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后行12


十六、以总结诸愿而回向: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愿我修行无量善法,愿我获得无量功德,愿我安住于无量妙行中,愿我了达诸佛的一切神通 。

     按某些印度论师的观点,前面的偈颂依次宣说了菩萨十地的境界,这个偈颂宣说的是佛地的境界。大家知道,佛地的功德是无量的,不要说所有功德,即便如来肉髻或者一毛孔的功德,登地菩萨和阿罗汉都无法衡量。既然果地的功德无量,由果推因,如来在因地从发菩提心到十地末的修行也应该是无量的。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一切因微小,尚生广大果,

佛因无有量,难思果有量。

     现在有些人自认为修行无量:“我学佛四年了”,“我修行两年了”,“我念了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我磕了一万大头”,“我看了两本书”……但在智者看来,他们的修行是很有限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是无量的修行,以布施而言,菩萨光是布施头目脑髓的次数也是凡夫人无法想象的。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只有通过无量修行,才能获得无量功德,这样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在《华严经》中,有与此偈颂类似的教言。如偈云:

无量无数劫,积集智功德,

无量劫海中,修习诸大愿,

广修菩萨行,具足一切地,

以诸方便力,广度一切众。

     意思是,只有于无量劫中广修菩萨大愿和六度万行,才能圆满十地的一切功德(即成佛),这样才能度化一切众生。

     我们在发愿时应该这样想:愿我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不动佛一样,通过无量修行获得身语意的无量功德,之后以无量功德利益无量众生。(修行人得到功德和世间人得到钱完全不同:修行人得到功德是有意义的,直接或者间接会对无量众生有利益;而世间人有了钱自己舍不得花,也不愿意给别人,死的时候钱全部沉在银行里。)

     在汉文《普贤行愿品》中,从这个偈颂往下先讲了如何回向,之后讲回向的功德;而在藏文译本中,此偈颂往下先讲回向的功德,之后讲如何回向。在《喇荣课诵集》中,《普贤行愿品》的汉文偈颂和藏文偈颂按照各自的顺序直接排在一起,懂藏文的人一看就知道,从这往下的很多偈颂根本对不上。如果只用藏文或者汉文念诵,当然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一边用藏文念一边看汉文意义,这些偈颂就对不上了。当然,不懂藏文的人问题也不大,念的时候观清净心就可以了。以后如果再印《喇荣课诵集》,最好按藏文偈颂的意义重新排列汉文偈颂。当然,这是为了方便念藏文《普贤行愿品》的人。如果用汉文念《普贤行愿品》,就按照汉文偈颂的顺序,不需要调整。

二(如何回向)分六:一、入于菩萨之回向;二、入于诸佛之回向;三、往生净土之回向;四、现前大愿之回向;五、现前授记之回向;六、利益有情之回向。

一、入于菩萨之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他具有勇猛的大智慧 ,普贤菩萨的智慧和行为也是如此,我今天回向一切善根,愿跟随他们尽未来际恒常修学。

     前面的偈颂讲到了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什么此处又讲到二大菩萨呢?因为前面是从发愿角度随学二大菩萨,即: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而这里是从回向善根角度随学二大菩萨。具体来讲,《普贤行愿品》是一篇发愿文,按照它发愿可获得无量功德,所获的这些功德也需要回向,而凡夫人不知道如何回向,所以也要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学习。因此,前后的偈颂表面上看起来一样,实际上是有差别的。

     文殊菩萨如何回向善根呢?他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将善根无有执著地回向给一切众生。普贤菩萨跟文殊菩萨一样,一方面以智慧断除了三轮实执,一方面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应该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回向善根。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面说,如果凡夫人不会以三轮体空作回向,可以念这个偈颂作为代替。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具有利益众生的大智慧,他们经常以各种形象度化众生。一说到这两位大菩萨,很多人往往认为文殊菩萨是拿着宝剑的,普贤菩萨是骑着大象的。其实也不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在很多普通人或者善知识中都有他们的化身,甚至在旁生中也有他们的化身。

     唐代的杜顺和尚是华严宗初祖,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中记载,杜顺和尚白天到山里种地,晚上在寺院诵《华严经》,这样十年如一日。有一个弟子追随他十多年,看到师父每天都是这种行为,觉得没有什么稀奇的,不如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于是就向师父请假去朝拜五台山。杜顺和尚说:“不必去了,你在这里修学跟五台山没有区别。”但他不听劝告,非要去五台山不可。最后杜顺和尚说:“既然你实在要去,那顺便帮我捎两封信。”于是杜顺和尚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青娘子,一封给猪老母。

     这个弟子揣好信就启程了,一路上打听这两个人。他先找到了青娘子,原来这是一个妓女。这个弟子有点惊讶:怎么师父认识妓女啊?他把信交给青娘子,青娘子看了信,马上就死了。他觉得有点奇怪,将信捡起一看,信上说:“观音,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

     这个弟子没有醒悟过来,他按照地址又找到了猪老母,原来这是一头母猪。他把信放在猪老母前面,猪老母用鼻子拱开信看了看,当场也死掉了。他觉得很奇怪,捡起信一看,信中说:“普贤,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

     这个弟子还没有醒悟过来。最后他来到了五台山,在五台山遇到一位老人。老人问他:“你来五台山干什么?”他回答:“我来朝拜文殊菩萨。”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却千里迢迢来拜文殊,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这个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于是他赶紧回去。可是当他回到寺院时,杜顺和尚已经圆寂了。

     另外,唐代的寒山拾得也是文殊普贤的应化。寒山隐居在台州唐兴县寒岩,所以人们称他为寒山子。寒山行为疯颠,平时身着破衣,头戴树皮帽,脚穿木鞋。当时国清寺有一个叫丰干的僧人,丰干有很多稀奇的行为,曾经骑着老虎进入寺院。有一次丰干外出时捡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便将他带回国清寺出家。因为这个孩子是拾到的,所以取名为拾得。拾得后来成了国清寺的香灯师,他曾经食用佛前的供品,又呵斥憍陈如(Ajñāta Kauṇḍinya。佛陀的最初五比丘之一,为第一位证得罗汉果的罗汉,位居五百罗汉之首。)像是小根败种。僧众对拾得的行为很害怕,就不让他当香灯师了,让他到厨房里做粗活。后来拾得和寒山成了好朋友。拾得在厨房洗碗时,经常把剩饭留下来送给寒山。寒山和拾得都会作诗,他们的诗意境超绝,不是世间词章所能比拟的。

     一次台州太守患病,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正好丰干到太守家,他治好了太守的病。太守非常感激,便和丰干聊了起来。太守问丰干,当世有没有圣者。丰干说,国清寺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太守听后特别起信心,便来到国清寺顶礼二人。寒山拾得一边回避一边说:“饶舌弥陀汝不识 ,礼我何为?”第二天,太守又派人送去厚礼,寒山拾得见到使者来就骂“贼,贼”,说完就融入石头中了。后来丰干也不知所终。

     对于前辈大德的精彩传记,有些人完全能相信,而有些人可能想:这里面有没有神话的成分?有没有其他的密意?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诸佛菩萨的幻化是不可思议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寒山拾得的行为不一定值得随喜和羡慕,但在后人看来,他们度化众生的事业的确是无边的,仅仅从这一点,也可推知他们肯定是圣者的化现。其实不光古代,现在也有许多佛菩萨的化身。我去过汉地的四大名山,那里有很多化缘、看手相的人,也许这就是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

     言归正传,今后我们应该这样作回向:诸佛菩萨怎样回向善根,我也怎样回向善根,尤其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怎样回向善根,我也怎样回向善根。

     以前法王去五台山前说,他准备和大众在五台山共修一百万遍《普贤行愿品》。后来法王在五台山住了一百天左右,法王每天传法前后僧众都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算起来应该念了一百万遍。以后道友们如果有机会去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五台山或者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峨嵋山时,也要精进念诵《普贤行愿品》。

二、入于诸佛之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称叹的就是普贤菩萨的最胜诸大愿(概括而言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为了证得普贤菩萨的殊胜妙行,如今我将一切善根作回向。

     所谓普贤殊胜行,就是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证悟大菩提并度化众生,三世诸佛都是依靠普贤殊胜行而成道的。在随三世诸佛而回向时,我们可以笼统地想:三世诸佛如何回向善根,我也如是回向善根。也可以具体想: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怎样回向善根,我也如是回向善根,愿我能像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一样度化六道众生,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并且享受圆满的法乐。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两个偈颂特别重要,这两个偈颂被许多大德广泛引用。以后我们在作回向时,如果没时间念完整部《普贤行愿品》,可以念这两个偈颂作为代替。

三、往生净土之回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障碍,亲自面见阿弥陀佛,随即往生极乐世界。

     在念这个偈颂时,大家应该随文发愿,这样就具足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四因。去年我们学习了《极乐愿文》,在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四因中,乔美仁波切详细宣讲了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许多道友对这些道理有印象,大家应该知道如何发愿。

     所谓临命终,就是外气已经断、内气还没有断的时候。按照《观经》的说法,临终时相应各人的不同根机,有些人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有些人是二大菩萨迎接,有些人是阿弥陀佛幻化出佛菩萨来迎接。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要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净除自相续的障碍,这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世亲论师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

业之诸果报,若重若趋近,

若习若初中,前前先成熟。

     虽然有些大德认为有带业往生者,但这是就微细业而言的,如果没有净除粗大的业障,那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总的来讲,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是一切罪业,具体来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大障碍是舍法罪和五无间罪。就显宗自宗而言,这两种罪业是最严重的罪业。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就要通过修持金刚萨埵法门、四对治力、《三十五佛忏悔文》等法门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否则,我们的期望很高——临终时阿弥陀佛要亲自来迎接我!但到了临终时,不要说阿弥陀佛,甚至菩萨都没有来迎接,也许是阎罗狱卒或者生前杀害的众生来迎接自己,那就太可怕了。

     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佛说五王经》中说:

人死之时,四百四病,

同时俱作,四大欲散,

魂魄不安。

     在这个众苦交迫的时刻,唯有生前所造的福德能够帮助自己。《大庄严论经》中说,人死时唯有善根福德能伴随自己,除此之外,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都一无所用。所以,自己的心在临终之际能否转向清净刹土,关键是取决于生前有没有积累善根。如果一方面自己有善根,一方面又得到了佛的加被,见到了阿弥陀佛的尊颜,那就非常好了,在阿弥陀佛加持下,自己的所有障碍会净除,之后就像莲池大师在《西方发愿文》中说的那样,如偈云:

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一方面来讲,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遥远的,但对有善根的人来讲,这也是非常容易的。关键就看平时有没有结上往生净土的善缘。不管你有没有智慧和辩才,只要具足信心和菩提心,经常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经常观想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困难。

     大家也要知道,人在临死时能否解脱,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有些人福报比较大,临死的时候周围有很多道友为他们诵经念佛,他们自己也能发起善心,结果顺利获得解脱。有些人平时修行还不错,可是临死时周围都是不信佛或者对佛教半信半疑的人,在这种恶缘影响下,自己也生起恶念,结果不但没有解脱,反而堕入三恶趣。所以,大家应该为临终者创造有利于解脱的环境。

     其实,只要如理如法地修行,人人都应该有往生净土的机会。讲完《观经》的九品往生后,我在不同场合中发表过这种想法——我觉得自己确实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为什么呢?因为从《观经》来看,许多比我下劣的人都有往生的机会,而我并没有像屠夫一样天天杀生,自己多年来对佛菩萨的功德有发自内心的随喜,自己的大多数时间也在行持善法,如果我这样的人不往生极乐世界,谁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开玩笑,这样说可能口气太大了。

     在汉地历史上,有许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隋朝有一位寿洪法师,他平时念佛非常精进,临终时兜率天的天人前来迎接,寿洪说:“我心里期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不去天界。”于是他令大众念诵佛名。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佛从西方来了。”说完就安详往生了。

     由于汉族人比较重视历史,所以很多往生事例都被立成了文字。藏地虽然也有很多往生的事迹,但被立成文字的却不多。其实从百分比看,藏地的往生者绝对不会少于汉地。在藏地每一座寺院、每一个老人口中都流传着精彩的往生公案。但因为藏族人普遍有这种观念——只要好好念佛、做善事,必定会得到解脱,所以人们不觉得往生有什么大惊小怪,很多公案都没有记载下来,这也是比较可惜的。

     多年以来,我翻阅了大量的显密经论,也以自己的智慧分析了很多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由此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只要具足了屡屡观想如来身相1;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2;发菩提心3;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4等往生四因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对我自己来说,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怀疑,自己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就看有没有求生净土的心了。

人的心有时候特别奇怪,本来黄金在世间很值钱,可是某些人却不喜欢黄金。某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本来极乐世界非常殊胜,可是他们却没兴趣求生极乐世界。希望大家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发现自己对往生净土提不起兴趣,就要多阅读前辈大德的教言,想方设法提起这方面的意乐。其实大家应该想一想:如果临终时能见到阿弥陀佛,遣除一切障碍,一刹那往生到极乐世界,彻底远离生老病死,永远享受无漏的安乐,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这几年以来,我们学习了《极乐愿文大疏》和净土五经,按理来讲,每个人对往生极乐世界都应该产生意乐,如果还是提不起求生净土的心,甚至对往生净土还不如去某地游玩兴趣大,那真是不可救药了。

     人生是很短暂的,谁都无法肯定自己何时离开世间。有些实修法讲,今天晚上睡觉时也不能肯定明天能不能醒来。在噶当派的教言中,有通过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而修习无常的窍诀 。

     三种根本:思惟决定死1;思惟死无定期2;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3

     九种因相: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1;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2;思惟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3;思惟南赡部洲寿无定者4;思惟死缘极多, 活缘少者5;思惟其身极微弱, 故死无定期者6;思惟亲友无可随去7;思惟悦意宝聚无尘许可得持往8;思惟俱生骨肉须弃舍9

     三种决断:决断必须修行1;决断从现在而修行2;决断死时唯法是依、是怙3

    《亲友书》云:

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

《除忧书》云:

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

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

《法集要颂经——有为品》云:

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亦亡,

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

若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

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

《三昧王经》云:

三界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

有情生命如闪电,迅速流逝如瀑布。

《中观四百颂——明破常执方便品》云: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入行论——不放逸品》云: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如果对这些道理稍加思维,就很容易知道人命是非常脆弱的,死亡很快就会到来。当我们离开世间时,心识还会不断地延续,那时是前往善趣还是恶道,就看生前的修行状况了。如果自己因缘比较好,遇到并且努力修持了净土法,即便以前造过很多恶业,死后也会有很好的去处。佛经和前辈大德的教言都说,解脱主要依赖于自己。有些人遇到了很好的上师,这当然会对解脱起一定作用,但有时候上师也会成为《俱舍论》所说的“能作因” ,只是对你的解脱不起障碍而已,所以上师对于解脱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看自己的努力。

     这个偈颂和下一个偈颂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文,藏地有些大德经常念这两个偈颂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大家也可以念这两个偈颂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四、现前大愿之回向: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愿我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现前成就一切普贤大愿,令一切普贤大愿都得以圆满,之后利益一切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前普贤大愿的最快途径。我们在人间发的所有大愿,诚如: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等等,这些境界只有到极乐世界后才能真实现前。

     有些老师对幼儿园的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好好读书,将来就会考上大学,那时候你所有的心愿都会实现。”当时小孩子也许觉得老师的话是天方夜谭,但他们长大以后就知道老师说的都是真的。同样,现在普贤大愿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当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这些大愿都会变为现实。为什么在极乐世界能实现一切普贤大愿呢?《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往昔发愿:“若我成佛,于彼国中所有菩萨于大菩提咸悉位阶一生补处……若不尔者,不取菩提。”既然极乐世界的有情都是一生补处菩萨,这些菩萨当然能实现一切普贤大愿。因此,对凡夫人来讲非常遥远的普贤大愿,到极乐世界以后都将圆满实现,并且那时自己会具足度化众生的威力,不像现在这样相似地利乐有情,而是真实、恒常、无勤地利益有情,暂时将众生安置于人天善趣,究竟令众生断除一切障碍、获得无余涅槃。

     大家应该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最终是为了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说:大乘道的目标不是成佛,而是利益众生。现在个别人求生净土只是为了自己快乐,其实这种人不一定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没有自相的声闻缘觉行者。我在课堂上说了无数次,往生极乐世界的前提就是发菩提心。《观经》中也多次提到发菩提心。因此,作为修净土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自己的发愿是不究竟的。现在个别大德说,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念佛肯定有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利益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不是像三十三天的天人一样整天放逸、享受欲妙,极乐世界的主要事情就是利益众生。《极乐愿文》中对此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前往杨柳宫、普陀山、邬金刹土等净土,在诸佛菩萨面前听受大乘妙法,之后以各种方式利益众生。

    《普贤行愿品》中的很多境界对我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意义,要真实感受这些境界是有困难的。比如,世界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扩大,但是一尘中却有无量世界,我们对此怎么样想也不理解。其实,这类道理在大乘经典中常有宣说。有一部佛经中说: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正处于住劫,但有些众生觉得这个世界正处于坏劫,有些众生觉得正处于成劫,还有些众生觉得正处于空劫。这部经中又说:我们觉得是上方,而有些众生觉得是下方;我们觉得是左边,而有些众生觉得是右边。所以,众生的业力确实不可思议,在某种共同业感支配下,我们觉得世界是这样的,而在另一种共同业感支配下,很多众生觉得世界是另一种样子。如果能经常思维这些道理,我们就会知道:虽然现在很难想象《普贤行愿品》中的境界,但自己还是要以信心接受这些道理,因为它们是无法否认的真理。

     其实在佛教中,信心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他就会舍弃很多珍贵的道理。现在很多世间人对佛教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眼里,以这种态度,他们永远也无法趣入佛法的智慧大海。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智慧对佛法进行观察、研讨、辩论,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以信心趣入佛法。在佛教的历史上,很多开悟者显现上是笨笨的,并不是特别聪明。现在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说话时眼睛一直转来转去,对天下大事无所不知,可是这种人不一定能开悟,因为他们小聪明太多了,对什么真理都产生邪分别念: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里说错了,那里也不合理。在他们的分别念当中,什么都没办法接受,唯一能接受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可是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大堆邪见。

     密宗的续部中说,如果有稳固的信心,即使愚笨者也很容易证悟法性。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为什么往往是不识字的老人临终时出现各种瑞相,安详往生极乐世界?原因也是这样的。因此,对于殊胜的普贤大愿,即使现在不能理解,我们也应该以信心接受,这样能圆满很多资粮。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行11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行13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