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

第一课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 

 

嗡索德!

佛陀日亲及佛子,弥勒文殊龙树等,

秉持如来传承示,深中观道师前礼。

于等虚空佛佛子,弟子三世圣者众,

源泉殊胜之般若,敬心善入说彼理。

三世诸佛宣说的所有无尽佛法宝藏之中,犹如心脏般堪为究竟的,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保存着《十七母子般若》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其中的全部内容都完全涵盖在这部《摄功德宝经》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

至于藏传佛教中所说的般若经典,有些论师认为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其中,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和《圣般若摄颂》,它们圆满宣说了现观八事[1];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二十五门般若》、《帝释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们宣说了现观八事的部分内容。

当然,对于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传佛教般若经典的观点,有些论师也有不同看法。惹波绕哲(智慧宝剑)等论师认为:这十七部母子般若只不过是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它们并不能包括所有藏传佛教的般若经典,因为《日藏般若经》、《月藏般若经》等般若经典并没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所以有缺少的过失;而《圣般若摄颂》又只是《般若八千颂》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又有重复的过失。当然,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来看,这十七部母子般若确实是前译时期[2]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因为《莲师遗教》云:“主宣般若空性众经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但大家普遍认为,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华就是《圣般若摄颂》,其窍诀摄要则为《现观庄严论》。而《圣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完全可以对应,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修学这部不可多得掷地有声的佛教经典。

一般而言,佛经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陀亲口说的佛经——如《圣般若摄颂》等就属于此列;第二种,是佛陀加持以后所产生的佛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要内容,就属于加持佛经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即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等,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告曰”、“阿难启白”、“舍利弗白佛言”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诚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慧命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乾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这些词句不是佛说的,而是在佛陀允许的情况下,由后人加上去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代,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而是佛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经”。

此《圣般若摄颂》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偈颂格律鲜明,是佛陀亲口所宣说的佛经。传讲、听闻以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典,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为此,我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此经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

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一、经名句义:

梵语:       ཨཱརྱ་པྲ་ཛྙཱ་པ་ར་མི་ཏ་སཉྩ་ཡ་ག་ཐ
藏语:       འཕགས་པ་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སྡུད་པ་ཚིགས་སུ་བཅད་པ།།
汉语:       《圣般若摄颂》《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ཨཱརྱ阿雅(འཕགས་པ—帕巴)是“圣”的意思;པྲ་ཛྙཱ巴日嘉ཤེས་རབ西绕为 “智慧”;པ་ར་མི་ཏ巴绕迷达ཕ་རོལ་ཏུ་ཕྱིན་པ啪如德辛巴是“到彼岸”之义;སཉྩ་ཡ萨匝雅སྡུད་པ都巴为“摄”;ག་ཐ嘎塔ཚིགས་སུ་བཅད་པ策色嘉巴义为“偈颂”。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注梵文的名称呢?其实这有以下几种必要: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陀三转法轮后,经过二胜[3]六庄严[4]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渐传到我们手中,故他们的恩德不能忘怀;为了让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在经首标注梵文名称。第二个必要:因释迦牟尼佛是通过梵语(天语)来宣说法要,故梵语有不共加持;正是为了让后人获得梵语的加持,才在经首标注梵语。第三个必要就是种下梵语的种子:因为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且以梵语来转法轮,而我们将来也要成佛,也会以梵语来转法轮,所以应种下梵语的种子。

有关经名句义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间的甚深法,因此称为“圣”;证悟万法实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绝伦,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为把这样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所诠加以阐释的缘故,此经也就得名“般若”;人们依靠这部经,能摄集、拥有世间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一切道果功德,为此称作“摄”;这部经是绝妙之韵律的偈颂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个字),由此叫“颂”。故而名曰《圣般若摄颂》。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讲述了四种般若:

一、基般若:基般若是需要现前的心的本来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

二、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圣者相续中的智慧现观。

三、果般若:是佛陀相续中的智慧现观。

四、文字般若:是词句、文字、名称结合起来所表达空性智慧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即阐述空性的大乘经论。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说:

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

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

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其实这四种般若以本《圣般若摄颂》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即可无余含摄,因为本经的内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通过文字来宣说就是经典文字般若。

所谓的文字般若,它包括经论两个部分:一、经典文字般若;二、论典文字般若。

一、经典文字般若则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光赞般若波罗蜜经》、《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中观般若系列的经典。

二、论典般文字若则指《中观根本慧论》、《六十如理论》、《精研论》、《七十空性颂》、《回诤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现观庄严论》等中观般若系列的论典。而依靠经典与论典文字般若便能无误趣入其余基、道、果三种般若当中。这部《圣般若摄颂》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则类属经典文字般若的范畴。

那么,这一经典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来命名的诚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住经》、《大般涅槃经》、《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以能说之量而命名的如《戒律三百颂》、《中观四百颂》、《七十空性颂》、《六十如理论》、《事师五十颂》等;以作用来命名的如《贤愚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密宗断惑论》等;以地点来命名的如《大乘入楞伽经》等;以眷属来命名的如《文殊师利问经》、《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佛说阿阇世王经》、《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妙臂菩萨所问经》、《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等;以时间来命名的如《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以比喻命名的如《佛说大乘稻秆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句譬喻经》、《杂譬喻经》、《妙法莲华经》等。此经典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即以所说之义来命名为《圣般若摄颂》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

诚如《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所云:

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

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

    为何世尊要给这部经典取名为《圣般若摄颂》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呢?因为此经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经名就能够通达经中所说的大概内容为出生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及佛四圣众母的般若波罗蜜。下根者亦能依名易于寻找到本经典。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中云: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中曾引用<赞般若波罗蜜偈>言: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


[1] 现观八事: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一、遍智:相无愿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遍智。

二、道智: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道智。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是基智。

四、正等加行:圆满修行三智的一切现观叫正等加行。

五、顶加行: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

七、刹那加行: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

八:法身: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

[2] 前译时期:即西藏的第一位大译师——土弥·桑布扎翻译二十一部显密教法开始,后由法王祖孙三王,即吐蕃国王颂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辫结王)等三代法王时期通过翻译闻思等途径而弘扬开来直至后来的宝贤译师之间所翻译的所有藏传佛教经论的黄金阶段叫做前译时期。

[3] 二胜:古印度谓此南阎浮提有称为二胜六庄严之八大佛学家。其中以功德光和释迦光为二胜。

[4] 六庄严:六严。古印度六大佛学家,被称为装饰南阎浮提的六大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精通对法学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精通因明学的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