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7


既然在众生相续当中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那么是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见呢?下面就讲第二个科判的内容:

二、宣说能障(什么能障?就是如来藏的能障。)

分别有四种,所生大造者,

分别我我所,名想及境界。

     颂词当中的第一句“分别有四种”,就是指凡夫众生的四种颠倒分别:分别无常为常;分别痛苦为安乐;分别无我为我;分别不净为清净。生死本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反而执著为常、乐、我、净,这就是凡夫众生对有为法的四种颠倒。

     颂词第二句“所生大造者”,就是指四谛当中的苦谛和集谛。“所生”是指以集谛所生的种种痛苦。“大造者”是指能产生种种痛苦的业惑的集谛。“分别”是生死的果和因。

     颂词的前面两句合起来,就是以四种颠倒分别障蔽了本具的法界如来藏,也就是从因的集谛的角度和果的苦谛的角度,导致如来藏本有而不能现见。

     那么,怎样从因和果的角度能障呢?下面进一步说“分别我我所,名想及境界”。“分别我我所”就是我见和我所见,这就是生死的根本。在《成唯识论》中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所谓我见,就是对于本来非我的五蕴妄计为常恒一体的我,即是萨迦耶见或者我见。然后,所谓的我所见,就是对于“我”以外的其它法妄计为我所有。

     僧肇法师说:“我身之妙主,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也。”(所谓的我,就是自己身体的主宰。所谓的我所,就是在“我”以外的身体、国家、财物、妻子、儿女、万物都是我所。)

     以这个“我见”及“我所见”导致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而不能现前本具的如来藏面目。这个内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礼赞文》里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里说: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这个因果简单地归纳,就是“名想”和“境界”。所谓“名想”就是名言的熏习。“我”和“我所”本来没有,唯一是假名,但是众生愚痴一直妄执我和我所,一直以分别熏习,这就是“名想”。以这种熏习的力量,就会显现内外的种种迷乱法。这个“境界”有外境所摄的器世间山河大地的境界,有内情所摄的根身和七识的境界,这些内外的显现都是境界。

     如果从阿赖耶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名想”就是种种习气阿赖耶的方面。“境界”就是成熟阿赖耶的反体。以这样的“名想”和这样的“境界”就覆盖了本性如来藏,使它本有而不见。

     以上是从凡夫众生的角度讲的,还可以从二乘的角度来讲。二乘的四种颠倒分别是把本来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妄执为无常、痛苦、无我、不净的颠倒。他的苦谛和集谛分别就是不可思议之变易死——苦谛;无明习气地(惑)及无漏业(业)——集谛。他分别的“我”是有自性的微尘和有自性的刹那法,也是堕落在名想和境界当中,不能现前法身。所以,六道的凡夫和二乘都是由于颠倒分别而不能现见如来藏的本来面目。

     佛在《华严经》中讲:“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相反,如果远离了一切妄想,就会现前如来的自然智、无碍智。下面讲说殊胜智慧的内容:

三、智慧常恒之理:

一切佛大愿,无所有无相,

自觉相应故,诸佛常法性。

     这个颂词可以分成两段:

  • 一切佛大愿,无所有相的缘故,诸佛常法性;
  • 自觉相应故,诸佛常法性。下面我们分别解释:

     ⑴一切佛大愿,无所有无相故,诸佛常法性。“一切佛大愿”就是一切诸佛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无勤任运成就的大愿。“无所有”就是没有我和我所的显现。“无相”就是没有能所二取的相。“诸佛常法性”就是诸佛相续不断地任运利益众生。

     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讲“常恒”呢?就是从色身随缘化用,相续不断的角度来说“常恒”。为什么能够“常恒”呢?因为具有大愿,而且“无所有、无相”的缘故。后面一条:没有我和我所,没有能所二取,这是讲安住在清净法界当中不动摇,就是以无缘的大慈大悲相应众生的信解而显现色身的根源,正是因为没有能境和所境的分别,才能无缘而周遍地显现。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菩提品》里是这样宣说具有十二宏化的胜应化身:

大悲知世间,照见诸世间,法身不动中,以异化身性,

     示现真投生,从兜率天降1,入胎2及诞生3,精通工巧明4。

        游戏享妃眷5,出家6与苦行7,至菩提迦耶8,降魔9圆正觉10,

    转大妙法轮11,趣入涅槃相12,于诸不净刹,示现有际间。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行论智慧品疏——澄清宝珠论》当中也说:“此种性如来藏或真实际、法界、现空双运之真如,以圆、熟、净三者究竟之力现前清净时称为不可思议的智慧身。彼身由所化因缘和往昔愿力,显现种种调伏的神变,并且相续不断。”他老人家也讲过不可思议的智慧身,由于所化的因缘和往昔的愿力,在众生面前相续不断地显现种种的相。所以我们就明白颂词当中说“一切佛大愿,无所有无相”的缘故,在众生面前,无缘大慈大悲相应众生的信解而显现种种的色身。

  • “自觉相应故,诸佛常法性”这是从各别自证智的角度来讲。“自觉”就是各别自证。“相应”就是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法性身相应。“诸佛常法性”就是诸佛与法界无二的智慧,远离了生灭与增减是无变的自然智慧。

     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讲“常”呢?就是从法身自然本智不变不异的角度来说是常。为什么能够常恒呢?因为法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各别自证智慧与法性恒时相应的缘故,所以智慧常恒。这样的观点属于大乘了义的观点。在《天台四教仪》里面也说:“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诸法的实相远离生灭增减而为无相,与这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实相相应的智慧,就是没有所缘的常智。)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里云: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⑴法身自性没有生灭增减的缘故,是自性常住;⑵报身恒时不间断传法的缘故,是无间常住;⑶虽然在此方不显现,但是同时在他方显现的缘故,所以佛的化身是相续常住。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的三身或者说佛陀的智慧可以说是常住的。

四、遍计所执之义:

如言兔有角,分别而非有,

如是一切法,分别不可得。

     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意义。

     比如说“兔子有角”,我们分析这个“兔角”的自性,唯一是心的分别,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兔角。在三千大千世界里周遍寻找,也得不到一种兔角的实物,所以兔角是遍计所执。这里的“分别”和三自性中的“遍计”是一个意思。以这个比喻推开来看,其实能取、所取、人我、法我等一切法,都唯一是以分别念假立的法,要找它们的意义,根本了不可得,所以都是一种遍计所执的自性。

     弥勒菩萨在《辩法法性论》当中说:

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

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五、依他起之义:

分析如微尘,分别不可得,

如初后亦尔,智云何分别?

新译

分析如微尘,牛角亦不得,

如初后亦尔,智云何分别?

     这一颂我们以问答的方式来作解释。

     有人认为,上面一颂当中兔角的比喻虽然可以成立为遍计所执,但是把一切法决定为遍计所执,他无法接受。他就问:虽然没有像兔角一样的遍计法,但是牛角并不是没有。同样,虽然遍计所执之义没有,但为什么没有遍计的基——五蕴的显现呢?如果没有,那就应成没有业果,应成没有道和道果的过失。

     我们首先破牛角的比喻,我们观察牛角,它的上方不是下方,下方不是上方,这样牛角就分成上方和下方的别别两分,然后上方和下方又分别可以这样分析,这样不断分析下去,一个牛角就分成许多的微尘,所以粗大的牛角根本没有实体,只是一堆微尘的假合相,在外境上本来没有牛角的存在,所谓的牛角唯一就是我们的心识假立的法。

     莲花戒大师在《修道次第》中引用《入圣楞伽经》云:“大慧,牛角破析为尘亦不复存在,微尘若复分别破析亦无法按住于微尘相。”

     不仅牛角不可得,连微尘也是了不可得的。如果有一种实有微尘的话,那它一定是不可分的法,因为可分的东西就不是实有的法,但是,无分微尘以正理观察也是不成立的法。

     比如,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当中讲: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若与六同处,聚应成极微。

     (无分微尘以四方和上方、下方六个微尘围绕,如果它和六个微尘有接触分,那就成为有六个方分;如果没有接触,那就应成微尘同住在一个微尘的位置,这样须弥山也应成一个极微尘那么大,有这样大的过失。)

     这样遮破无分微尘之后,就知道不单单是兔角,其实一切色法,大到须弥山,小到极微尘,完全和兔角一样,根本不成立。所以,所谓的色蕴也唯一是以分别心分别而已,心外的色法毕竟不可得。

     除了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四蕴就像微尘一样分析,也同样成立唯一是分别,除了分别之外,实有的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所以,本论当中说:“分析如微尘,牛角亦不得。”

     具体以胜义理论观察受、想、行、识方面,在自空中观的论典当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里只简单提一下。受、想、行、识四蕴合起来就是内的心法。如果按照时间来作分析,就可以把粗大的分别心,分成一个个刹那,而且前一刹那因灭失故不可得,后一刹那因未生故不可得,现在这一刹那也因除了前后刹那的心识外了不可得。

     这样一分析,就像剥芭蕉树一样,最后实无所有,根本没有实法可得。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显现,都是依他起的相分,依他起的相就是依他起法,这样的话,我们确实就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显现仅仅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法,都是依他起的一个相,没有实有堪忍自体的成立。所谓实有的五蕴和兔角一样,唯一是遍计所执。

     下面讲“如初后亦尔,智云何分别?”意思是色等一切五蕴诸法,从本以来就是无生的,如是后面也没有坏灭,中间也没有安住,所以一切时本来没有生灭,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分别生灭等呢?没有必要分别,因为没有实有存在的缘故。

六、缘起之义:

如是和合生,和合亦坏灭,

一法自不生,云何愚分别?

     虽然没有实有的生灭,但是名言当中在迷乱心识前,显现因缘和合而产生果,因缘消散而坏灭,就像对于阳焰产生水的错觉一样,实际意义中没有一法的生灭。为什么凡夫愚人分别生灭等呢?这样分别没有任何道理。

     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礼赞文》中也说: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兔牛二角喻,此名遍计相,

依住于中道,如善逝法性。

     凡夫分别兔子头上没有角,牛的头上有角,认为兔角虚假,牛角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分别而执著。但是实际以理观察的时候,不论是兔角还是牛角,都同样没有实有存在,仅仅是以分别而显现,都是无而现有的迷乱。所以,论中说“兔牛二角喻,此名遍计相。”如果能够舍弃生灭有无等的边执戏论,那就是安住于离边的中道,由此就和善逝法性相应。

     颂词当中的“中”是指远离一切边的真实性。“如”是相应、契合的意思。所谓“善逝”就是如实去大涅槃而不再退没于生死海的意思。

     在《大乘义章》里面说:

善者名好,逝者名去,

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如月及星宿,现于净水器,

影像而显现,如是圆成相。

新译

如日月星宿,现于净水器,

影像而显现,如是圆成相。

     有人问:“是不是名言当中也不成立显现分呢?”

     回答:不是。就像在清净的水器当中,能够显现日月星宿的影像。同样,仅仅色等的显现也不是没有,而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以自体空,所以现空双运的体相圆满成就,就像水月一样,显现但本体就是自性空。

     所以,《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样就知道,在名言当中存在缘起的显现,存在缘起的显现但本体就是离戏的大空性,所以,缘起性空属于佛法的精华。这里也讲到这样缘起的内容。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6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8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