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9


四、宣说不证悟之轮回心与证悟之涅槃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心见有二种,世间出世间。

     心见有两种,就是世间的心和出世间心,世间的心是没有证悟的轮回心,出世间的心是证悟的涅槃心。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妄见亦许有二种,谓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

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

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

二、广说:

我执为流转,自觉是真如,

无尽是涅槃,若尽贪及痴。

觉彼是佛体,有情归依处。

新译

我执为流转,自觉是真如,

无尽是涅槃,若尽嗔贪痴。

觉彼是佛体,有情归依处。

     第一句“我执为流转”,所谓的轮回心,就是我执,依靠我执执著自方,嗔恚他方,以此产生一切轮回的过失,从而流转在轮回当中。

     法称论师也在《释量论——成量品》中说:

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

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由于萨迦耶见,把五蕴执著为我,有我就有和我相对的他,这样分别自他之后,就有执著自方,嗔恚他方的分别,和这些贪嗔等烦恼相连,就产生一切过失。

     第二句“自觉是真如”就是以各别自证智慧现量明了真如法性这就是出世间的心。

     第三句说到“无尽是涅槃”,这是和客尘轮回比较来讲的,无而妄显的客尘诸法最后会以对治而消尽,而实相涅槃是无始无终的无尽本体。

     “若尽贪嗔痴,觉彼是佛体。”这两句是讲离垢清净的大菩提,颂词当中以“贪”、“嗔”、“痴”代表一切障碍,以对治智慧消尽贪嗔痴等烦恼障、三轮分别等所知障、昏沉掉举等三摩地障,这样消尽障垢而觉悟真如,这就是无上大菩提的体性。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菩提品》中说:

     无为1无分割2,断除二种边3,

  解脱烦恼障,所知等至障4。

  无垢无分别,是瑜伽境5故,

法界本体性,清净故光明。

     与此内容一样。“有情归依处”就是一切有情的究竟皈依处。我们就明白,无上大菩提或自觉真如无尽是涅槃,安住这样的境界,完全达到佛的境界,完全安住无上大菩提的境界,那才真正是一切有情的究竟皈依处。

     小乘的皈依处三宝如《俱舍论》云:

所谓皈依三宝尊,即是皈依能成佛,

无学法与有无学,僧众以及涅槃法。

     大乘的皈依处三宝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总说品》中说大乘佛宝时云: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

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总说品》中说大乘法宝时云:

无思二分别,净明对治品,

所能离贪者,具二谛相法。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总说品》中说大乘僧宝时云:

如所尽所有,内智见清净,

具慧不退僧,具无上功德。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总说品》里说:

胜义诸众生,皈处唯一佛,

能仁法身故,僧究竟亦彼。

五、宣说色身之义:

一切于此身,有智及无智,

系缚自分别,由悟得解脱。

     “一切于此身,有智及无智”这是讲对于此身的实相,总共有两种差别,就是以智慧了知和以心识不了知的差别,叫做“有智”和“无智”。由此对于此身,也具足轮回之身和涅槃之身两种。

     “系缚自分别,由悟得解脱”,意思是乃至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念系缚的时候,就是轮回之身;而由智慧了悟身的实相而达到究竟的时候,就成为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之身,这就是涅槃之身。

     月称菩萨在至尊论冠《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

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六、宣说菩提之义:

菩提不远近,不来亦不去,

坏灭及显现,于此烦恼网。

新译

菩提不远近,不来亦不去,

唯见不见性,于此烦恼网。

     “菩提不远近,”对凡俗的众生而言,菩提不能言说其近,因为乃至自心的真如光明如来藏未得现证之前,不能现前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可是亦不能言说众生悉皆趣佛甚远。因为圆满菩提正等觉也不是在心性之外别处寻觅,其实所谓的菩提,就是了悟自心的光明如来藏从本初以来就未曾被客尘所染的实相时就言成菩提,所以说菩提较众生而言亦不能言说其远。

     “不来亦不去,”正觉之菩提并非从远处来至众生的心性相续当中,也并不是从众生的心性光明当中去向别处。所谓的众生与佛陀差别也仅仅是于此恒常安住于一切众生心相续当中,暂时被贪嗔痴等客尘烦恼网所蒙蔽的如如不动的光明如来藏的本体是否得以现见与否而已。

     另有注释说:无上菩提没有远近的差别,对于如来的色身不是近,对于轮回之身也不是远,或者所化清净也不是菩提近,所化不清净,也不是菩提远。为什么菩提没有远和近的差别呢?因为无上菩提不来不去,菩提从来不曾离开,所以哪里有远的存在呢?无上菩提从来不曾新来,所以哪里有近的差别?远和近是互相观待的法,有远才能安立相对远的近,如果根本没有远的存在,哪里有一个观待远的近呢?

     虽然在实相当中本来就没有远和近的差别,但是在分别心识面前好像显现远和近的差别。为什么这样说呢?颂中后两句说到“坏灭及显现,于此烦恼网”,意思就是被此烦恼网障覆的时候,无上菩提不见而隐没,一旦远离此烦恼网,则会显现,看起来好像有远近一样,比如太阳被云覆盖的时候隐没而不现,看起来好像太阳远去了,从云当中显现的时候,好像太阳来到我们眼前,这就是一种错觉,感觉有远近和来去等差别,但实际上太阳没有来和去。同样的道理,法界的本性是完全恒时周遍一切的,根本没有来和去、远和近的偏堕法,根本没有偏堕远近、来去等的戏论当中。原因是因为无上大菩提的法身周遍一切时,周遍一切处,既然周遍一切处,怎么能安立来和去的差别?无上菩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无法安立的,因为一切处都是无上菩提法身的缘故,本来就远离来去、远近、生灭、增减等的戏论法。

     《无量寿经》云: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真正的法身如来,没有来来去去的存在,也是无生无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存在。

七、宣说经典之义:

说于众契经,住于自思维,

照以智慧灯,即得最胜寂。

     前两句“说于众契经,住于自思维”,意思就是在《佛说如来藏经》、《胜鬘经》、《法华经》等众多了义经典当中宣说,如来从本以来安住,安住在哪里呢?“住于自”,安住于自己,应当对于自己善加观察。

     三四句“照以智慧灯,即得最胜寂”,就是以智慧灯觉照自心,就能获得痴暗极为寂灭的最胜寂。完全显露实相的面目,或达到灭谛圆满现前的殊胜的寂灭境界。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二、助缘三宝显现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彼彼人现化,安住如水月,

烦恼搅扰心,不见于如来。

新译

十力加持力,于凡同新月,

具惑诸有情,不能见如来。

     “十力加持力,于凡同新月,”若言凡愚俗生等因二障或三障的覆盖与遮蔽令彼等永远不能现证真如实相而言成菩提。

     答曰:“众生虽然不能顿悟实相而现证菩提,但是,如同世间的凡愚逐渐从新月开始,慢慢地见到明晰盈满的皓月那样,世尊佛陀以十种无比威神之力的加持,使得一切众生悉皆能够渐次性的得到佛的神力加持感化而言成菩提。”

     世尊佛陀若以三身:法身1、报身2、化身3。

     四无畏:了知正等觉无畏1;漏永尽无畏2;说障法无畏3;说出离道无畏4。

     十力:知处非处智力1;知业报智力2;知种种解智力3;知种种界智力4;知根胜劣智力5;知遍趣行智力6;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7;知宿住随念智力8;知死生智力9;知漏尽智力10的十种行相。

     弥勒在《宝性论——功德品》中说:

诸力中六力、三一依次第,

遣除所知障,等至及习气,

穿破摧斩断,如铠墙林故。

     十八不共法总分四类:一、行所摄的六种不共法;二、证所摄的六种不共法;三、事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四、时所摄的三种不共法。

  • 行所摄的六种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1、无卒暴音2、无忘失念3、无不定心4、无种种想5、无不择舍6;
  • 证所摄的六种不共法:志欲无退7、正勤无退8、念无退9、慧无退10、等持无退11、解脱无退12;
  •  事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13、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14、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15;
  • 时所摄的三种不共法: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16、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17、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18的十八种不共的行相及二十七种利生事业等恒常周遍性地利益无边有情,那凡夫众生等为何不能立即现证菩提呢?

     答曰:“具惑诸有情,不能见如来。” “凡愚俗生等不能立即现证菩提是因为自身具有烦惑的客尘遮蔽而使得自己无法马上现见菩提——如来藏。”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事业品》里又说:

因于诸清净,所化水器中,

善逝之日影,顿时现无量。

     另有注释曰:“具惑诸有情,不能见如来。”是指完全被烦恼搅扰而不清净的分别心,连如来的影像也见不到。

     永明大师也说:“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佛就像天上的月轮一样,月影无勤显现在千江万水当中,但是污水当中现不了月影。同样的道理,念佛人的心不清净就像污水不能现月影一样,见不到佛身的影像。这不是因为佛有偏袒的过失,唯一是有情相续不清净的过失。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说: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没有积累福慧二种资粮,而且具有烦恼罪障的心相续当中,就像破坏水器不能蓄水一样。在这种被过失染污的心相续当中显现不出佛陀的影像。

     以上略说了三宝显现之正理,是什么正理呢?就是心清净则显现,心不清净则不显现的正理。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8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50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