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93

第九十三课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由知真实义,谓诸法无性,
故得第六通,最胜是流尽。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二十二、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进而加以修习,将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系果[1]与解脱道等的第六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

《般若五百颂》云:

尽寻不得法,心不现有实,

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大智度论》云: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谓空。云何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于无戏论相法中作戏论耶?所谓此彼诸法。略说是戏论相:此东、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无常,是实、是空,是世间、是出世间,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佛可其说:一切法空相,若法实定有不空者,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四谛,无四谛故无佛、法、僧宝,如是三宝等诸法皆坏。今诸法实空,乃至空相亦空,众生愚痴颠倒故著;是故于众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众生信受其语,舍颠倒入诸法实相。是故菩萨虽知诸法空,而为利益众生分别说;若众生自知诸法空,菩萨但自住空相中,不须学分别一切法。菩萨行菩萨道时,从初发意已来,如是思惟一切法无定实性,但从因缘和合起;是众因缘,亦各各从和合起,乃至到毕竟空。毕竟空唯是一法实,余者无性,故皆虚诳。我从无始世来,著是虚诳法,于六道中厌受苦恼。我今是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应复随逐虚诳法。是故菩萨乃至毕竟空中亦不著,何况余法,所谓檀波罗蜜等?尔时,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著心,道自然至。知是事已,念众生染著世间,而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众生方便法,观众生心行所趣,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著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著,无有根本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著;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著,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著不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著之转深,不可得舍;若众生所著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根,著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著,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汝等当行布施,可得饶财,莫恃是布施果报而自憍高!此中无有坚实,皆当破坏,与未布施时无异。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诸法虽清净,大有所益,皆是有为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捉则烧手。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著,亦为众生说无所著;以无著心行檀波罗蜜故,于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谓布施时不取三种相,亦不著果报而自高生罪业,布施果报灭坏时亦不生恼。尸罗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虽逮得五神通,但未获得漏尽通也是枉然的,诚如《杂譬喻经》所云:

[昔罽宾国[2]中有一比丘,广训门徒数百余人,中有得四禅者、得五通者、得须陀洹者、得阿罗汉者。

时,有安息[3]人到罽宾国,见比丘教化如是,有信乐心,为作弟子。未久之间成五通行,便现神足于众人前。师告之曰:“汝虽得五通,意结未解,莫现神足以自贡高也!”便心恚师,谓师妬[4]奇,自念曰:“当还生地现道德耳!”即飞到本国,诣安息王殿前,现神足飞来。王为作礼而问:“道人是何国人?”比丘言:“我王国人,诣罽宾国学道,今所以还,欲福土地报所生恩。”王大欢喜即长跪,白:“愿道人自从今日常住我宫中,受我供养。”比丘即可之。王手自供养,或使夫人及婇女来,比丘便有欲意向青衣[5]。诸臣下知之,以白于王,王逆呵之;王所以不信者,本见其飞来故也。未久之间青衣腹大,诸臣复启王,王以夫人为验,乃知其实,即夺法衣,遣使令去出宫;以是道人故不加楚毒。

比丘出外,行作劫人贼,无当前者。王不知是前比丘也,谓:“募雄士使人生捕。”将来,定是前比丘,王问曰:“汝前犯欲谓为误耳,云何复劫人乎?”比丘叩头曰:“穷,无复余计故也!”王曰:“我本见汝神足飞来,故不忍加于汝毒。复赦汝,勿复犯我界中。”解放令去。比丘念曰:“如行客作,求生活也!”即自衒[6]。有屠家顾使搥牛[7]刺羊,事事皆为,后使打骨,迸挑中面坏其眼根,无所复见,不复中使,主人遣令其去。于是持一破杅[8],顺巷行乞遂成贱人。比丘更变其间数年,师以道眼观察,欲知所在,见比丘如此在安息市乞。时,门徒中但学五通不求断苦者五百余人,师告之曰:“汝等速严[9],今当共行省[10]往日安息弟子。”弟子皆喜曰:“彼道德必大茂盛。”师乃自屈往省,皆承神足须臾以到,住于其前。 师呼其名,即答师声言:“和上来耶?”师言:“尔,故来相省。”

师问曰:“何缘乃尔?”弟子具陈本末[11],辩说所犯意。师语诸弟子:“得五通,非坚固道也,不可恃怙矣!”师说是时,五百弟子皆得六通成应真道,彼一弟子惭愧无辞。师徒一切更还本所。]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平等悲相应,由修如实智,
故自得成佛,恒解脱众生。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二十三、为了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并非是单空而是以大悲浸润[12],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比如,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13]相无余修行完全清净究竟时,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而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因为证悟轮涅或诸法平等性与大悲紧密相联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大智度论》云:

[【经】佛告须菩提:“知诸法实义故名为佛。复次,得诸法实相故名为佛。复次,通达实义故名为佛。复次,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菩萨行果报得作佛,经常言佛,何等是佛义?佛答:知诸法实义故名为佛。

【论】问曰:若尔者,阿罗汉、辟支佛及大菩萨,是人亦知诸法实义,何故不名为佛?

答曰:上已说燃灯喻,于凡夫为实,于佛不为实。以烦恼习所覆故,不名为实,不能得一切种智、断一切法中疑悔故,不名正智实义,如上分别。

问曰:知诸法实义,得诸法实相,通达实义,一切法如实知,是四有何异?

答曰:有人言:“义无异,名字异。”有人言:“有差别。”义,名诸法实相,不生不灭,法相常住如涅槃。知是义故,名为佛。是义中常觉悟,无错谬,于是义以种种名相法,令众生解第一实义。是故四无碍中,别说义无碍、法无碍。有人虽得诸法实义,不能通达,有二因缘故:一者、烦恼未尽,二者、未得一切智故。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未断烦恼故,不能通达;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烦恼虽尽,未得一切种智故,不能通达。是故说通达实义故,名为佛。如实知一切法者,总上三事,亦义亦法,一切法若有若无,种种了了知故;如一切种智义中说,亦知寂灭相,亦知有为相。复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为智者。]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由种种净愿,故佛土清净,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二十四、十万、无数、十大愿等各种愿力远离自私自利之作意,清净无垢,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所有世间界直至某尊佛陀调化所化众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佛刹中具有圆满清净、广大住处和受用也是来源于多发清净愿。

经云:

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

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

《大智度论》云: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粗业。”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粗业、口粗业、意粗业?”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摩诃萨身、口、意粗业。

“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粗业。

“复次,戒不净,是名菩萨身、口粗业。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行,是名菩萨粗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粗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贪须陀洹果证,乃至贪阿罗汉果证、辟支佛道,是名菩萨摩诃萨粗业。”

【论】问曰:何等是净佛土?

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熟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

佛答:菩萨从初发意来,自净粗身、口、意业,亦教他人净粗身、口、意业。

问曰:若菩萨净佛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今何以言从初发意来,净粗身、口、意业?

答曰: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

问曰: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

答曰: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慧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业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入。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如《毗摩罗诘经》中说[14]:不杀生故人皆长寿,如是等。


[1] 离系果:五果之一。依妙智力断尽各自应断,即以修习圣道永断烦恼所证得者。

[2] 罽宾国:拼音jì bīn guó,南北朝時西域国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Kashmir)。即今之克什米尔地区。

[3] 安息:伊朗高原古国名。

[4] 妬:拼音dù,同“妒”。

[5] 青衣:指侍女、宫女。

[6] 自衒:拼音zìxuàn,见“自炫 ”。释义是炫耀自己;自我吹嘘。

[7] 搥牛:拼音chuíniú,指击杀牛。

[8] 杅:拼音yú,盛汤浆的器皿。

[9] 速严:急整行装。

[10] 省:拼音xǐng,探望,问候。

[11] 本末:始末,原委。

[12] 浸润:拼音jìn rùn,浸染熏陶。

[13] 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及种相智。

[14]《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云:“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