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14


《中论——观邪见品》

本品观察邪见。人们对邪见有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对别人的言行不起信心、或者对别人有不好的看法就是邪见;《阿毗达磨俱舍论》认为,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五见,邪见是五见中的一种,指无有因果、无有三宝、无有四圣谛、无有十二缘起支等的恶见。

《涅槃经》则云:“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按最究竟的大圆满观点来讲,大乘显宗也是一种邪见。可见,邪见的范围有广有窄,所以不能执一处的定义来否定另一处,否则就不能圆满解释它的含义。

本品所谓的邪见指我见和边见,我见和边见可以包括一切邪见,破除了我见和边见也就破除了一切邪见,这样就可抉择出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正见,所以闻思本品有非常大的意义。

(证悟缘起之功德——观邪见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认知所破之邪见;二、宣说能破之推理。

一、(认知所破之邪见)分二: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

我于过去世,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我在过去世是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二者皆非,世间在过去世是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这些都是依靠过去世而安立的。

外道的邪见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展开来就有十六种、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其中十六种邪见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依前际而生的八种邪见,二是依后际而生的八种邪见。首先讲依靠前际的八种邪见,即依靠过去世的八种邪见:补特伽罗人我在过去世中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器情世间在过去世中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

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我于未来世,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我在未来世有生、无生、二俱、二非,世间在未来世有边、无边、二俱、二非,这些都是依靠未来世而安立的。

《明句论》讲:从现在开始往后叫做后,一世一世连起来叫做际。

人们对于人我在未来世到底是有生还是无生始终充满疑惑,顺世外道认为人我在未来世肯定不会生,也有外道认为人我在未来肯定存在,还有人认为人我在未来既有亦无,也有人认为人我在未来世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将人们对于世间后际的邪见归纳起来就是,世间在未来世有边、无边、二者兼具、二者皆非。这些是依靠后际而安立的八种邪见,这些说法要么堕入断灭,要么堕入常有。

大家要清楚十六种邪见跟十四种无记法之间的关联,十四无记法具体为:我和世间是常、无常、二俱、二非;我和世间是有边、无边、二俱、二非;如来灭后是有、无、二俱、二非;命和身体是一体还是异体。十四无记法中的一部分在十六种邪见包括了,而一部分(如来灭后是有、无、二俱、二非;命和身体是一体还是异体。)没有包括。

二、(宣说能破之推理)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一、(广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常等四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边等四见。

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分三:一、破前际之生;二、破前际之未生;三、归摄。

一、(破前际之生)分三:一、破人我之产生;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三、摄义。

一、(破人我之产生)分二: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说我在过去世中有生是不成立的,因为过去世中的我不是今日的我。

从名言的角度,可以说我在过去变成了什么,比如我昨天怎样,小时候怎样,前世怎样……然而这毕竟是世俗中迷乱众生前的显现,真正经得起观察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如果真有这样的我,那它就应该与现在的我成为一体,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前后世的我只是假立的相续,其实过去的我并不是现在的我。比如我前世是地狱众生,今世是人道有情,如果说前后世的我是一个,那么在不舍弃地狱五蕴的前提下还应当有人类的五蕴,这显然不合理。以上是按《明句论》的观点作的解释。

月称论师在《明句论》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说我于某劫变成众敬王时如何,如果以前的我不存在,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对此提问,月称论师自己作了回答:这样说并非承许现在的我和过去世的我是一体,只是遮破他体而已。意思是说,佛说自己在过去成为众敬王,只是要遮破佛陀与众敬王是他体,并不是要承认众敬王与现在的佛陀是无二无别的一体。这个道理大家要好好思维。

《中论——观我法品》云: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类似的疑问可能很多人也会有:《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经常出现“我于多少劫前成为……”如果说我在过去世真的不存在,为什么佛陀要这么讲呢?对此可以这样回答:虽然《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有很多佛陀因地的公案,但这些公案只是说明在世俗中前后世的我是一个假立的相续,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我小时候怎样,我年轻的时候怎样……”一样,但从本体上讲,过去的我并不是现在的我。

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如果说前后世的我是一体,只是前后世的蕴有差异,这不合理。因为离开了五蕴,哪里还有一个我呢?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对方认为,现世的我和过去世的我是一体,只不过前后的五蕴不同而已。比如我过去世是旁生,有旁生的身体,现在世变成人,有人的身体,除了前后的五蕴不同以外,我并没有差异。

对此龙猛菩萨回答:“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离开现在的五蕴,哪里还有我呢?我源于对五蕴的执著,它与五蕴绝非异体,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前后世五蕴不同,那前后世的我也不会相同。所以,所谓五蕴不同但我是一体的观点不合理。不要说前后世的我不是一体,就是前几年的我和现在的我也不是一体,甚至前后刹那的我也不是一体。

世间众生特别愚昧,不要说旁生、饿鬼、地狱,就连绝大多数的人类众生对我到底存不存在也从来没有观察过;也不要说一般的普通人,就是大多数对社会有所贡献、处于世间学问顶峰的学者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学习中观并不是完全为了破斥他宗,主要是为了打破自相续的执著。因为,虽然我们入了佛教,但相续中可能还存在外道的邪见,所以应该运用中观理证来破除。打破了我执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无我而众生却执著有我,从而无意义地流转轮回枉受痛苦,当见到这一点时就自然会对众生生起悲心。

大家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有机会从理论上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这非常有福报。但光是理论上了知还不够,还应当再三串习空性的道理,这样实执就会逐渐减弱。任何一件事,只要反复串习就没有太大的困难,比如边看书、边用转经轮、边念咒,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但串习久了也就能做到。

《入行论——安忍品》云: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所以,大家从理论上明白了万法空性的道理后还应当经常修习,我希望你们每天能抽出半小时或一小时来修习空性,甚至在平时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也不离开空性的修行,要尽量将空性的道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这样坚持几十年,大家的修行就会很成功。

如果没有修行,口头上再会说也没有用,虽然无我的法门非常殊胜,世界上也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见解,但没有反复串习的话,那也抵挡不住无始以来的严重实执。即使通过闻思对空性有了一点认识,也很容易消失,就像乌云中的太阳偶尔显露又很快被遮住一样。所以,修行还是很重要的。

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分二:一、破我与五蕴一体;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一、(破我与五蕴一体)分二: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

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

离开五蕴没有我,这是已成的事实。如果还说蕴即我,那就不存在人我了。

前两句紧接上文,说明五蕴之外没有我是已成的事实。如果对方转计五蕴就是我,那就等于说根本没有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只是依靠五蕴和合而假立的,并不是五蕴本身。我们可以对五蕴一一观察,先观察色身:头脚不是我,上半身下半身不是我……对受想行识观察,同样找不到我。既然分别的五蕴中都找不到我,那五蕴的聚合中也不会有我,所以我并不是五蕴。

《入行论——智慧品》云: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五蕴不是我,因为五蕴是生灭之法。怎么能把所取受的法当作取受者呢?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我们知道,五蕴是刹那生灭的法,并没有恒常的本体,这以名言的理论也可以抉择得出。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把五蕴执著为我,因为人们通常所谓的“我”是常有的法,并不是生灭的法。

《佛说大乘稻秆经》云:“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认为我就是五蕴也和空性的道理相违,《明句论》中说:在实相中我并不存在,若我是常有则堕入常边,若是无常则堕入断边。

《中论——观有无品》云: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指所取受的五蕴,受者就是取受者人我。如果五蕴就是我,那么所取受的五蕴和取受者就变成一体了。但所取受的五蕴显然不能成为取受者,月称论师说:如果所取受与取受者成为一体,那么瓶子和瓶子的作者就应该变成一体,所做的工作和工人也应该变成一体……世间所有的作业和作者将变成一体,但这有与世间名言共称相违的过失,因为世人根本不会承认工人和所做的工作是一体,陶师和瓶子是一体,砍树的人和所砍的树是一体……这个道理在《观染染者品》、《观燃可燃品》中也讲过。

《中论——观染染者品》云: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中论——观燃可燃品》云:

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

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

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离开五蕴有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所取受而有人我,这样的人我实不可得。

人们对我和五蕴的存在方式有各种认识,但总的来讲不出一体和他体。一体有很大过失,这一点已经讲过了。如果对方说五蕴和我是他体,也就是说在五蕴以外有一个我,那等于没有所取受的五蕴也可以有取受者人我了,但这种我是不可得的。这样的我即使以圣者的智慧观察也得不到。因为,除了五蕴的聚合以外,所谓的我跟石女黄门儿没有任何差别。这是《明句论》中的推理方式。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明中的“现量见”指见到了自相的物体,但所谓的“无我”是不存在的意思,既然不存在,又怎么能说菩萨现量见到了无我呢?如果现量见到了,那是不是说明无我也有自相呢?可能有些人会有这种怀疑。

实际上现量见到无我和《释量论》中所说的现量见到石头无心的道理一样:“石头上没有心”并没有无心的自相,不可能现量见,“五蕴上无我”也没有无我的自相,也不能现量见到。但人们可以现量见到石头和五蕴,而石头有“无心”的特点,五蕴有“无我”的特点,当人们见到石头同时了知其无心时,就可以说是见到“石头上没有心”。同样,圣者菩萨现量见到法界自相的同时了达了无我,这就是所谓的现量见到无我。当然,圣者菩萨的现量是指以无分别智慧现见法界的瑜伽现量,并不是根识现量。这个问题在学因明的时候也可以了解。

根识现量:根识现识。四种现识之一。各自增上缘有色根中所生离分别心,无有错乱之耽著识。如闻声之耳识和见瓶之眼识等。

瑜伽现量:瑜伽现识。四种现识之一。依各自不共增上缘即止观双运三摩地所生之对真实自境离分别,无错乱智慧。如现证瓶是无常之心。见修二道根本慧定及无学道智慧。

瑜伽现量的无分别智慧来自于分别念的妙慧。首先以中观推理观察:所谓的我在五蕴内外都得不到。这样反复观察后,可以以分别念了知无我;之后再安住修持,分别念渐渐会转变成无分别的智慧,此时瑜伽士现见无我就像眼见色法一样清晰。所以,证悟无我需要闻思修的过程。

当然,想一下子顿断我执有相当大的困难,所以首先要闻思。先从理论上知道所谓的我确实不存在,再反复观察引生定解,之后还要精进修持,这样就能现前无分别智慧。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现量见到无我,出定位自然而然会生起无我的定解,而且这种定解是极其稳固的。不过,在最初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分别念把人我打破,要想直接进入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入行论——智慧品》云: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修习空性并不难,只要我们反复观察五蕴以外有没有我,五蕴当中有没有我,这样就可以渐次引生无我的定解。在修持的过程中应该这样激励自己:众生和自己都非常可怜,我本不存在,可所作所为又偏偏都为了我,为什么要这样愚痴,为了我而奔波呢?想到这些就会生起惭愧,以此激发起修持空性的精进心,这样也就有机会在有生之年打破我执。

修习空性法门的功德非常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说:“如是了达诸法之自性后,如若精勤修持,则可速得解脱。

《圣铠庄严经》云:‘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进修持无生、无灭、极深之空性法,则速通达菩萨之法界,圆满总持、辩才,获得无上之法,蒙受诸佛出有坏赞叹,守持清净戒律,获得清净安忍、无上之精进、无缘之静虑、广大之智慧而疾速现前圆满正等正觉菩提果。四大天王撑伞祈请转妙法轮,照亮诸人天而令彼等证无上菩提。’”

所以,大家应当努力修习空性。

三、(摄义):

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无有亦不定。

我非离开取受五蕴而存在,也不是取受五蕴本身,既不是不观待所取受的五蕴而有,也不是决定不存在。

这一颂是对我和五蕴关系的总结。

“今我不离受”的意思是我并非离开五蕴而存在,“亦不但是受”是指我也并非五蕴,这两句是说我和五蕴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就会有我成为生灭法,以及能取受者和所取受同体的过失;如果我和五蕴为他体,则像瓶子之外存在柱子一样,五蕴以外应该见到我,但这实际上五蕴以外的我是了不可得的。所以,我和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既非无有受”,我是不是不观待所取受的五蕴呢?不是,我一定要观待五蕴而假立。

“无有亦不定”,这一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亦不定是无”,是不是我根本不存在呢?也不是,我并非像龟毛、兔角那样是决定不存在的法,在名言中依靠五蕴还是存在一个假立的我,比如我行善、我闻思、我修行,这些在名言中都无欺存在。

本颂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我的体相,我不是离开蕴而有,也不是蕴本身,我并非不观待蕴而假立,也非在名言中决定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我。这个颂词已经尽述了我的真相,大家要好好研究。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

非无非火薪,并融何有我?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13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15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