水行,土行种种神变,自在具足。

二、天眼通:(天眼智证通)能知能见所有远近现有诸色及死后往生何处等一切时地隔离不能现见之色。

三、天耳通:(天耳智证通)能明白聆悉一百由旬以往的一切巨细声音的听觉。

四、宿命通:(宿住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如实能知自他前生生地、姓名、父母、业、命、资财如彼如彼等诸实况的智慧。

五、他心通:(知他心通,他心智证通)能如实了知其他有情类一切善恶之心。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六神通》时云:

[问曰:如禅经中说:先得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答曰: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说。

复次,诸神通得法异,数法异。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进,善修习故,昼夜无异,若上若下,若前若后,等一明彻,无所挂碍,是时初得天眼神通。余次第得,如先说。

复次,佛如所自得,为人说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尽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后说。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门果,大者在后。]

[6]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7] 萨婆若:Sarvajña,又作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娘,萨栰若,萨芸然等。译曰一切智。《放光般若经》十一曰:“又云萨云然,此云一切智。”

[8] 《增壹阿含经·等法品》云:“转轮圣王云何成就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

[9] 三十七品: 即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意即有助于菩提(证悟)的修行法。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

[10] 达玛绕杰达尊者于《修心利刃轮》中说:

如孔雀游乌毒林,虽有药圃善严饰,

孔雀群会不喜彼,依乌毒精自生存。

勇士入于轮回林,安乐福苑虽严饰,

诸位勇士不贪执,苦林菩萨自生存。

欣受快乐之懦夫,是以怯懦感痛苦,

欣受痛苦彼菩萨,是以勇力恒安乐。

今贪欲如乌毒林,勇如孔雀能调解,

懦如乌鸦命葬送,自私焉能调此毒?

其余烦恼此类推,如鸦者丧解脱命,

故如孔雀诸菩萨,于如毒林众烦恼,

转醍醐入轮回林,欣受摧毁此毒物。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学观品》云:

 [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有名,谓为有情乃至见者,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著。是故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有我乃至见者,亦不见有一切法性。]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