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4

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清净意乐请至此。’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涅槃经》中将觉心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
    《华严经》中把发心分成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二种;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中把发心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成二十二种如云:
   如地1金2月3火4,藏5宝源6大海7,    金刚8山9药10友11,如意宝12日13歌14,
   王15库16及大路17,车乘18与泉水19,
   雅声20河流21云22,分二十二种。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把发心从地界的角度分为四种:
1) 有凡夫地——信解行发心、2) 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
3) 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4) 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中宣说了发心的定义: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汉传佛教在行愿菩提心分类方面,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阐述过。但在印度和藏地,关于菩提心之论著、辩论非常多。
    圣地印度的圣解脱部大阿阇黎与狮子贤论师承认发心为——心王法;世亲论师与无著菩萨承许发心为——心所法;藏地的无垢光尊者认定发心为——心王与心所法。
    就愿行菩提心而言,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无畏论师)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布布达论师、宝源论师、海云法师等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尊者、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慧源论师,全知荣顿大师及全知果然巴尊者等认为没有被菩萨行所摄持的发心叫愿菩提心;被菩萨行所摄持的发心叫行菩提心。
    我们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菩提伽耶,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菩提伽耶之意念。或有人问:在行菩提心时,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这点不一定要如此,在发心后,行持时只要不失毁誓愿,不必时时念叨:“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刹那也不离此念,凡夫做不到,也不必要。比如你向菩提伽耶进发,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菩提伽耶的主意,路途中无须一直意念:“我要去菩提伽耶,我要去菩提伽耶……”此举没有必要。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三、功德之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
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一、教证之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华严经》中云:
   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
   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
    阿地峡尊者在《菩提道炬论》引用《勇施请问经》云:
   勇施请问经,亦广说此福,彼略摄三颂,今此当摘录。
   菩提心福德,假使有色者,充满虚空界,其福犹有余。
   若人以宝珍,遍满恆沙数,一切佛世界,供献于诸佛。
   若有人合掌,心敬大菩提,此供最殊胜,其福无边际。
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相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一、意乐之所缘相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如《经观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么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
《华严经》云:
   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
寂天大阿阇黎在《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中云: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行3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