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课 【释义】佛陀依无碍智慧宣说了情器世间的许多问题,比如须弥山的大小、四大海的深度等器世界的量;六欲天人的身量寿量,地狱的大小状况,地狱众生的身量寿量等等。对这些问题,佛依自身智慧作了许多详细叙述,而在异生凡夫前,这些情况都是深隐不可测度之事。若无有一定的智慧,许多异生对佛陀所说的这些法,会生起“是否真的如此呢”的疑心。比如佛陀说有须弥山、四大洲等,现代人为什么见不到呢?等等这类问题异生凡夫无法以自己低劣的智力现量了达,然而依比量智了知一切法自相空,即可对佛所说生起坚定信心。缘起性空或说无相空的正理,依凡夫的分别智也可相似通达,若了知一切法无有决定自相,依因缘聚合才有显现,如是依众生不同业缘,即有不同的时境现象。由此即可了知一切智智的佛陀所说,决定随顺众生的不同业感与根器而发,有的道理直接宣说,有的间接宣说,有的以隐秘方式而示,无一有错讹。 堪布阿琼云:如同善巧的医师,能依病人的不同病情而对症下药;同样,佛陀了知所有众生的根器意乐而宣说四谛法门,此中无一不是适机者的甘露妙药。能如是了知者,则决定可以对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坚定信心!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见品》云: [复次,诸外道等制造书论,虽彼所诠少分有实,谓说施等是牵引因,能招善趣及余胜乐;又说杀等是牵引因,能招恶趣及余剧苦。然彼书论前后相违,亦复许为杀生等业,又能引发诸恶见趣[1],亦从如是见趣所生。如有盲人遇游正道,或时迷失复履[2]邪途[3]。外道书论亦复如是,有实有虚不可依信。若尔如来三藏圣教,或有所说难可信解,是则一切内外经书无可信者,成太[4]过失。所以者何?佛经中说种种神变不可思议,又说甚深真实义理,诸有情类不能测量。复说如来三业作用,声闻乘等所不能知,谓无功用普于十方无量无边极远世界,随诸有情一一根性无量无数品类差别,如其所乐,能于一时现妙色身饶益无尽。虽断一切寻伺[5]分别,而能为彼无量有情宣说无边甚深广大真实美妙无尽法音,于一念顷能除有情无量无边心行秽垢。其心虽无实生实灭,亦无一切能缘所缘,而一念顷普于一切所知境界现见周尽,于现见时远离一切能见所见分别思惟。虽断一切随眠[6]缠缚[7],而于三有现受死生,虽久离欲而生欲界[8],现处居家迫迮[9]牢狱,贮畜[10]种种财谷珍奇,养育妻儿亲眷僮仆。如是等事皆难信知,故我于此深怀犹豫。事若唯有诚可生疑,然事亦空。故次颂曰: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论曰:此颂意言,如来为怖外道群鹿,大师子吼示现真空。如是真空其义决定,分明理教所共成立。诸有智者用为[11]定量[12],锐难精思皆不能越[13]。随顺空理无倒勤修,众善庄严成无上果。于此应生决定信解,唯空是实余并非真。但是如来随物机欲,善权方便显示宣扬[14]。又佛所言虽有无量,略唯二种谓空不空。若于不空有所疑者,可依空理比度[15]应知。诸法皆空云何可见?由识言境有义不成。诸法体相略有二种,谓识所识及言所言。一境同时[16]有多识起,随见差别境相不同,此识不应随外境起。由一境体多相不成,故知所识决定非有,言是假立唯诠共相[17],一切共相皆非实有,多法成故,如军、林等。又诸共相皆依别法,所依别法其数无边,诸近见者不能普见。既不见别,不应见总,如二性等依二等物,不见所依必不能见。如是共相既非所见,如何依彼建立能诠[18]?是故共相但假施设,非为实有可为言诠。又诸共相若实有者,一一法上全有分有俱不得成。一一法上若全有者,应如别法共相不成。一一法上若分有者,应成多分非一共相。又实等上无别有一,实等总性慧所缘故,如非实等。总性即是诸法共相,是故共相非有实体,但诸世间假共施设。如是诸法,或识所识、或言所言,二种推征俱非实有,除此二境更无别法,故应信解诸法皆空。由此契经有如是说,诸法实性无示无对,皆同一相,所谓无相。诸法性相非言所行,言不能诠,故名无示。非心心法所行境故,非缘有对之所能对,故名无对。非超[19]二种所行相外别有余相,故名无相。空相无二,故名一相。不为妄执贪等毒箭损害真见,所证真空分明可了,故名为相。又真空理离有无等一切法相,故名无相。无相无二,故说为一。即以如是无相为相,故名为相,非别有相。] [1] 恶见趣:《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云:“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说我论者。又有十六有见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涅盘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说我论者。如是计度后际论者,略摄有五。一、有想论。二、无想论。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四、断见论。五、现法涅盘论。如是五种,复略为三。一、常见论。二、断见论。三、现法涅盘论。 [2] 履:拼音lǚ,〈动〉本义:践踏。 [3] 邪途:拼音xié tú,意思是不正当的途径。 [4] 太【大】,大【宋】【元】【明】【宫】 [5] 寻伺:旧译作“觉观”。寻: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伺: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 [6] 随眠:拼音suímián,佛教术语,“烦恼”之异名,但烦恼的意涵较广(包含现行烦恼与随眠烦恼,但通常多指现行烦恼),随眠则只限定在为现行的烦恼,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一般随眠可分为七种:一者、欲界贪随眠,二者、欲界瞋随眠,三者、上二界贪随眠,四者、慢随眠,五者、无明随眠,六者、见随眠,七者、疑随眠。此等根本烦恼同品粗重,称为随眠。 [7] 缠缚:拼音chán fù,十缠四缚也,又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 十缠: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凄耻也。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 三、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 四、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 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 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所成就也。 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苦海也。 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也。 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 四缚: 一、欲爱身缚,又作贪欲身缚、贪身系。谓欲界众生对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而不得解脱。 二、瞋恚身缚,又作瞋身缚。谓欲界众生对于五欲违情等境,起瞋恚烦恼而不得解脱。 三、戒盗身缚,又作戒取身系。谓计非因为因,持守鸡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长惑业,束缚于身。 四、我见身缚,又作实执取身系。我见,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由此我见而增长诸惑业,束缚于身。 [8] 一、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初品》时云: [问曰:何以故善心因缘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无色界? 答曰:佛欲度此众生令得道证;无色界中以无身故,不可为说法;色界中则无厌心,难可得道,禅乐多故,慧心则钝。 复次,佛以神通感动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众生心信得欢喜故,生欲界天;不得四禅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无色界。] 二、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具足品》时云: [常作转轮圣王者,菩萨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中无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禅定乐,无厌恶心故难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著妙五欲多故难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故,作转轮圣王。此中佛自说因缘:随其所种,得大果报等,如经中说布施相。] [9] 迫迮:拼音pò zé,狭窄;局促。 [10] 贮畜:拼音zhù chù,储存;积存。 [11] 为【大】,是【明】 [12] 定量:拼音dìng liàng,定量:又作“量”。真切认识自境。从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与真比量。 [13] 越【大】,起【宋】【元】【明】【宫】 [14] 宣扬:拼音xuān yáng,广泛传布,传扬;亦指张扬于外。 [15] 比度:拼音bǐ dù,谓比照。进行比较和推测。 [16] 时【大】,随【宋】【元】【明】 [17] 共相:拼音gòng xiāng,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 [18] 诠【大】,证【宋】【元】【宫】 [19] 超【大】,起【宋】【元】【明】【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