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72


二、圣者地:(下面十颂,每一颂讲一地)

染依得转依,得受为净依,

由分得觉悟,名为极喜地。

     “染依”,就是不善的法或者说染法叫“染”,“依”就是它的所依,“染依”就是指不善业染法的所依,这里就是指见道所断的障碍。“得转依”就是见道所断已经断除叫“得转依”。

     “得受为净依”就是取净法所依——如理作意,就是取清净善法所依的如理作意。“由分得觉悟,名为极喜地”,就是由于一分得觉悟而产生大欢喜心,所以叫做极喜地。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行为究竟品》中说: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中说:

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

已断除三结,生于佛种族。

彼之异熟果,施度最殊胜,

振动百世界,成为赡洲王。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法云地品》中云:

 菩萨时能见百佛1,得佛加持亦能知2,

 此时住寿经百劫3,亦能证入前后际4,

  智能起入百三昧5,能动6能照7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8,复能往游百佛土9,

  能正思择百法门10,佛子自身现百身11。

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12。

     全知果仁巴尊者在《现观庄严论释难——般若明义论》中说:“诸《般若经》直接宣述的内容里只提及到六识,依此并且以中观道开演《现观庄严论》的断证功德时,所有声缘的断证功德都在菩萨登初地时就会获得圆满,这时是不承许染污意的,两者(声缘众及登地的菩萨众)都已断除轮回的束缚之因——烦恼障,两者都还未曾断除随眠烦恼障(烦恼障的习气)。人无我智慧的主要作用不外乎就是为了断除束缚于轮回之中的主因——烦恼障;以及为利他而现证诸所证智慧,此二者菩萨在登初地时都已获得。

     染污意是《大乘经庄严论》及《唯识三十颂》等唯识宗的诸论典中作了宣讲。当以唯识宗的观点开演经论时,声缘的断证功德在菩萨登初地时是无法获得究竟的。因为,大乘唯识宗说,在没有获证罗汉果位之前是无法断除染污意,大乘宗也是在未登八地之前是没法尽断染污意的。

     《般若经》的密意以中观宗的观点演示时有何理由说,声缘的所有断证功德在菩萨登初地时就已经获证圆满呢?答:弥勒菩萨的《大乘宝性论》中说菩萨者在登初地时已经尽断受生轮回的因——烦恼障。怙主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云: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诸《般若经》中也说从预流果到辟支佛(缘觉果)之间的所有断证功德悉皆统摄在已经获得无生智忍菩萨的苦法忍当中。

     圣解脱部(圣解脱军)在他的旷世巨作《二万五千般若光明论》中说:‘忍者为何?曰:苦法忍也,以何而知?若余道犹胜,则种姓、根器、资粮也应该犹胜。因菩萨的忍力当中已无余统摄诸余者之证力故,彼等所有断证功德悉皆归统于菩萨的忍力当中,证量还并非仅此而已。这种说辞即为其他传规也。’这些教证乃解说《现观庄严论》的无上正量妙宝。”

     见道十六心:八忍八智为见道十六心。

     八忍:

     (1)苦法忍──欲界苦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2)集法忍──欲界集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3)灭法忍──欲界灭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4)道法忍──欲界道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5)苦类忍──上二界苦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6)集类忍──上二界集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7)灭类忍──上二界灭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8)道类忍──上二界道谛见所断正对治的无间道。

     八智:

     (1)苦法智──已断除欲界苦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2)集法智──已断除欲界集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3)灭法智──已断除欲界灭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4)道法智──已断除欲界道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5)苦类智──已断除上二界苦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6)集类智──已断除上二界集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7)灭类智──已断除上二界灭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8)道类智──已断除上二界道谛见所断的解脱道。

     以四圣谛的顺序安立则如下:

     苦谛:

     1、苦法忍;2、苦法智;3、苦类忍;4、苦类智。

     集谛:

     5、集法忍;6集法智;7、集类忍;8、集类智。

     灭谛:

     9、灭法忍;10、灭法智;11、灭类忍;12、灭类智。

     道谛:

     13、道法忍;14、道法智;15、道类忍;16、道类智。

常时于染污,欲等种种垢,

无垢得清净,名为离垢地。

     “常时于染污,欲等种种垢”:就是常时染污心的贪等种种烦恼垢。如果把修断所断的障碍分成九品,就是粗的粗、粗的中、粗的细、中的粗、中的中、中的细、细的粗、细的中、细的细九品,这里是属于粗的粗,这里说“无垢得清净”,清净了什么呢?就是修道所断的粗的粗获得清净,以及没有破戒的垢染,所以叫做离垢地。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行为究竟品》中说: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中说:

二地名离垢,身语意十业,

纤尘不染故,自守彼等故。

彼之异熟果,戒度最殊胜,

成为七宝主,利生转轮王。

善断诸有情,一切戒垢染。

     “善断诸有情,一切戒垢染。”这后俩句在现今德格印经院出版的《丹珠尔》——《注疏部》的《教王宝鬘论》颂词版本里虽有呈现,但在布达拉宫雪版《丹珠尔》、卫藏版《丹珠尔》及塔尔寺版《丹珠尔》以及宗大师高足贾曹杰论师的《教王宝鬘论释——明要论》的颂词当中却没有这两句颂文。望诸有智者明鉴。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法云地品》中云: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各千种。

灭坏烦恼网,照耀得离垢,

无量之暗暝,离名发光地。

     前两句说:灭坏修道所断粗的粗的烦恼网之后,得以离垢,无漏的智慧光照耀,也就是无漏智慧极为明显的意思。第三句“无量之暗暝”是指轮回无始以来相续不断出生的无量修道所断的粗的中以及无量众生心识的黑暗。在三地时就能断除种种无量障碍,所以叫“无量之暗暝”。

     “离名发光地”意思是因为以智慧光照耀,无量修道所断的粗的中以及无量众生的心识暗暝彻底远离,所以叫做发光地。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行为究竟品》中说: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龙树菩萨在《教王宝鬘论——僧俗学处品》中说:

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

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

彼之异熟果,胜行忍精进,

明智大天王,遣除欲贪者。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法云地品》中云:

余五菩萨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

百转千转诸功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疏》中说:“此中发第三菩提心之菩萨,当得百千(十万)所说功德。发第四心菩萨,当得百俱胝(千万)功德。发第五心菩萨,当得千俱胝功德。发第六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发第七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千亿)功德。”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71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73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