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01


二、(别说佛道不成立)分二: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按照有实宗的说法则有两个过失:不因菩提而有佛陀;不因佛陀而有菩提。

     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证悟、觉悟或一切种智。佛陀也是梵语“布达”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证悟者。觉悟者是在印度示现十二相成道的补特伽罗——释迦牟尼佛,他所觉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菩提。显而易见,觉悟与觉悟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有实宗的观点,一切万法实有存在,那就有两个过失:觉悟者佛陀可以不依靠菩提而成为觉悟者,或者不依靠佛陀也可以有菩提存在。这两个过失都来自对方所承许的万法实有的观点。因为,万法实有就不需要观待,这样觉悟者就不需要观待觉悟,觉悟也不需要观待觉悟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了觉悟的境界才叫佛陀,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也可以安立为佛陀,那么世间上所有的众生都是佛陀了;再者,菩提也必须依靠觉悟者才能安立,如果不依靠觉悟者,那么觉悟是谁的觉悟呢?如果觉悟不依靠佛陀也能安立,那任何人也都有觉悟。所以,承认自性实有,就会同时失坏觉悟和觉悟者。在名言中,佛陀是了知一切万法的觉悟者。

     《皈依七十颂》云:

无明眠中觉,于所知慧增,

正觉如莲启,是故名正觉。

     在藏文中,佛陀就是遣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智的“正觉”。“正”有清净的意思,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清净叫正;“觉”是觉醒,觉悟通达万法的真如就叫觉。既然佛陀是正觉,就应该依靠觉悟来安立,就像知识分子要依靠知识来安立一样。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那就没有这种观待关系了,因为“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但这一点对方也不敢承认,因为按照小乘的观点,圆满了三十七道品以后才能成就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若先非佛性,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不应得成佛。

     如果先前不是佛的体性,那么虽然精进地修行菩提道也不应该得佛果。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凡夫,后来变成菩萨,最后成佛。许多经典也记载了佛陀对某些补特伽罗的授记,如某众生将于恒沙劫以后于某刹土成佛……谁都不能否认这种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过程,但这只能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性实有则不可能。

《法华经》亦云:

“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但是,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来看,那以前不是佛陀以后也无法变成佛陀,因为他们承认一切法实有存在。实有的法则应该以前什么样以后也这样,所以先前不是佛的凡夫即便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最终也无法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有实宗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无有因果之过)分三: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不空的法该如何造作呢?无法造作,因为它的自性是决定的缘故。

     前面对方向中观宗发太过说: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坏于罪福”,没有罪福业也就不会有痛苦和快乐的果报,这样一来世人就无恶不作了。

     现在中观宗破曰:万法实有存在,则不会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因为作者要观待造作罪业或福德才可成立,但不空的罪福如何造作呢?不能造作罪福业,也就不会有造作罪福者了。但罪福及其作者在世间都是存在的,如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喜乐园,让僧众在此讲经说法,这是福德业,给孤独长者是造作福德者;大天比丘造了好几个五无间罪,这是罪业,大天比丘是造作罪业者。假如因为罪福实有而失坏造罪与修福,那造罪的大天比丘与修福的给孤独长者也就没有差异了。

     以前印度有户富裕的人家,但苦于膝下无子,于是四处祈供土地神。不久果然遂愿,生下了个诈看起来具足福报的儿子。父亲喜不自胜为其取名大天,为筹备盛大喜宴庆贺此事,父亲只身下海求取如意宝。这个婴儿以前世的业力,成长得异常迅速,仅十年时间就长成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父亲尚未归来。大天淫欲炽盛常与母亲行不净行,其母也乐意随顺,并对他说:“你若想与我长此生活就得杀掉你父亲。”大天听后前往海滨,待父亲归来时,杀死父亲后返家。过了一段时间其母又与另一个男人有染,大天嗔心大起,杀死了母亲。他认为自己的罪行凡人不可能知道,只有附近一位具六种神通的罗汉知道,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悄悄地把罗汉也杀了。此后因大天的恶行使当地受到大灾难,百姓缺衣少食,困顿不堪,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对出家僧人很恭敬并尽力供养。大天走投无路,就自己剃掉头发,从尸陀林找得一些衣服披在身上假扮出家人,因此也得到了足以维持生命的供养。初时他到牧场上为牧民讲故事,开示一点佛理。因为他本来就十分聪明,骗术也很善巧的缘故,牧民都恭敬地依止承侍他。他还自称具有神通,于是名声逐渐传开了,甚至有许多出家人拜他为师,请他传戒。当时附近有许多阿罗汉因厌烦世间而静 居山林。相比之下没有大天“度化”众生的能力大,故尔罗汉身边的弟子也转而依止了大天。他的眷属多达十万。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再也没有一个凡夫能像大天一样摄受如此众多的眷属。大天在僧众中不仅以大比丘身份自居,而且还宣称是灭尽烦恼我执的大阿罗汉,因此他越来越受人恭敬,名声也越来越大。说来也怪,听他传法的弟子也有许多证得了阿罗汉果。大天到了晚年,才觉得自己的做法很不对,一天晚上,他准备睡觉时,回想起往事心里愧悔难当,终于忍不住发出种种愁叹、痛苦的声音。这些伤叹之声正好被附近茅棚里的比丘们听到。第二天早上,众比丘去他座前发问:“您是已经断除烦恼痛苦的大阿罗汉,为何昨晚发出种种伤叹之声?”大天说:“你们弄错了,我并非因痛苦而伤叹,而是在宣说四谛法语‘呜呼苦谛、呜呼集谛、呜呼道谛、呜呼灭谛’……”一部分比丘相信了他的话,另一部分比丘尚有疑惑,于是又提了一些问题。也许是大天业力开始现前了,他竟然没能回答。比丘们又问:“您不是罗汉吗?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大天说:“我虽是罗汉,但智慧未达究竟,舍利弗也有解答不了的问题,只有佛的智慧才是最圆满的。”此后大天越来越烦恼、痛苦,众比丘又问:“您得了罗汉果位怎么还会起烦恼?”这时,大天不得不承认:“我已经退失了罗汉果,现在成了一介凡夫。”众弟子听到后相继离开了他。最后大天业果成熟,在痛苦中圆寂并堕入寒冰地狱。

     大天比丘圆寂之后,有一次他的一个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里应供,在洗手的时候,这个弟子心想:“不知道上师转生到什么清净刹土去了?”于是就以阿罗汉的神通来观察,结果发现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但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说:“阿啾啾,阿啾啾,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冷啊!”看到这些,这位弟子马上作佛事,准备搭救自己的上师。但等他洗完手后,再一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因为传法的功德,已转生到三十三天了——这样很好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堕入了寒地狱,只是觉得好冷,结果很快就解脱了。

     在佛法兴盛的时代,大天比丘竟能欺骗众多修行人,如今时处五浊恶世,狡猾者的欺骗手段自然更是高超精明。所以待人处事需要多方面的观察,依止善知识更应小心谨慎,善加抉择。

     所以,只要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应该承认万法实有。我们一定要清楚: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造罪与修福,罪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以前没有造的杀生等恶业;善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供养三宝、建造经堂等以前没有造的福业。

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汝许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果报则无有。

     既然你们承许离开罪福而有果报,那由罪福之因所生的苦乐果报就无从安立。

     刚才抉择无有罪福作者的过失,现在抉择失坏因果的过失。万法实有,果报也自然实有,如果果报实有存在,那它就成了无因,因为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由罪福业所产生的果报了。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

“如果这样承许,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

稍懂佛理的人也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许的那样果报实有,便有无因有果的过失,这样也就失坏了从罪福因缘中生果的道理。所以这种观点无法安立。

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如果说从罪福中产生果报,那果既然从罪福中产生,怎么能说不空呢?

     如果有实宗也承认快乐的果报从善业而生,痛苦的果报从罪业而起,比如供养佛陀会得相好圆满,杀生会短寿多病,那为什么不承认空性呢?如果不空,就不可能从善恶业中成熟果报。这就像种子只有是空性才有机会发芽并成熟果实,如果种子的本体不空,那它永远也不会变化。

    《中论——观四谛品》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回诤论》云: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万法的真相就是缘起空性,只有空性才能安立万事万物等一切缘起。

四、(无有世出世间名言之过)分二: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分三:一、破坏世间名言;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一、(破坏世间名言):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你们破坏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中的所有万法。

     有实宗认为万法不空,这一观点破坏了一切法缘起空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彻底否认了空性即是缘起这一中道义。世俗万法在因缘和合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这样的法必然是空性,也只有这样世间名言才可以安立,否则什么法都不能成立。所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名言中的穿衣、吃饭、走路等种种法。

《回诤论》云:

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

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就应有三种过失:无有所作的业,无作却仍有作的行为,未作却名为作者。

     前面讲了,名言中存在作者、作业和作法。比如陶师是作者,所作的瓶子是作业,运用工具来制作就叫做法(动作或行为)。如果万法是空性,那么这三者就可以成立,否则就有这三者都不成立的过失。

     第一、无所作。只有在空性的条件下,才可以有万法的缘起显现,从而成立所作。如果万法自性不空,那么就不成立所作,因为不空的法不需要造作。所以,破坏了空义就失坏了一切所作。

     第二、无作而有作。在万法空性的前提下,种种作的行为可以成立;如果诸法实有不空,那未造作也应有作,比如,因为作的行为实有,所以未作瓶子也应具有作瓶子的行为。

     第三、不作名作者。由于作者成了实有,未造作的人也应成为作者:没有作瓶子的人也应成了瓶子的作者;对佛教从未作过什么贡献,反而整天忙碌于钱财和名声的某些“活佛”也成了弘扬佛法者;从未经营过商业的人也应成为商人。

     这以上是对有实宗发出的三大过失。

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若有决定性,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远离种种相。

     如果诸法有决定的自性,那么众生就无生无灭,万法便恒常安住,远离种种迁变之相。

     有实宗认为万法本体不空,决定存在,这样便失坏了世俗诸法生住灭的迁变之相。从内的众生来讲,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降生、在因缘分离的时候灭尽都是合理的;如果不是空性,那么就没有因缘和合时的降生,没有产生也就没有死亡。如果没有生死,众生便恒常安住,也远离了迁变之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因缘的变化,痛苦会变成快乐、违缘会变成顺缘……从外的器世界来讲,也只有在缘起空性的前提下,成住坏空才能安立,否则根本无法显现这些迁变相。因此,承认有决定自性,就远离了内外一切法之种种相。

《圣象力经》云:

诸法若稍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

恒常之法不涅槃,智者永不离戏论。

意思是说,如果一切诸法稍微有自性,那么诸佛以及声闻也应该能见到,而恒常的法不可能有涅槃,这样智者便永远不能离开戏论。

佛经又云:

若有不空法,诸佛不授记,

若诸法恒常,不增亦不减。

意思是说,如果诸法不空,那么佛就无法对有缘众生授记,如果诸法恒常不变,那就不会有增减。所以有实宗诸法实有的观点不成立。

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不存在,那未得的功德就不应获得,也不应断除业和烦恼,亦无有痛苦灭尽之事。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那么不但破坏了世间名言,出世间的名言也被破坏了。首先,以前未得过的神通、无漏智慧等地道功德现在也不应该获得。其次,也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众生的相续中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如果不是空性,这些应断的业惑就无法断除。最后,也不会有断尽痛苦之事,修行就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痛苦,如果没有空性就不会有灭尽痛苦之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德依靠上师的教言和窍诀,通过励力修持而获得了远超凡夫人的断证功德,如果不是空性,这一切也无法安立。

     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信解空性的同时不应放弃世俗的善法。希望大家每天都要供水、供灯、供香,听课之前要在佛像或上师像前顶礼三次,课前课后念诵时也不要忘了使用转经轮。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很小,实际上功德却非常大。依靠这些善法能获得很大功德,它们一定会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家应该对此深信不疑。

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若有人能现见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如果谁认为存在实有的四谛,那他就没有真实了达四谛,只有证悟四谛无生无灭才真正通达了四谛。

     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由此可知,见到缘起空性才能真正通达四谛。

     在《般若灯论释》中,本颂译为:

所谓苦与集,乃至于灭道,

见有生灭者,是见名不见。

     意思是说:如果见四谛有生灭则并未见到四谛,也就是说只有见到四谛无有生灭,才真正见到四谛。

     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则为: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意思是说:所以经中说,见到了因缘法就见到了佛陀,也见到了四谛。

     如果未通达这一点,对佛法的认识就很肤浅。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有一位大法师在大昭寺那一带传法,听法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一次,哲蚌寺的一位格西也前去听法,听完法后格西向大法师提问:“您刚才一直在讲佛陀,请问佛陀到底在哪里?”大法师回答:“佛陀就在天空中五彩缤纷的光环里。”格西听了以后大失所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佛陀并非有相。人们往往认为佛陀安住在虚空中,也总是对着天空祈祷,但按《金刚经》等了义经典来看,真正的佛陀并不是有眼有鼻的人。只有通达缘起空性才能真正认识佛陀,否则就会觉得佛陀是神,佛法也只是治病、发财的方便而已。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本颂宣讲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对于缘起空性,宗喀巴大师造有《缘起赞》,《缘起赞》充满了对缘起空性和佛陀的赞叹,也赞叹了佛法对世间的贡献。这是格鲁派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章嘉国师曾著有《缘起赞广释》,根登群培大师临圆寂的时候也要求给他念一遍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文殊大圆满愿词》。

     虽然世间的科学家对物质现象有一些研究,对人类确实有很大贡献,但与缘起空性对照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也很难超越于此。

     可能有的人只喜欢单纯的佛教,一听到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就很反感。但这个世界上毕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学科学,我们也不可能逃避这种现实,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来弘扬佛法。如果佛教徒还遵循一些老的观念,一听到科学就闭上眼睛,那佛法要在世间中弘扬恐怕有点困难。

     作为佛教徒固然不必特别迎合世间,但也没有必要特别反对排斥。观音尊者就经常修手表。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据说佛学院还没有建立前,他老人家也经常修理收音机,很多老乡的收音机坏了都去找上师。既然高僧大德们都这样示现,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抛弃世间的知识。

     当然,初学佛者不学习世间知识也有必要,因为本来就没有稳固的佛法基础,学了这些很可能动摇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但如果有了较稳固的佛法见解,为了弘法利生,学习一些世间学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云: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二、(以教证总结):

《心经》云:

“无苦集灭道。”

     经云:

“若见因缘法,是人能见佛,亦见圣谛,能得圣果,灭诸烦恼。”

     经云:

    “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见苦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来,此人已断集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涅槃,此人已见灭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真实修道。”

《佛说大乘稻秆经》云:

“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

《梵王所问经》云:

“佛告梵王:‘以此门应知苦非圣谛,知集灭道亦非圣谛。复次云何是圣谛耶?梵王,若苦无起,是名圣谛;集无能起,是名圣谛;见一切法毕竟如涅槃无起灭者,是名圣谛;若知诸法平等无二修于道者,是名圣谛。’”

《中观根本慧论·观四谛品》传讲圆满

     学习《心经》以后,大家应该破除实有的相执,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讲《金刚经》、《心经》还是《中论》,全部的经论之义归纳起来,就是要破除实有之相。

     一位法师在讲《六祖坛经》里面的“无取舍”时,就自误误人地对弟子说:唉!《六祖坛经》啊!讲得非常妙,讲得非常棒!为什么呢?祖师说“无取舍”,“无取”就是让我们不要执著一切善法的意思;“无舍”呢,就是害怕我们堕入执著,然后不要舍弃善法。

     其实,按照《中观》的解释方法,“无取舍”应该是指在胜义中无取无舍,什么都没有,包括修道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就像《中论》中所讲的一样,在胜义中,根本不用害怕什么因果不空,取舍不空等等;而在名言中,在世俗如梦如幻的迷乱显现中,是有取有舍的,所取的善法有,所舍的恶业也有,什么都存在。密宗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也许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密意,我这样说可能也有很大的过失,因为佛教是圆融的,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像我这样的凡夫不一定能够测度。)

    《天子所问经》云:

诸法谓经论,善说并善释,

是故佛法教,恒久长住世。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00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02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