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


二、抉择经义分三:

一、宣说缘起;二、宣说经义;三、宣说随喜赞叹。

一、宣说缘起分二:一、宣说五(六或七)种圆满;二、宣说此经之缘起。

一、宣说五(六或七)种圆满:

(法成法师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解说此段经文时云:“如是——法圆满与信心圆满;我闻——结集者圆满(金刚手菩萨);一时——时间圆满;薄伽梵——本师圆满;王舍城鹫峰山中——所处圆满;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眷属圆满。”

          如是——法圆满:

     ‘如是’就是指此经,本经所述的从“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一直到结尾“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之间的所有内容或者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直到结尾,“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全部是佛的语言,佛陀怎样宣说,我就如理如实、完整无缺地记录,既没有增也没有减。听闻此经的经典结集者,将他所听闻到的内容,就是‘这样而已’,没有其他多余的部份,并且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记录下来。‘我’则是指结集者本人。总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结集者他自己‘闻如是经’的意思。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我——结集者圆满:

     对于这部经的集结者是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一)文殊师利菩萨:

     智友阿闍黎在《心经》的注释中提到:“所有般若系经典的集结者,都是‘文殊师利菩萨’。”

     (二)金刚手菩萨:

     在摩诃闍那的《心经注释》中提到:“陈那阿闍黎认为,所有般若系经典都是由‘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

     (三)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尊者:

     另外,在龙树菩萨著名的《大智度论》中明确地提到:“所有大乘经典,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尊者一起结集的。”

     (四)阿难尊者:

     在《小品般若经》中提到:“佛告阿难:我是汝本师,汝是我弟子。汝以身口意业,于今现在供养恭敬,尊重于我。我灭度后,汝当以是供养恭敬,尊重般若波罗蜜。”

     在《般若八千颂》的第二十八品,和第三十二品当中,佛将《般若经》嘱咐给阿难尊者,由于这个原因,解脱军阿闍黎主张:“大部份的大乘经典,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完成的。”狮子贤论师也提出过这样的说法。

     然而,清辨论师在他的著作《思择炎》当中,提到:“声闻不能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因为大乘义理并非他们所能理解的。”因此,对于阿难尊者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种说法,提出了反对。

     可是,在《大法鼓经》中提到:“释迦牟尼佛要求迦叶尊者保护大乘经典。而迦叶尊者也曾经指定阿难尊者,负责进行了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因此,作为同样是声闻的阿难尊者,也可以作为大乘经典的结集者,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声闻一般有四种:

1)幻化声闻、2成就大菩提声闻、3)一边寂灭声闻、4)增上慢声闻。

      闻

     ‘闻’的意思,表示了集结者在集结时所听闻到的内容,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单纯地将听到的内容如实地说了出来。同时,更是在强调,集结者是直接听到了这些经文,而不是间接听说的。

     “闻”有两种解释。有些论师认为:“闻”的意思,是只听到而没有懂到,因为佛所宣说的空性境界相当深奥,因此闻者很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原原本本地从词句上听到了佛所说的法,但内容我还没有懂到。但觉囊派的达那塔却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理,因为听到时,不一定完全没有懂到内容,也可能懂了一部分,所以不能通过一个字说完全没有听懂内容。

     有的论师认为,信心圆满也可包括在“我闻”当中。按大乘论典的解释方法,只有直接听闻的内容,才包括在“我闻”中,“我闻”指的就是“原原本本直接听闻”;但按小乘的说法来讲,“我闻”不一定是直接在佛前听闻,以前阿难也讲过,他结集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六万四千法门是在佛陀前亲自听闻的,另外的二万法门是在其他菩萨面前听闻的,所以,间接听闻也包括在“我闻”中。

     一时——时圆满:

     ‘一时’指出了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这里包括几种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由于这部经只被听过一次,不会重复地被听闻,因此它有‘ 难得’的意思在里面。很重要的事情佛陀只会说三次,说三次不听时,金刚手菩萨,类似佛陀的保镖,如果佛陀说三次你不听,金刚手菩萨就会用金刚杵来打你,他的金刚杵非同小可,一打下去可能你就糟了,反正很重要的事情时,佛陀会嘱咐三次,不会说第四次,因为三次听不下去时,讲第四次也没用。

     第二个意思是:‘一时’代表集结者很有智慧,因为他只是听了这么一次,就能全部将它记下来。

     第三个意思是:时圆满‘一时’还表示了五圆满当中的‘时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所谓的‘时圆满’,是指讲说这部‘法圆满’的深奥经典当下,还同时圆满具备了‘本师圆满’、‘时圆满’‘处所圆满’、和‘眷属圆满’共四者,因此表示五圆满中的‘时圆满’。

     “一时”即“在一个时候”。为什么没有说一个准确的时间呢?因为佛陀的神变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有时显现为是在夏天说法,有时显现为是在冬天说法,之所以在不同史书中,关于佛陀涅槃的时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原因也是这样。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广般若》还没有传讲的时候,佛陀已经传了《心经》这个法门,所以说“一时”而没有一个确切时间。

      薄伽梵——本师圆满:

     ‘薄伽梵’这个词在梵文里有很多种意思,因此古代译师们保留它的梵音,而不翻译出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多义故不译’及‘尊重故不译’。

      这里的‘薄伽梵’,指的是佛陀,也就表示了五圆满中的‘本师圆满’。薄伽梵若翻译成中文,即称为‘出有坏’,因为一切诸佛都超越了轮回和涅槃两边,所以称为‘出’。佛陀又具足‘断德’和‘证德’两种功德,所以称为‘有’。然后他也究竟摧坏了‘二障’或者‘四魔’,所以称为‘坏’。也就是‘薄伽梵’。

     藏文中翻译为‘出有坏’ ,是因为在印度,‘薄伽梵’一词被使用得很广泛,例如大自在天等也用此词,因此藏文的译师们在其后加上一个‘出’,代表超越世间神众的意思。

     住王舍城——处所圆满:

     此处的‘处所圆满’,就是‘王舍城’。据说,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位于拘尸那罗,但这个首都一再受到非人的影响而导致火灾,国王最后实在忍不住,召令全国说:“以后谁的家里起火,那就搬到清凉寒林旁边去盖房子住。”意思说你要搬去寒林去,谁家起火要被惩罚的意思。

     没想到说完之后,第一个起火的,就是国王自己的宫殿。因此他就将宫殿搬到了清凉寒林边,此城因而取名为‘王舍城’。

     关于‘王舍城’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提到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主张:曾经摩羯陀国的某一任国王,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得很特别,他有一个头、两张脸和四只手,他长大之后,勇武有力、晓勇善战,他将当时一万八千个国家的国王,都囚禁在这个摩羯陀国的首都当中,统治了整个印度,因此这个地方被取名为‘王舍城’。

     另一种说法谈到:摩羯陀国过去的首都,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当时有一位广车国王,广车国王的父王是个坚持杀生的国王,名字叫做‘婆籔’,他因为厌离世俗,就出家成为婆罗门的仙人。有一天,几位婆罗门的出家仙人,跟一些在家婆罗门吵了起来。

     在家婆罗门认为:“依照经书说,祭祀天神的时候,应该要杀生食肉。”但是出家仙人们却认为:祭祀的时候,不应该杀生食肉。正当大家争来争去的时候,有一位出家婆罗门说:“现在有一位当过国王的出家婆罗门仙人,你们会相信他所说的吗?”在家婆罗门说“相信!”。出家婆罗门就说:“好,那么我们就请这位国王做评判,明天就一起去问他。”

     没想到当天晚上,在家婆罗门偷偷先跑去见了这位出家国王婆薮,请求婆籔说:“明天争论的时候,请一定要帮我们。”第二天早上,大家到婆籔跟前时,出家仙人就问婆籔仙人说:“祭祀的时候,应该杀生食肉吗?”婆籔仙人回答:“根据婆罗门法,祭祀的时候,是应该要杀生食肉的。”出家仙人们听完后,觉得很惊讶,就说:“先不管律法怎么说,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婆籔就说:“我的想法是,为了祭祀天神,当然要杀生吃肉呀!这个被杀的动物,是因为祭祀而死的,所以死后一定会投生到天道。”这些出家仙人听完之后,气得不得了,大骂说:“你错了!你这个骗子!”甚至还对他吐口水说:“罪人,你去死吧!”没想到一骂完,这个婆籔仙人脚踝以下,就陷到地底下。

     当时,出家仙人们继续追问:“你要说实话!你故意骗人的话,整个身体都会陷落进去的。”他回答说:“为了祭拜天神而宰杀羊羔等动物,并且食它们的肉,当然是无罪的。”这样一说完,他的膝盖以下又陷进去了。就这样一路问答到最后,婆薮仙人竟然整个身体都陷入到地底下,只剩一颗头在地面上。

     这时候,那些出家仙人劝他说:“你看吧,你就是骗人说大话,得到了这样的现世报,你赶紧说实话,虽然你只剩一颗头露在地面上,但只要你说实话,我们仍有办法救你出来的。”

     这时候婆籔仙人心想:我可是做过国王的,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怎么可以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呢?没面子!而且在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当中,都一再赞叹祭祀天神的功德,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一样要坚持杀生祭祀是无罪的。接著他尽最后一口气说:“祭祀天神的杀生,绝对是无罪的!”

     最后,出家仙人们非常失望的说:“你真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啊,我们不想看到你了!”说完,婆籔仙人整个身体都陷入到地底下,不见了。从那时起直到龙树菩萨的时代为止,印度人们都仍沿用婆籔仙人的主张,祭祀天神时要宰杀动物。而在屠杀动物时,都会对着被杀的动物说:“是婆籔要杀你,不是我杀你,不要怪我”有这样的习俗。

     也就是他孩子(广车国王)觉得此处是父亲陷入的地方,不应再继续居住。广车国王继位之后,心想:‘如果我统治这个地区,因为父亲在此陷入地底下的原因,将会有很大的罪过。’所以决定迁移首都,最后定都于五座山环绕的一个盆地当中,并将这个首都取名为‘王舍城’。

     鹫峰山中——所处圆满:

     这里的经文当中,同时提到了‘王舍城’与‘鹫峰山’两个地方,是为了表达出眷属圆满中包括出家与在家的二众弟子,代表当时佛陀说法时,王舍城代表俗家弟子的住处,鹫峰山代表出家弟子的住处,‘王舍城’与‘鹫峰山’两个地方代表僧俗二众都在此,代表伍圆满中的处所缘满。

     这座山名为‘鹫峰山’的原因,经论中有几种说法,前两种说法出自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的记载:

     一,山形如鹫: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如同秃鹫(秃鹰),所以称为‘鹫峰山’。

     二,鹫聚之山:在王舍城的南方,有一座尸陀林(坟场),许多的秃鹰都会到这里吃腐尸,最后再飞回这座山上,所以称为‘鹫峰山’。

     三,在其他的经论当中记载,其他世间的菩萨们会如同秃鹰聚集一般,飞到这座山上,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说《般若经》,因此称为‘鹫峰山’。

     《圣金光明经》云:

灵鹫即法性,灵鹫是法性光明;

唯佛之行境,唯一是佛的行境。

     佛陀在灵鹫山宣讲了《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很多经典,但在一些不共的菩萨面前,佛陀早已在清净光明境界中讲过这些法门,故而认为,所谓的灵鹫山,是指佛的唯一行境——法界,灵鹫即法性光明,所以灵鹫山的称呼,是法界智慧的象征。

     以前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仓央嘉措上师到灵鹫山朝拜时,看到满山都是《般若经》,所以不敢上山。

     在大乘佛经的《宝积部》当中谈到:“当这个世间毁坏的时候,这座山也不会毁坏。”

     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眷属圆满: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里说:

     “我说有大师,眷属证境时,结集为正量,极成故世间,境时咸决定,尊证具足已,知所说为量。”

     在大师与说法时间确定的情况之下,有眷属们作为这个法门的证人,才能让说法者所宣说的文字,具有可信度,并且能够让这部经典更加完整。因此,这五种圆满,让具有信心的弟子们,能够进入此经。

     ‘眷属圆满’指的是‘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这个句子。

     与大比丘众:阿罗汉比丘

     ‘大比丘众’指的是声闻乘的僧众,缘觉众应该不会过来听佛陀开示,他们有一点傲慢。一般来说,‘比丘’的意思是指,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也就是得到了佛教圆满出家戒的人。而这里的‘大比丘’,不代表比丘都是胖胖的,而特别指的是开悟的阿罗汉比丘,又是比丘、又是阿罗汉。

     龙树大士在《中观根本慧论——观我法品》中说: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无依而生。

     ‘众’这里指的就是僧众。一般来说,聚集了四位比丘,就可称之为‘僧众’。在梵文当中‘僧伽(SANGA)’有‘不会被外力所分裂’的意思,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和合’的意思。

     比丘分为五种:1、乞食比丘、2、名相比丘、3、自称比丘、4、近圆比丘、5、破惑比丘。

     及诸菩萨摩诃萨俱:俱足七大功德的菩萨。

     ‘菩萨摩诃萨’中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指勇气或勇敢。这是因为他们是勇敢的追求伟大佛果的人,所以被称为‘菩提萨埵’。

     这里的‘摩诃’,有‘广大’和‘伟大’的意思。根据《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因为这些菩萨们,他们所关注的,是广大的一切众生,同时他们还具备了广大的精进、伟大的事业等等七种伟大的功德,因此可以称为‘伟大’、‘摩诃’。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功德品》中云:

     由从所缘大1,如是修行大2,

         智慧3精进4大,善巧方便大5,

     真实成就大6,佛陀事业大7,

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大乘以七种特点超胜小乘,1、所缘大:声闻们缘于声闻三藏;与之相比菩萨缘于大乘深广无量法藏。2、修行大:声闻仅为自利修行;菩萨为自他二利修行。3、智慧大:声闻们仅证悟人无我;菩萨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4、精进大:声闻们仅于三世或七世发起精进;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发起精进。5、善巧方便大:声闻们畏惧轮回而追求断除轮回的寂乐,因此不具善巧方便;菩萨以悲心不舍轮回,但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善巧方便。以上五种是以此乘载的因乘或道乘的特点。6、真实成就大:声闻们获得阿罗汉果、尽处、胜处、六通后无余涅槃;菩萨乘真实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永不穷尽的无量果。7、事业大:声闻们虽然获得阿罗汉,但不现证菩提及转法轮等;菩萨现前成佛后住于密严宫殿,示现入胎、现证菩提等相尽众生未来际间佛陀的事业广大。这两种是就载至于此的果乘而言。

     由于具足以上这七大的缘故,决定称为大乘。

     就这样,大师和与会眷众都聚集在一起。刚刚这段解释当中,可以知道需要众多因缘齐备,才能让一个法得以讲述出来,因此佛法本身很难得。

     有些论师认为,此处所说的“大比丘”,不是指一般的比丘,而是指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胜义比丘;“大菩萨”是指获得了真谛的菩萨,其他的凡夫菩萨——仅仅发了世俗菩提心的菩萨,与一些受持一般比丘戒的比丘等,都不是佛真正所化的眷属。

     “俱”,也即一起具足。(汉文有些《心经》版本中说是七万七千个菩萨具足,但这些在梵文中究竟有没有,不是很清楚。)这么多比丘菩萨一起具足的目的,就是为了面见佛陀、获得佛果、利益众生等等。

     比如,为什么在座有这么多的道友聚集在一起呢?目的也是为了断除烦恼、获得证悟,而获得证悟也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得到人天福报或小乘的涅槃,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无论当时佛陀眷属的聚集,还是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的佛教团体的聚集,他们讲闻修习佛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益众生。

     在以上属于缘起的经文当中,包含了六种圆满:“如是”为法圆满1;“我闻”为结集者圆满2;“一时”是时间圆满3;“薄伽梵”是本师圆满4;“住王舍城鹫峰山中”,是处所圆满5;“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是眷属圆满6。

    有些论师认为,其中眷属还可分为两种:大菩萨是佛陀的直接所化众生,是特殊眷属6,因为般若是直接讲给大菩萨们听的;而阿罗汉们则是一般的眷属7,所以加起来一共是七种圆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五种圆满:“如是我闻”为法圆满1、“一时”为时间圆满2、“薄伽梵”为本师圆满3、“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为处所圆满4、“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为眷属圆满5。

     一般来讲,大多数经典都包含了上述五种圆满(六种圆满或七种圆满),因为在有些经典或论典中,结集者不一定非常明显,但基本都不离其他的五种圆满。

     贝若扎那译师在他的《心经》讲义中,没有按显宗的讲法来讲,而是像我们平时讲《大幻化网续部》时,按外法、内法、密法;外时、内时、密时;外师、内师、密师;外处、内处、密处;外眷、内眷、密眷;等来划分的,五种圆满都分为内、外、密三个层次。

     虽然藏传佛教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解释《心经》时,有的按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轮涅无二等的方式来解释,但这次我们解释本经,却最高境界只能达到显宗大中观的见解。

     西藏很多祈请文当中,都会有一句话说:“在这个禅修垫上,我就要成佛!”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3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5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