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4


二、宣说能治——证悟空性:

空类诸契经,所有如来说,

一切断烦恼,不曾坏其性。

     在一切二转无相般若经典当中宣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皆是空性。既然这样,如来藏的自性光明为什么不空呢?应该是需要空的,应该承认如来藏是空的,不能承许如来藏自性光明是不空的,有人这样提问。

     我们就回答:之所以宣说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诸法都是空性,她的密意是为了断除众生执著人我和法我见的烦恼,不是宣说如来藏光明的种性是根本没有的,或者说种性是毕竟无遮,或者以宣说空性不曾失坏如来藏光明的种性。

     这一颂讲到在二转般若经当中处处宣说了万法的空性,这是为了断除执著、断除烦恼而作的抉择。其实如来藏的本性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光明,无论基位、道位、果位都是恒时不变的一种法性的自体,通过修道的智慧不可能失坏如来藏光明分。

     需要了知,世俗迷乱法的本体是无而显现的,无而现一方面跟显空双运、显而空的意义有一层不同的差别。无而现是实相当中根本不存在的、忽然而显现的,也就是客尘障垢的显现就叫做无而现。如来藏的显现本来就是清净的光明分,是显而空的,与大空性是无二的,所以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一切诸法空,是针对有执著、有迷乱现相的众生宣说万法都是空性。因为他们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无论对人我还是法我都需断除执著,断除一切烦恼。所以般若经当中是针对有执著、有迷乱显现、有虚妄分别念的补特伽罗而宣说不论是轮回法还是涅槃法都是空性,也就是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都是空性,为了打破他的烦恼执著,为了断除一切障碍而如是宣说。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说:

无色不应执有心,有心不应执无色,

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

     但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圣者的智慧是不会断除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是圣者入定智慧的所证法而不是所断法,所以如来藏的光明分是永远不会失坏的,永远不会通过智慧断尽的。但是般若经中再再讲诸法空,就是对万法产生执著,对万法有执著而产生的烦恼都彻底要远离,就再再地宣说了空性法。

     迷乱的空和实相如来藏光明空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一者是迷乱的显现,无实义的,完全是虚假的,这样的一种自性空。但是具有殊胜方便相的大空性无二的本体确实永远不会空的。法王日登蒋华扎巴说:

所观蕴空性,如蕉无实义,

具殊胜相空,与彼者不同。

     虽然客尘障垢以修持空性的智慧可以消除,但是无垢心的自性是自然智慧的缘故,不会被证道智慧摧坏,而是恒时自性清净而安住。包括在《宝性论》中也讲到,佛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诸法空,如幻如梦都是为了断除业惑,为了远离业惑异熟果的法,而宣说了空性法门。这里也是这样的,“一切断烦恼,不曾坏其性。”而且这样讲的是《般若经》的观点,所以“空类诸契经,所有如来说”,一切都是断除执著、断除烦恼、断除业障,远离一切迷乱的果报。是这样来作密意而宣说的,是这样了解《般若经》中处处宣说空性的必要性。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说:

如云如梦幻,彼说所知空,

复此佛何说,众生有佛性?

为断心怯懦,轻视众生劣,

邪执损减真,贪我五过说。

     总的空有三种分类。为什么这样讲呢?一切万法可以归摄在三自性当中。其中遍计所执的自性它是本来就没有的,因为本来没有有事自性的缘故,所以对遍计所执法就叫做“无性空”。三自性当中的依他起虽然在名言当中假有,但是按照显现那样,不是他的有事,所以叫做“异性空”。三自性当中的圆成实承许是“自性空”,因为是对大空性的自性假立圆成实的缘故。

     我们就明白,万法可以归摄在三自性当中,而且三自性各自有空性的含义。也就是说可以将遍计所执叫做“无性空”,依他起叫做“异性空”,圆成实叫做“自性空”。这样抉择的必要性需要了知:三自性当中的遍计所执是毕竟无遮的法,根本没有的、根本不存在的缘故,就安立为“无性空”。圆成实和依他起(分别)在胜义和名言当中存在,但是依他起仅仅是名言当中迷乱二取的现基角度而安立名言当中有。但是万法都是唯心的,没有单独色法的成立。所以,依他起他自己名言当中有,但是他在名言当中成立的时候,没有一个依他起之外的外境色法的存在,外境色法也是依他起的显现,也就是说是依他起识而显现出来的。这样的法虽然名言当中不可否认,有一种缘起的显现分,但是按照那样显现是不是真实成立呢?的确没有真实的成立。所以我们就知道,有显现不能诽谤,但是显现的是不是在真实当中存在有事的本性呢?根本不成立。从这个角度说“异性空”。

     圆成实胜义当中存在,从两个侧面可以抉择,一个从否定方面讲,一个从肯定方面讲。

     从否定方面来讲,圆成实远离一切戏论,否定一切戏论的存在,从这个角度叫“自性空”。从肯定方面来讲,远离一切戏论的如来藏光明分是自然成立的一种谛实法,这就是成了圆成实自性的体。这样讲了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一种理解呢?也就是说面对万法的时候,由不同的层次就抉择空性的分类。你对遍计所执法执著的话,需要抉择这是“无性空”;对依他起有执著的话,需要明白这是“异性空”的法;对圆成实执著开始就抉择“自性空”。所以万法归摄在三自性当中,三自性每个都知道有一种空性的含义。这样的话,一般的凡夫对万法可以远离执著,对万法都可以明白没有一种分别心前存在的堪忍的法,完全是无自性空、异性空、或自性空。所以,针对具有分别心的、具有执著的情况下,必须要通达般若空性法门才能断除一切烦恼。所以说“空”的含义可从三方面讲。  

     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当中说:“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

     佛在般若经当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是空性,要么是无性空,要么是异性空,要么就是自性空,或者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有些众生执著所执、能执,所取、能取,或者执著一种轮回法和另外的涅槃法,还有执著外境的法和内的法等等,凡是有这样种种二取的分别,种种二取的执著,还执著人我存在、法我存在,无论是对色法还是对一切智智之间,你执著哪一种所取或者能取、所知或者能知、执著人我或者执著法我,完全都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法完全就是没有一个有实自性的存在,所以都叫无性空。所以,按三转法轮了义观点来讲,二转法轮中讲的一切二取所摄的法,一切人我、法我增益的法完全介绍为没有自性的空——“无性空”。

     这样的话,你说如来藏需要空,佛陀的智慧也需要空,不能存在。因为《般若经》当中宣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皆是空性。那回答的时候说不一定。虽然《般若经》上直接宣说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都是空性,但是是有密意的观点。它的密意就是为了断除众生执著人我法我的见烦恼,不是宣说如来藏的自性完全是无性空的观点。这样一解释的时候,二转法轮当中讲的空性是为了打破对能所二取戏论的执著,或者说为了远离虚妄分别心的境界,所以以依他起而假立的一切遍计所执都知道是无而现的,也是无自性的,知道这些完全是虚妄、欺诳的,这样就是真正善加辨别世俗迷乱法是自性空。在胜义实相当中本来就没有的,本来就不成立的,本来就是无自性的方式来空的,这样就可以认识到迷乱法都是客尘的,忽然现的,没有一个实义的,没有一个可靠的。

     相反来讲,如来藏的自性光明,或者说本具的自然智慧,或者说众生心的法性的本体的确本来存在的,而且它是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她的自性恒时清净,这叫自性这叫自性住种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法界如来藏。他的本性只是众生没有了知反而执著无而现的遍计所执法,以这样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通过智慧明白客尘的障垢是忽然显现的,而且它是无而现的,又是迷乱法,他是法界本性中本来不存在的,如是了知而如是修行,这样修行无自性空的智慧现前时,当下就会消除客尘的垢障,本具的无垢心的自性光明就会显现,这时候就真实现见自性清净的面目。世俗迷乱的缘起诸法就是以各自空性,但是胜义谛以真实谛实的缘故承许是胜义谛,承许是如来藏的光明,永远不空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佛在《慧海请问经》中说:“胜义中真实之故,是谛;无欺之故,是真实;真实之故,是真如。”是这样来抉择万法一真法界的本性。佛在经典中又说:“诸比丘,胜义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诸行皆是虚妄欺诳之法。”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行品》中说: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具有欺诳性的世俗有为法都是空,在实相当中本来就不存在。但是不欺诳的涅槃法不空,在胜义中本来存在。这样的观点不但是他空宗承认,包括自空中观也需要承认,也就是实际意义上自空中观也承认了这个观点。

     比如《入中论》中说: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所以胜义谛就是见真实智慧的境界,它不会空。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以上是从无迷乱的智慧境界当中按显现那样成立的角度,称之为胜义当中有,或者胜义谛不空。但是,这也不是在大空性之外他体存在的一种谛实不空的法,这个胜义谛就是明空双融、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如果不是这样,那它就决定成为戏论法,也就会成为对治智慧的所断法,决定可以消灭的。

     所以,如来藏大光明分,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本来就是双融无二的,认识这个属于大乘殊胜的正见,串习这个属于大乘初学者修大乘甚深的法门。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解和修法,完全堕落在一种戏论的状态当中,就成为对治智慧的所断法,而且这个决定可以消灭的,需要这样来了知。

     这时候有人心里会生起一种疑问:就像《中论》当中所说:说有就是执著常,说无就是执著断,智者有和无都不安住,这不是真实的观点吗?

     如龙树大士在《中论——观有无品》中说: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我们就回答:《中论》的密意是从有和无的边见方面来讲的,但是对有者观有并不是常见,对无者观无也不是断见。佛在经典上说:“出有坏如实了知有者有,无者无。”什么是常见?什么是断见呢?比如,对于无者观为有,对于无常观为常,这就是不好的常见;对于有者观为无,这就是不好的断见。《中论》的语句应当这样理解,不应当按照文字表面而取义。

     佛也在《胜鬘经》上说:“世尊,此二者成为边见。何等二者?即断常二见。世尊,于诸有为法若观无常,彼非断见,是真实见。世尊,于涅槃若观为常,彼非常见,是真实见。”存在有的不一定就是成为不好的常见等。我们就知道有空和不空的差别,而且这里说空的就是迷乱的世俗法需要消尽,永远不空的就是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无有分离的一切胜义的功德法。弥勒菩萨也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说:

具有别法相,界性客尘空,

具无别法相,无上法不空。

     无著菩萨也在《宝性论注释》上讲到:“如来藏者,以有别有离的一切烦恼糠空,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则不空。”此处明显说到空与不空的差别,本论当中也说“空类诸契经,所有如来说,一切断烦恼。”这是空的意思,但是“不曾坏其性”就是不空的意思,跟《宝性论》完全成了一致。

     《辨中边论》注释上说: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

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

     所以如来藏以客尘的垢障空,以无为法的十力四无畏等何时也不空,所以就是他空。心的自性光明如来藏不是没有,也不会被对治智慧摧坏。

     另外,把分别心的明分承许是如来藏,或者承许是法界,或者是真如,这也是不合理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辨中边论》当中弥勒菩萨讲到: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怙主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也说:

真如真实际,无相与胜义,

殊胜菩提心,亦说为空性。

     所以,如果把分别心的明分承许是法界如来藏,承许是万法的真如,和以上的教证相违。因为分别心的明分只能承许是有为法而不是无为法,这样刹那刹那生灭的有为法心识,不可能承许是诸法的真如法性,因为有变易的缘故。而且殊胜胜义的本性不是变易的法,所以,有些论师把依他起识的光明分或者分别心的明分安立为如来藏,安立为真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就明白,所谓如来藏不是分别心的明分,而是法性本体的光明分,或者说自然智慧的清净分才叫做如来藏。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3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5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