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3


二、能净道位的安住之相(分三):一、清净障垢之相;二、修行之相;三、获得的次第。

一、清净障垢之相(分三):一、以法界作为种性合理之相;二、障碍以喻义宣说;三、能治所治之相。

一、以法界作为种性合理之相:

如是于诸种,相似生其果,

无种亦无果,智者必不信。

种子则其性,诸法之所依,

次第若能净,获得成佛位。

新译

如是于诸种,相似生其果,

无种而有果,智者孰能信?

     颂词中的“如是”就是承上启下的词句,就像从芭蕉树当中出生甘甜的果实一样,“如是”从一切种子当中产生和种子自己相似的果。这里的种子就是“因”的意思。没有因还会有果的情况谁也不会安立,所以没有因也就没有果。但是对于没有种性也没有佛的果位安立,这样智者必定不会承认的。如果这样承认的话那就堕入断见当中,因为没有种性,那基道果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建立,这样无种性也无果的境界,就像石女儿一样,智者决定不会这样承认的。

     佛在《大涅槃经》上也说过:

“我具有将来成佛的种性如来藏。”

     就像《涅槃经》所说这样,种子或者成为因的种性,它是一切无漏功德法的所依,或者承许是轮涅诸法的所依,所以颂词第二颂说“种子则其性,诸法之所依”。“诸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个解释是一切佛陀无漏功德法,也可以解释成轮涅诸法。本论前面也讲过“其性即生死,净时亦复然”,法界如来藏是轮涅诸法的依处或根本,它既是杂染生死的所依,也是清净涅槃的所依,所以叫诸法之所依。

     以上第一个内容,以法界作为种性合理之相,为什么这样说?如果不存在法界如来藏,根本无法获得解脱果。有了法界把它安立为种性这是合理的,因为从正面来讲有种子有因缘才产生果,如果没有种子则不产生果,所以从同品周遍、异品周遍、完全是决定的。通过这样的理论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以法界作为种性是非常合理的。

     同品周遍:因法立量之第二支。惟在立量之同品中确定为有。如云:“若是所作性,则遍是无常;以有烟故,知其有火。”皆存在于同品之中,或所立者与因从同。

     异品周遍:因法立量之第三支。与立量所立事物反义相属,故于立量异品之中决定是无。如云:“若其是常,则遍是非所作性,异品中无,与所立反,即与因反。”

二、障碍以喻义宣说:

日月常无垢,以五种覆蔽,

云雾与烟等,罗睺手及尘。

如是心光明,覆蔽以五垢,

贪爱嗔恚眠,掉举与疑惑。

     日轮和月轮都是恒常清净无垢的,但是以五种障碍遮蔽了日月的清净光明。五种障碍是哪些呢?就是:云、雾、烟、罗睺罗的脸(或者罗睺罗的手,藏文颂词中说罗睺罗的脸,这里说罗睺罗的手)以及灰尘。这五种障碍遮蔽了日和月的清净光明。同样的道理,心的自性光明如来藏也以五种障垢遮蔽了。五种障垢是哪些呢?贪爱1、嗔恚2、懈怠3、掉举4、疑惑5。颂词当中的“眠”是懈怠的意思。比喻和意义如何对应呢?贪爱对应云,嗔恚对应烟,懈怠对应雾,掉举对应罗睺罗的脸,疑惑对应灰尘。

     1、贪:六根本烦恼之一。贪著三界有漏诸蕴,生起轮回众苦为业。异名有,贪、欲、爱、爱染等。

     所谓贪爱就是染着五欲的境而不舍离的一种心所,因为贪爱以染著为自性,所以比喻成具有潮湿性的云。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

“深著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静虑品》中说: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2、嗔(瞋恚):六根本烦恼之一。于怨敌等对方有情,计度欲打欲杀等损害之心。

     所谓的嗔恚在《成唯识论》上面说:

“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嗔心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意思就是说对于苦和苦具,憎恚就是嗔恚的自性,以嗔恚可以让身心热恼,所以嗔恚比喻为烟。嗔恨一起,就会障蔽自己心的自性光明。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云: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3、懈怠:爱著世间恶行,于善品法懈情不乐,是勤勉精进之异品。二十随眠烦恼之一。

     所谓的眠或懈怠,在《成唯识论》上面说到: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对于善法的修集和恶法的断除,自己的心不勇悍,自己的心很懒惰,这就是懈怠的自性。懈怠的作用就是以能障碍精进,增长染污,这就是懈怠的作用。)因为懈怠是一种心不勇悍、很松懈、很懒惰的状态,所以翻译的时候译师用一个“眠”字来表示。这种懈怠实际就是一种愚痴让人的身心陷入昏沉疲倦之中,就像雾气沉沉一样,所以比喻为雾。或者以懈怠会增上很多染污的业,遮蔽自己心的本性,就像雾是一种染污一样,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比喻为雾。

     佛经云:“孰具一品懈怠,彼失一切佛法。”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精进品》中说:

进即喜于善。下说其违品:

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4、掉举:放逸之心。想念贪瞋对象,不能宁静安住之心,佛书译为掉举,简作掉,二十随眠烦恼之一。

     所谓的掉举,在《成唯识论》上面说: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

     (什么是掉举呢?就是说让心高举不安静的一种烦恼。)这种掉举以及我慢心等就像罗睺罗的脸一样会障碍本来的智慧光明。罗睺罗面:意指日月食。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中说:

睡眠掉举者,心身极不静。

     5、疑:对于自境存有二心之染污识。如心中想念“声是常耶,抑无常耶?”,“有烟之山中,为有火耶?为无火耶?”,亦为六根本烦恼之一。

     所谓的疑惑,在《成唯识论》上面说:

“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什么是疑惑呢?就是对于真实的理犹豫不决的一个烦恼。它的作用就是能够障碍不疑的善品,也就是障碍信心。)信心是一种清净的善法,疑惑就是信心的反方面,以种种邪见引起的疑惑,一旦在心相续当中产生,那么心的状态就不清净,所以就比喻为不干净的灰尘。

     这个疑惑会覆盖我们的心的本性,让我们见不到真理,所以叫做疑盖(疑惑障碍的盖)。

     龙树大士在《亲友书》中说:

悔掉举恶作,昏睡欲贪疑,

如斯五盖贼,常偷诸善利。

     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

不欲前往与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趋解脱之障碍,是故唯说断此三。

     在《法界次第》上面说:

“能覆盖行者清净心善,不得开发,故名为盖。”

     就是说能够覆盖行者清净心的善法,让她不得开发,所以叫做盖。

     以上讲的我们再下一个结论:由于上面所说五种障垢(贪爱、嗔恚、懈怠、掉举、疑惑)覆蔽的缘故,一切众生虽然本自具足心的自性光明如来藏,但是不能现见,所以这五种叫做种性如来藏的障碍。

三、能治所治之相(分五):一、以垢清净故自性清净;二、宣说能治——证悟空性;三、智慧以自己不空;四、没有二我而断除我执之理;五、彼等广说。

一、以垢清净故自性清净:

如火洗其衣,种种垢不净,

若掷于火中,烧垢不烧衣。

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

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

     这偈颂词施护三藏译师是这样翻译的:

譬如火浣布,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光明转莹净。

     火浣布是用一种特殊的耐高温的石棉织成的布。这里所说的衣,就是石棉衣。石棉衣有种种不清净的垢染,如果投入大火之中,火能够烧掉垢染,但是不会损坏石棉衣。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的光明心如来藏,被上面所说的贪爱等障垢染污了,那么这些垢染以道的智慧火可以净除,最后障垢可以消尽,但是自性的光明不会没有,不会断除。这两颂当中,前一颂讲比喻,后一颂讲意义。后一颂可以从两个角度讲:前两句讲基的内容,也就是讲基位,后两句讲道位。

     在讲基位的时候,我们要分清楚空和不空,也就是自性光明如来藏是本具的法,贪等客尘是实相中本来没有的法,所以一者是自性,另一者是客尘。以客尘染污丝毫改变不了自性清净的光明分。

     在讲道位的时候,我们要分清楚断与不断,因为二障是客尘,与自性不相应的缘故,所以出世间正道的智慧一旦生起就可以断除客尘。但心的自性光明是自性的缘故,所以说不是所断,永远也不可能断除。佛在《大涅槃经》中也这样讲过,经上说:“佛性雄猛,难可毁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有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毁坏烧灭。”我们就明白通过出世间无漏的智慧,可以断除客尘的障垢,可以彻底断除贪爱嗔恚等一切障垢。但是本具自性清净的光明分不说圣者菩萨的智慧,甚至十方佛陀的智慧,也没有办法消尽,没有办法断除,因为它是一种心的自性,本来大自然清净光明分的一种本体。在修道的时候她是一分显露或者是多分显露,或者是完全全体显露的一种境界,就安立学道下下菩萨和上上菩萨以及究竟佛位。如果没有这样自性清净的光明分的话,那么内道尤其是大乘的一切诸佛菩萨的甚深的境界根本没有办法成就,根本没有办法安立,根本没有办法存在一种圣者佛菩萨的身份,所以我们就知道以垢清净的缘故,决定自性是清净的。所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她是显露的,她不是所断,她是属于所证的法。所以我们就明白,在修道过程当中,只能断除客尘的障垢,智慧火再有力量只能烧除障垢,消尽障垢的种子习气,没有办法将如来藏的光明自性断除,没有办法断除如来藏自性光明的自性。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中说:

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

     法称论师又在《释量论——成量品》中说:

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

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

尔后无能力。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2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4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