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后行15


二(来世果报)分三:一、世间异熟果报;二、出世间果报;三、总结功德。

一、世间异熟果报: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行愿品》的果报非常殊胜,生生世世会具足超胜其他众生的超群功德。听到这些功德后,每个人肯定都愿意念《普贤行愿品》。下面次第介绍这些功德。

     一.家族种姓高贵

     古代人特别讲究种姓,比如在古印度分为四种种姓:

     一.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种姓),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

     二.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三.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畜牧与放贷的工作。并且吠舍是唯一拥有经商能力的阶级。

     四.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最高贵的种姓。现代社会虽然不像古代那样讲究种姓,人和人基本上是平等的,但不同家族和种姓的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同一家庭的人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一对双胞胎,一个人长大以后会成为有权力、有地位、有财富的受人恭敬者,而另一个人则不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我们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来世就会转生为高贵者。

《中观四百颂——明破我执方便品》云: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剎帝力,非由种姓生。

     二.容貌端严

     在世间很难找到容貌没有缺点的人。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会五官端正,看起来非常庄严,找不到任何缺点。

     三.肤色美丽

     有些人容貌比较好,但是肤色不好,有些人肤色比较润泽,但是容貌不太好,总是存在一些缺点。为了好看,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使劲在脸上敷白、红、灰色的颜料,有些人不知道涂了什么东西,脸上好像有很多小星星一样发亮。其实,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根本不需要在脸上敷东西,来世会具足佛陀般的金色皮肤或者白里透红的皮肤。

     四.相好圆满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转轮王和大福德者也有与佛类似的妙相。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也可以获得这些妙相。

    《教王宝鬘论——番说因果品》云: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

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

     五.具足智慧

     念《普贤行愿品》者能获得远离一切愚痴黑暗的广大智慧,不管抉择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不会有出入。

    《大智度论》引用佛经云: “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只要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会具足各种善妙的异熟果报。其实,人们很需要圆满的异熟果报。

     修行人也须要每天发善愿,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有一种名叫《恒常念诵愿文》的发愿窍诀,这个教言非常好。如偈云: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利他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佛经中说人天七德即‘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

     有些法师经常讲:“大家要好好行持善法,这样生生世世会相貌漂亮、皮肤细腻。”不过很多众生过于耽著这些,如果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很多人不一定爱听,如果我们说:“你现在好好念佛,将来会长得很漂亮”,他们都会拼命念佛。

《入行论——安忍品》云: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六.不为诸魔外道所害

     修行人要懂得什么是魔。《大智度论》中说,凡是能夺慧命、坏善法的就是魔。这是从一般角度讲的。按《华严经》的观点,凡是与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行持六度万行相违的都是魔业,这部经中提到了十种魔业,比如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魔业,不发心求大菩提是魔业,修行六度时产生懈怠是魔业,等等。这是从大乘严格角度讲的。

《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谈到了十种魔业、十种魔所摄持、十种魔、十种舍离魔业。

《华严经——离世间品》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

     何等为十?所谓: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 恶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

(注:布施却心怀着恶意或轻视;虽持戒却不戒心,心怀瞋恨;行菩萨道却舍弃恶性众生,不施救度;远离懈怠的佛弟子,没有劝进;轻视怠慢心意不坚定的佛弟子;讥笑嫌恶愚笨的人。)

     三.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注:甚深法指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第一空义或称实相义。)

     四.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

    五.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注:喜欢求取声闻涅槃和缘觉涅槃两种小乘果,不喜欢投生到人道和恶道或十方世界去解救众生志向在于小乘涅槃喜好离欲的寂静。)

     六.于菩萨所起瞋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

     七.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

     八.乐学世论巧术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

     九.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

     十.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

     何等为十?所谓:

     一.懈怠心,魔所摄持。

     二.志乐狭劣,魔所摄持。(注:指志在小乘或人天乘。)

     三.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注:指修行以少为足,例如沉溺于天道福报和小乘果位。)

     四.受一非余,魔所摄持。(注:指只接受一种法门排斥其他法门即说其他法门的不是。)

     五.不发大愿,魔所摄持。(注:指不求无上菩提即成佛和普渡一切众生。)

     六.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注:指志在小乘的有余涅槃。)

     七.永断生死,魔所摄持。(注:指志在小乘的无余涅槃。)

     八.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九.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十.疑谤正法,魔所摄持。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

     何等为十?所谓:

     一.蕴魔,生诸取故。

     二.烦恼魔,恒杂染故。

     三.业魔,能障碍故。

     四.心魔,起高慢故。

     五.死魔,舍生处故。

     六.天魔,自憍纵故。

     七.善根魔,恒执取故。

     八.三昧魔,久耽味故。

     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

     十.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

     何等为十?所谓:

     一.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

     二.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

     三.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

     四.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

     五.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

     六.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

     七.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

     八.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

     九.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

     十.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以上诸魔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如果一个人经常念《普贤行愿品》,世间的成千上万魔众以及六十二种(或者三百六十种)外道都无法对其作损害。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和他的传承弟子终生修持《普贤行愿品》,依靠这种不共的缘起,邪魔外道很难侵入他老人家的道场和传承法脉,可以说是无机可乘。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精进修持《普贤行愿品》的高僧大德,他们依靠《普贤行愿品》的威力也战胜了弘法利生过程中的一切魔障。大家应该对《普贤行愿品》的功德深信不疑,有生之年好好念《普贤行愿品》。

     法王曾经说:“本来密宗当中有很多遣除违缘的猛修法,比如在八大法行中有金刚橛、马头明王等猛修仪轨,但是如果修行者没有大圆满或者生圆次第的境界,虽然这些法很殊胜,但使用起来不一定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以慈悲心念诵《普贤行愿品》。这样的话,修道过程中的一切违缘和障碍全部会销声匿迹。”

     作为修行人,遇到魔障是很正常的。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唉,我现在又遇到魔障了,又出现违缘了。”魔障是各种各样的:有些魔障是看不见的,比如有些非人入于你的心,使你内心逐渐产生恶念,行为也不知不觉往恶法方面转;有些魔障是能看见的,比如亲朋好友以粗暴或者温和的言行让你离开学佛的正道。依靠《普贤行愿品》的威力,一切有形无形的魔障都能得以遣除。

     一般来说,念《普贤行愿品》的人不会遇到魔障,即使遇到魔障也能很快远离。在如今这个魔众极其猖狂的五浊恶世,如理修持正法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大家最好披上《普贤行愿品》的擐甲。我看过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国士兵,为了防止被子弹击穿,他们都穿着厚厚的防弹衣,甚至在炎热的夏天也穿得厚厚的。作为修行人,我们不用担心被世间的子弹击穿,但魔众的子弹比世间的子弹更厉害,一旦被击中心脏就不可救药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慧命。

     七.堪为三界所应供

     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的人可以接受三界众生的供养,甚至天王也会顶戴此人足下的微尘。这里的‘三界’有些论议师注释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可是无色界的众生既然无有身体就无法实行供养与布施等。所以应该把‘三界’理解为地下、地面上、虚空三处或是欲界的人、天、与色界天众生也许比较好一些。

     有些人担心接受不了别人的供养、顶礼、赞叹,其实只要好好念《普贤行愿品》,完全可以消受这些有漏的供养。藏传佛教有这种传统,如果有人对自己作了比较大的供养,自己就会专门为对方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在我们学院,供斋时僧众都要念《随念三宝经》和《普贤行愿品》作回向。

二、出世间果报: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修持普贤行愿有什么出世间果报呢?就是很快获得佛果。大家应该清楚,修持普贤行愿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脱离病苦厄运,应该是成就佛果。修持普贤行愿与成就佛果是能生因和所生果的关系,只要我们修持普贤行愿,很快会获得大菩提果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下面以坐菩提道场、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这四相来宣说此理。

     1.坐菩提道场

     当年悉达多太子经历六年苦行后,去往具有十六功德的菩提迦耶,在菩提树下金刚跏趺坐,立下誓愿: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

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同样,念《普贤行愿品》的人很快也会到菩提树王下安住。

     2.降伏诸魔众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安住后,魔王波旬率领魔众前来扰乱,可是他们非但不能摧毁菩萨的道业,反而被菩萨以大慈悲心降伏 。同样,如果我们念《普贤行愿品》,也会很快降伏一切魔众 。

     根敦群培大师在《中观心要——龙树意趣庄严论》中说:

魔雨刃加身,复献慈花鬘,

调达抛礌石,无语住禁戒。

不忍恚目瞻,加害诸怨敌,

具慧孰能敬,佛为除怖友?

     3.成等正觉4. 转法轮

     悉达多太子降魔后大彻大悟,之后将自己证悟的境界为有缘众生宣讲。同样,现在我们念《普贤行愿品》,也会像世尊一样示现成佛、转妙法轮。

     总之,修持《普贤行愿品》目的就是成佛,成佛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传授佛法,要传授佛法就必须转法轮。如果没有转法轮,光是以‘如来密意传’来传授佛法,很多众生不一定能接受。‘如来密意传’就是本师如来于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以无言之方式宣讲诸法,使诸眷属现前无倒实相密意。乔美仁波切说,贤劫千佛之间都属于‘如来密意传’,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以‘如来密意传’的方式向弥勒佛传授佛法。

     因此,大家要发愿以宣说佛法来利益众生。

     当然,在此过程中自己发心必须清净。世间的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虽然不排除个别老师是无私地奉献,但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利益学生。而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宣说佛法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大家在宣说佛法过程中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我是不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如果是这种发心,那不叫宣说佛法,而叫贩卖佛法。如果一个人想谋取名声、地位、财富,那最好不要宣说佛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犹如甘露一般,将这么珍贵的佛法作为谋利手段是非常不合理的,还不如去打工、扫厕所,后一种生活方式更为清净。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很大误解,认为出家后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其实,出家以后更是任重道远,因为出家人既然没有家庭、单位的约束,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弘法利生事业中,这才算是发菩提心的大乘出家人。(如果是小乘出家人,当然可以希求自我寂灭的果位。)换句话说,对于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利益众生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要利益众生就必须宣讲佛法,否则众生对佛教的基本道理一无所知,那根本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可惜的是,现在有些出家人对讲经说法不重视,一直忙于建佛殿、塑佛像,其实这些人应该明白:虽然建立三宝所依有一定功德,但最重要的还是让人们心中树立佛法的理念。

     上一个偈颂和这个偈颂是递进关系。

     首先,为了利益众生,就需要让众生接受自己,不要变成令众生讨厌、不愿见的人。有些人因为前世的因不好,不管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不仅在家时不受欢迎,出家后依然如此:到这个班不受欢迎,到那个班也不受欢迎;在一个道场不受欢迎,在另一个道场也不受欢迎。而有些人则相反,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欢迎。所以,为了让众生接受自己,我们应该发愿获得种姓、容貌、智慧等暂时的世间圆满。

     其次,我们还要发愿获得出世间功德——成佛转法轮。人身很难得,何时离开世间也很难说,现在我们与这么多佛教徒念《普贤行愿品》,这有无量的功德,大家在念诵过程中要这样想:我今天念《普贤行愿品》,不是为了暂时的世间果报,而是为了早日成佛转法轮。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行14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行16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