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由旬:(逾缮那)古印度长度单位名称,按照《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计算法,五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由旬)。按照时轮派的计算法,以二十四指节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两千弓为一俱卢舍,四俱卢舍为一由旬。 吉祥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纳大师(正念智称)公元10世纪时由尼泊尔莲戏译师邀请与细长班智达一并从印度徒步入藏,途中莲戏译师因胃病不治身亡,两位大班智达因不懂藏语而在藏地历经沧桑,美德嘉纳大师在卫藏谢通门县——达那地区长期为人放牧,后来由自己的亲传弟子福幢译师用重金赎身迎请到康区徳玛地区,美德嘉纳大师曾对仲敦巴等大徳教授过梵文,到康区后励精图治学习藏文,不久就成为精通梵文与藏语的大班智达,对佛法的翻译及藏语语法的学习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用藏语著有《藏文文法口剑论》等不朽名著,他曾经在卫藏谢通门县——达那地区为人放牧时曾悲鸣感叹吟诗曰: 持兔星辰奔夜空,不见星王璀璨辉, 欢呼净湖月影像,呜呼痴蔽遍大地。 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然,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然。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三世因果经》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 《中论——观涅槃品》云: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如实性、 《菩提心释》云: 真如真实边,无相与胜义, 殊胜菩提心,亦说为空性。 无错谬性、 《百业经》云: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无生、无起、 《中论——观因缘品》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无作、 《中论——观作作者品》云: 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 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 无为、 《中论——观三相品》中云: 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 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无障碍、 《入行论——智慧品》云: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无境界、 《中论——观六种品》云: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虚空。 寂静、 《中论——观我法品》云: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无畏、 《入行论——智慧品》云: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无侵夺、 《宝性论——如来藏品》云: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无尽、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 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 不寂静相、 《入行论——智慧品》云: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不有、 《中论——观有无品》云: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虚、诳、 《中论——观行品》云: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无坚实、 《入行论——智慧品》云: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如病、如痈、如箭、过失、 《法集要颂经》云: 如是当观身,众病之所因, 病与愚合会,焉能可恃怙? 无常、苦、空、无我者: 《中观四百颂——明破净执方便品》云: 无常与不净,苦性及无我, 总于一事上,四性皆容有。 《中观四百颂——明破乐执方便品》云: 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 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