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

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相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一、加行所缘相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龙树大阿阇黎在《菩提心释》中云:
    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
    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世尊在《勇施请问经》中云:
何人恒沙劫,七宝供诸佛,其得无量福;何人敬合掌,志求无上道,彼德更胜前。
    《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
    《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
    《无量寿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为行菩提心,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更是无法计量。

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像怨敌一样毁灭。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中云:
    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
    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龙树大士在《亲友书》中云:
    癞虫穿已痛,求安就火边,
    止息无由免,耽欲亦同然。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
    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

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
    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

萨迦派的大徳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二、是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
    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中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时间的差别而讲的;善天尊者则按照施物的差别来解释的。
《普贤行愿品》云: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回向品》中云: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佛在《般若摄颂》中说:
    除损害众生之物,菩萨无有不施者。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明菩萨行品》中说: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极喜地品》中说:
    且如佛子闻求施 ,思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 ,何况菩萨施一切。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六度四摄品》中说: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三、是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么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
    《寂静定幻经》中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而披盔甲。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云:“妙吉祥……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诽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
    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说: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时轮金刚本续》中说:“密乘弟子对金刚上师生多少刹那之恶心,必定会堕多少个大劫无间地狱。”
    《事师五十颂》云:“既为弟子若轻毁,即名轻毁一切佛……从此堕入那落迦。”
    大德有教言说:“谁是佛菩萨,尤其谁是凡夫菩萨,我们无法通晓,因此对任何众生皆应生清净心,观为佛菩萨。”
    《迦叶请问经》亦云:“观一切众生作本师想。”
    世尊在 《华严经》中说:“善逝幻变即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

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云: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
    根索曲扎仁波切说:“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如造恶果报极大;此处讲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即使与他接上恶缘,也能种下解脱之因。”
    五比丘: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6月4号在仙人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闻法自证近圆阿罗汉果位的五比丘:
1)阿若憍陈如——火器;2)鞍鞞——调马;
3)十力迦叶——走汽;4)摩南拘利——大名;
5)拔提——小贤。
世尊始初发心云:
    此福证遍知,摧伏众患敌,
    渡众出有海,生老病死浪。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道智品》中说:
    遍息敬一切 ,能胜诸烦恼,
    祸患不能害 ,菩提供养依。

藏地有这种说法:
    “与菩萨接上善缘可在今生成就,接上恶缘也能断尽轮回。”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礼赞文》中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在《菩萨地论》中说:“发心是从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所谓四因,指发心者要具足种性圆满,为善知识摄受,有大悲心,不畏轮回痛苦四种条件;四缘为见佛菩萨的神变,闻大乘经论,见佛法将衰落,见浊世众生的烦恼;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由这些因素的积聚才能发起菩提心,当然,不一定是十二种全部需要具足才能发心。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为了引导我们发心,本论在第二品中,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引导我们皈依三宝,广修供养,并忏悔罪业。此是第二品的总义,诸位一面听讲,一面可随文义观修。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第一品摄品颂
    既获具慧暇满身,励力修持二觉心,
    即为依身取精妙,初当勤观觉心利。

第一品释终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行4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