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62


第十聚是四无碍解:

(义无碍解1、词无碍解2、法无碍解3、辩无碍解4)。

  1. 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
  2. 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
  3. 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
  4. 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

第十一聚是四一切清净:

  1. 身净,即为了利益众生,身体可以幻化成无量。
  2. 缘净,即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所缘境。
  3. 心净,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入众多三摩地。
  4. 智净,即可以无碍通达一切万法。

第十二聚是十自在:

  1. 命自在,何时降生、何时死亡都能自如掌控。我们普通人生死不得自在,有很多烦恼,比如有的人内心痛苦,很想死,但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时也死不了;有的人得了癌症,还想继续活下去,但是也没办法,寿命很快就尽了。佛陀的寿命完全是自在的,某些高僧大德通过修行也得到了寿自在等持。
  2. 心自在,无论入定、出定,面对什么对境,心里都无有挂碍。心没有自在的人,总是一会儿想好好修行,一会又坚持不了,反反复复,特别痛苦。
  3. 资具自在,无论需要钱财、物质等任何资具,都能马上现前。现在大城市里最困难的事就是买房子,而我们山里的修行人也有很多人会为买不到房子而苦恼。
  4. 业自在,不受白业黑业束缚,自由示现受种种报。虽然佛在显现上也受因果报应,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达了业的本性,跟我们凡夫的随业而转是完全不同的。
  5. 受生自在,可以自由自在转生到三界六趣,以各种身份出现。
  6. 解自在,可以无碍了达诸法,同时能够满足不同根基、意乐众生的愿望宣讲。
  7. 愿自在,比如《普贤行愿品》十万大愿所摄的任何愿望都能一一成满。
  8. 神力自在,六种神通完全自在。
  9. 法自在,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宣讲。我们有些人讲俱舍还可以,但让他讲因明、中观就讲不了,对这部法没有权力,这就不是法自在。获得法自在的人,对于三藏十二部、显宗密宗的任何法都了如指掌,都能讲得来。
  10. 智自在,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自在通达一切万法。

如果获得了这十种自在,那就拥有了真正的财富。这些内容在《智者入门》、《大乘经庄严论》及《入中论》中都有详述,大家可以参考。

第十三聚是十力:

  1. 知处非处智力:善法中产生快乐,恶法中产生痛苦,这就是处(合理的),善法中产生痛苦就是非处(非理的),举例来说,药有治病的能力,而毒没有这个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于这一类道理完全通晓。
  2. 知业报智力: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业究竟得什么果报,其细微处连声闻、缘觉也难以了知,只有佛陀能够彻知。
  3. 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解、智力千差万别。
  4. 知种种界智力:对诸法的界性无碍通达。包括人的根基、界性也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有的很聪明,有的比较笨,又有的在世间法上很聪明,有的在出世间法上很聪明,这些属于界性。
  5. 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众生根基是利是钝。
  6. 知遍趣行智力:众生造何种业而趣往哪一道,这些差别佛陀完全了知。
  7. 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对于各种禅定的因、性相、功德等完全了知。
  8. 知宿住随念智力:了知众生宿世的因缘。
  9. 知死生智力:了知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死彼生的情况。
  10. 知漏尽智力:佛陀彻底灭尽了二障的习气种子,于此如实遍知。

《入中论》中对十力有详细解释,可以参照学习。

第十四聚是四种无畏:

  1. 正等觉无畏:佛陀已经究竟证悟,因此在别人面前说“我获得了无上正等觉”没有任何怖畏。我们因为没有证悟,所以说这些必然会害怕,而且有打妄语的过失。
  2. 漏永尽无畏:佛陀永远断尽了所有的有漏法,一切障碍消尽,因此可以在任何场合中如此宣说。我们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没有烦恼了,但也不敢跟别人说,因为第二天可能就又发脾气了,再说,开悟的人不可能连背诵论典都那么吃力(以后大家碰见自称开悟的人,可以先考一考他,问他心性是什么样的,开了智慧的人自然流露出很多法,不可能连这个都答不出。)
  3. 说障法无畏:何者是烦恼障,何者是所知障,对于此等一切障道法,佛陀完全可以无畏地宣说。我们凡夫人连障碍也不一定能说的出来,有人来问:“我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们想半天:“你最好不要东跑西跑,不要吃得太多,不要睡得太多 ……”我遇到有人这样问,也全是靠估计——看看这个人的长相怎样、神态如何,就把我的第一个分别念告诉他,但有时说得还挺准(法王在的时候,曾开玩笑说:回答别人问题时,你的第一个分别念就是神通)。
  4. 说出离道无畏:在说离苦之正道时心无畏惧。

第十五聚是三种不护:

佛陀因为消尽了所有障碍种子,所以三门都不需要防护。

  1. 身不护:我们在不同场合中经常要关注身体的行为,假装很寂静,佛陀不需要这样。有的声闻缘觉因为前世当过猴子,即生还保留着跑跳的习气,我们有些出家人也类似,还保留着在家时的习气,走在路上听到流行歌曲,身体也会随着晃动。佛陀所有的习气都已断尽,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种情况。
  2. 语不护:我们很多人怕说错话得罪人、造口业,就在胸口挂一个大大的止语牌,佛陀不需要止语,他无论说什么,都是对众生有利的。
  3. 意不护:我们一不留心,就会有贪嗔痴等各种染污意识生起来,佛陀早已断除了分别,所以对心也不用防护。

第十六聚是三种念住:

(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1;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2;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3)。

我们凡夫人讲法,看到那些面带微笑、恭敬认真、从不缺课的听众就会高兴,看到那些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的听众就会生气,而佛陀已经获得了大平等的境界,他对任何听法者都没有不同的态度。

有一个人跟我说,他在一个藏传佛教上师的道场待了很多年,后来有一件事情把他感动了,他才决定依止这位上师。我问是什么事,他说:有一次上师正在传密法,下面的弟子因为房子地界的问题打起来了,但上师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说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心里有点不舒服?不舒服就到外面去慢慢闹,好吧?”然后继续传法。就因为这句话,他觉得这位上师真的很了不起。

我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们一般人都很难容忍听法者的恶习,像我就有这个毛病。我去一些学校讲课,如果现场气氛很好,听众的表情也很专注,我就会讲得很带劲,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分享给他们;但如果对方不好好听讲,时不时看时间、打哈欠,那我就没兴趣讲了。有一所学校给我印象很深,当时大家刚吃了中午饭,天气又热,学校强 制他们来听,不准出去,结果,到后来只有最前排的两三个老师在听,其他人全部都睡着了。尽管我用各种语言攻击他们,说听课时候睡觉的人会变愚痴等等,他们也听不见。最后我实在讲不下去了,就说:“我从没来过这样的场合,还是少讲一点吧。接下来你们可以问问题。”当时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第十七聚是不忘失法性:

无忘失性,行利生事,从不违时,犹如海潮,永不愆期,无有忘失。对利生事业永不放弃,而且在行持利生时无有过失,从不违时。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佛陀也不会失去利益众生的心。

第十八聚是永断习气:

三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有细微种子习气已经断除,永不再生。

习气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在寂静地方出了家,穿上了僧衣,但由于世间习气比较重,看上去怎么也不像出家人。

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注疏》里面说:出家人著袈裟非常有必要,因为在末法时代,人们都不重视如来的教法,但当他们看到有身著袈裟的出家人担当国王的国师或身份高贵者的上师时,会想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从而对佛教生起尊重心甚至皈依。因此,出家人要注重威仪,我们威仪好了,很多人就会生信心,威仪不好,那别人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生邪见(当然,有的世间人无论如何都会生邪见的,再庄严的出家人他也看不惯,佛陀时代也有这种人)。

不只出家人,佛教居士们也要注意: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嫉妒心仍然很重,是非很多,身边的人有困难也不去帮助,人格特别差,做事又懒惰……这些不好的习气,都需要慢慢改正过来。

第十九聚是大悲:

由因地无量劫修习而成就利益天下无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第二十聚是佛十八不共法:

这十八种无漏法唯独佛陀才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具备,因此叫不共法。

  1. 无有误失:如来身体的行为无有过失,恒常寂静。今天有一些社会上的名人来见我,他们问:“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信佛?难道佛教很科学吗?”我答道:“我前一段时间跟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朱清时有过对话,我问他:‘你在科技大学当了十年的校长,到最后你却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出于冲动,还是真的觉得今天的科学达不到佛陀的境界?’他告诉我,他确实是通过很长时间学习佛法(他并没有专门学习中观、因明等大经大论,但曾跟南怀瑾老师学过一些法),才发现科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借助各种仪器刻苦钻研而得出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真相,原来早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经典中说得清清楚楚了,于是就写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这篇文章表达他的感慨。他也很谦虚地说,自己算不上什么有成就、有学识的人,但应该可以代表科学界的某种声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如果是我们佛教徒自己说佛陀如何伟大,别人会认为这是自吹自擂,然而这是从一位科学家口中发出的赞叹,我想这段话还是值得大家反思的。”
  2. 无卒暴音:佛陀无有粗暴的语言。
  3. 无忘失念:对任何事皆能忆持不忘。
  4. 无不定心:佛陀任何时候都是专注的,不像我们那样经常走神。
  5. 无种种想:佛陀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愍,无有远近亲疏等差别想。人的想法很多都是没有根据的,分别念越重的人,越喜欢在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上胡思乱想,最后搞得自己也痛苦,别人也痛苦。
  6. 无不择舍:佛陀对一切法都以智慧观择后才舍弃,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以上是行为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7. 志欲无退:对善法的追求无有退转。
  8. 正勤无退:行持善法的精进心无有退转。
  9. 念无退:相应三世诸佛之法的正念无有退转。
  10. 慧无退:所证智慧无有退转。
  11. 等持无退:所得等持无有退转。
  12. 解脱无退:远离一切执著,无有退转。以上是证悟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13. 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4. 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
  15. 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以上是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佛陀的身语意三种业不像我们一样以分别念摄持,而是前面有智慧作向导,后面有智慧一直跟踪,因此无一不对众生有利。
  16. 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
  17. 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
  18. 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佛陀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事物都能无碍遍知,这叫做三世所摄的三种不共法。

第二十一聚是一切种智:

一刹那顿时现见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究竟智慧。于一刹那间照见诸法本性的 叫如所有智,照见一切现象的叫尽所有智,佛一切种智就是这两种智慧圆满双运的本体。

上述二十一种无漏法就叫做法身。法身或本性身的本体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在反体上具足二十一种功德,因此我们把这二十一法安立为法身的类别,而不是说由二十一种本体不同的法集聚在一起形成法身,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

譬如大宝藏,众宝之所依,

净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就像大宝藏是无量众宝的所依,而清净法界的大菩提也是广大无量果功德法的所 依。)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菩提品》中说:

真实本性身,具无量无数,

无思无伦比,清净究竟德。

二、甚深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安住于三世一切如来秘密心不异的无二无别之法界与智慧无差别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是为“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不住涅槃:佛陀证悟有寂平等而与大悲法尔无离无合之故,不住寂灭一方之边,故称“不住涅槃”。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中说: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

此当余今熟,然于诸方所,

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

     住真实际:如是不住寂灭界一方而常住时方所摄一切世间界中,成为利乐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中毫无动摇,故称“住真实际”。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事业品》中说:

如是无勤作,法身无生灭,

于世永行持,示现等事业。

三、作用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如是不住有寂之边的有寂平等性智慧,是为了义诸佛世尊之智慧身或金刚身,对彼从不同侧面分为一身、二身、三身、四身、乃至五身的分别等差别。于世出世间一切坛城恒时利乐无尽之因远离损坏而安住者,常恒周遍、任运自成的如来之相,称为安住遍观凡夫乃至十地金刚喻定大菩萨之间一切有情之地。

《入佛境界经》云:“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全知果仁巴尊者在《现观庄严论释难——启深密义宝藏论》中说:

     一身者:

    《金光明经》中说法身才是真实身,报化二色身只是相似身而已。

     二身者: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功德品》中说:

二利胜义身,依彼世俗身,

离系异熟果,六十四功德。

     三身者: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说:

许此二种姓,获得佛三身,

第一得初身,第二得后二。

《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中说: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还有无著菩萨造的《摄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及大部分《般若》经论中都宣说了三身。

     四身者:

     有些注释《现观庄严论》的:

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这偈颂词时将第一身分为,自性身与法身二种。再加报身、化身而变成四身(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

     五身者:

     法友论师在上述的四身中的报身又分为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现见的胜报身与一地以上的菩萨都能现见的普通报身而成为五种身(自性身、法身、胜报身、普通报身,化身);有些论师还将化身分为异熟化身与非异熟化身则为五身(自性身、法身、报身、异熟化身、非异熟化身);金洲上师(法称论师)分成(根本法身、法身、自性身、报身、化身)五身。

     用自己的分别念将身分成四身及五身等众说纷,至尊法王如意宝锁南则摩(福顶)论师说:“在般若传规中只有三身四智,四身五智等说辞为金刚密乘的不共说辞。”而做了如理地遮遣。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功德品》中说:

无云之月色,秋碧湖中见,

佛子遍主色,佛坛城中见。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以上五句亦表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1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3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