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21

第二十一课


四、宣说证悟空性为解脱之因: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因闻如是义,大净命阿难,
即得净法眼,恒为他说此。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
而获净法眼,复传诸比丘。

经中记载:圣者难陀现量证悟了前文所说这样的无我之义从而证得见道,获得了于诸法远离怀疑的法眼,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讲,所有其他比丘由此也获得解脱。因此,解脱的主因即是证悟无我的妙慧。

颂文中的“净法眼”并不是五眼中的法眼,是指已经现证实相获得见道位之意。按照《大智度论》的说法,此处所谓的得“净法眼”当数五眼中的“慧眼”。

《大智度论》云: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论】“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后品五眼义中,当广说。”

按照《现观庄严论》的密意。这五眼唯佛具有。一肉眼者,能识别一切形色或能确切识别一百至三千由旬之间所有一切事物的智慧;二天眼者,能见遍虚空界一切世间诸色法的视力;三慧眼者,能于一切有为无为诸法全无分别寻思的智慧。四法眼者,别名为正法眼,通达缘起的智慧;五智眼者,能全面现前通达诸法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

二(遮破束缚解脱自性成立)分四:一、流转轮回之次第;二、断除轮回之次第;三、证悟空性之功德;四、宣说解脱之自性。

一(流转轮回之次第)分二:一、认识轮回之根本;二、依其流转之比喻。

一、认识轮回之根本: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阴执乃至在,我见亦恒存,
由有我见故,业及有恒有。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

只要对蕴执为我与我所,也就是说在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执的耽著境——我与我所之前,始终会有我为自性的执著与蕴为整体的耽著,于此期间,依其而产生的我与我所执也就存在,因为将蕴执为我的坏聚见尚未剥减的缘故。如果有我执无明存在,那么由它所牵便会积累流转轮回的引业。有业就会再度投生三有。可见,轮回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所谓的萨迦耶见就是将蕴视为我与我所,因而才说务必从细微我执开始断除。依此说明需要证悟蕴也是无我,密意是说,了知无常如泡同样是指唯一的空性,这也是为了避免声闻诽谤空性,对此下文中也有说明。菩萨乘中,需要通过十六空性的方式来证悟蕴等一切万法无基离边的意义。

大乘经论中有说二种空性、有说四种空性、有说十六种空性、有说十八种空性或乃至二十种空性等。

二种空性、十六种空性或二十种空性,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有非常细致的论述。若欲知晓请审阅《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有关开演十六种空性的内容。

《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

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

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十六种空性或二十种空性的说法,诚如《大般若经》所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1、外空2、内外空3、空空4、大空5、胜义空6、有为空7、无为空8、毕竟空9(藏文为离边空)、无际空10、无散空11、本性空12、一切法空13、自相空14、不可得空15、无性自性空16;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17,无性由无性空18,自性由自性空19,他性由他性空20。”

十八种空性的说法,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1、外空2、内外空3、空空4、大空5、第一义空6、有为空7、无为空8、毕竟空9、无始空10、散空11、性空12、自相空13、诸法空14、不可得空15、无法空15、有法空17、无法有法空18。”

所有大乘主要开显法无我,而声闻乘则是以“色法如泡……”稍微提及法无我的。一切声闻由于没有圆满修行法无我,因而对法无我未加安立,这是印度大疏中阐述的。所以说,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

对声缘二乘众生,佛陀通过譬喻等方便,非常隐射性的宣说了空性。

诚如《杂阿含经》云: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觉?’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无牢,亦不坚固,不可睹见,幻伪不真;痛者无牢,亦不坚固,亦如水上泡,幻伪不真;想者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亦如野马;行亦无牢,亦不坚固,亦如芭蕉之树,而无有实;识者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

重白佛言:‘此五盛阴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

是时,尊者多耆奢便说此偈: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

识为幻法,最胜所说。思惟此已,尽观诸行,

皆悉空寂,无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所说。

当灭三法,见色不净,此身如是,幻伪不真,

此名害法,五阴不牢,已解不真,今还上迹。

    ‘如是,世尊,我今所觉正谓此耳!’”

以上引述的《杂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不像给大乘弟子众说法那样,直接告曰空性。而是比较间接性地从‘此五盛阴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等从无常观渐次修习引导终至空性。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譬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而佛多以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若著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若不著无常,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瑜伽量无过,待世谓见真,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本论的这一偈颂文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下贾曹杰大师是如何注释本颂的。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

贾曹杰大师在《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中注释说:“何时有计诸蕴是实有的执,在未以正理破除彼所执境之前,尔时即有由彼执引生萨迦耶见所摄的我执全未破坏。如是若有彼现行亦未破坏的我执,即积集流转生死的引业,复由引业而于三有中受生,所以执补特伽罗和诸蕴有自性,即是生死的根本。

这就显示,若要解脱生死,必须通达补特伽罗和诸蕴无自性,由此亦即显示声缘罗汉也要通达空性义。所以此论说,何时未断尽计蕴是实有的执,尔时萨迦耶见即不能尽。但是说有未断尽萨迦耶见的阿罗汉,这在佛教内部所有智者,皆不许可。因此龙树菩萨此论特别显示声缘罗汉,亦已断尽实执。此理在以下诸处尚须数数显示。

由于过去远离此法,长久熏习外道见的力,所以对无倒解说龙树宗的诸阿阇黎,加以相似的批驳,而破龙树宗者,也只是敌视空性义而已。因此诸欲自己得安乐者,对彼谬见,应当像蠲除唾沫一样远远地抛弃。如上所说,由有无明,故在轮回中无恶不作,因此,生死轮回也就成为长久住处。”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