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318

第三百一十八课


三、于佛所说的深隐法义能生定解的方便:

问曰:从如实班宣如何弃舍一切的正方便中,即能得知如来世尊的一切智智能无碍趣入一切诸法,并且也是能如实班宣称法实性的如语者[1]。然诸外道邪宗因为缺乏能如实班宣弃舍一切的正方便故,便歪曲[2]误解了诸法的实际行相而颠倒邪行故不宜修习。

若作是念想:“如汝所言,(如来圣教)亦非现量可知,所宣无量多越诸根现量所行境界的所知(三藏[3])法句,此中所宣句义,皆定如其所宣?或复别有所指?岂非此等亦使行者犹豫不决耶?如是等经书实无决定可信依的正因者。”今当答汝,故次颂曰: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Whoever doubts what the Buddha said About that which is hidden Should rely on emptiness And gain conviction in him alone.

【词汇释难】

深事:隐蔽难测之事。

【释文】非一切事皆能用现量识现证了知。也有需要依靠比量方可比度了知者。若时不能用比量了知者,尚可依用喻量解悟[4]。此中能弃舍一切的正方便即是了悟一切万法自性本空者是,此性空实际者无法任人牵动改变。就此实际虽然恒时近在咫尺[5],然非一切有情之类皆可现量了达故可谓是微细难测。如此深法(如来)透过开显正理尽断一切诸法实有自性的执念正轨[6]方得如实显明。今且于此(显空正理)可生决定信解。若时通过修学已说、当说本论的诸品文句后,仍旧未能断除“此中所宣句义,皆如名句所诠耶?或复另有所指耶?”等少许不定或邪定的狐疑者,应作如是审问[7]。然此(难问者)却说不出少许不定或邪定的因由故。此所说义[8]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此对世尊所说其余诸非现量所知深事,也应依自(正观觉慧)如理了别。因是如来(如语者)所诠故,应如一切能诠诸法自性本空的妙隽语无别。以是因缘故,于佛所说深隐难知者,云何还能心生狐疑尤疑不绝耶!

如世尊于《月灯三昧经》中曰:

三千世界中,我时说诸经,

义一种种味,彼悉不可说。

所有十方佛,显说无量法,

谛思一句义,便则一切解。

一切法无我,若人学此义,

彼时习一句,悟佛法不难。

诸法是佛法,若人学此法,

如法而解了,便顺于空法。

诸语是佛语,一切声事无,

遍于十方求,佛语不可得。

佛语最第一,佛语无过上,

微细事悉无,是为语最上。

彼法最无上,显现不断绝,

无得微尘许,诸佛之所说。

诸法不可得,无有法可证,

如是知于法,能解佛菩提。

彼若悟此法,便转于法轮;

转于法轮时,则畅胜甘露。

菩萨能解了,无上佛菩提,

得为无等尊,令他悟佛智。

无修及无愿,无相谓与空,

如斯四种门,佛说为解脱。

眼耳及鼻舌,身意诸根等,

此皆体性空,憍陈最初见。

若能于此法,如实知体性,

诤论彼便无,了达法相故。

谓勇猛境界,菩萨救护者,

悉无有疑惑,了法体空故。

能达诸法性,故得名为佛,

以难量法界,觉悟应度者。

得诸佛之业,皆由戒身造,

佛言及戒声,皆同平等相。

已说诸音声,谓下中上音,

平等悉一相,佛能示法教。

佛法无所住,亦不在诸方,

不生亦不灭,是故名无漏。

非新亦非故,非散亦非合,

非青亦非黄,非白亦非黑。

难说不可取,藉言乃昭畅[9]

此非音声地,诸佛巧智通。

彼是无漏法,是说无所依,

不在十方所,是法佛所说。

于佛灭度后,思念佛身相,

即便睹佛身,以佛神力故。

竟无有众生,证于寂灭者,

说于此法时,无量众灭度。

譬如彼日月,影现于百川,

皆睹其像貌,诸法相如是。

若知诸法性,犹若诸影像,

终不以色身,得睹于真佛。

诸法无形相,求状不可得,

如是无形法,即是佛法身。

若人见法身,是名见导师;

法身即正觉,如是名见佛。

不得而示得,不得而说得,

若欲求沙门,应当知此道。

我已说真行,知众生乐欲,

若入祕[10]密教,彼便无执著。

若谓所证得,彼便无所克,

此不得道果,故名非沙门。

斯法甚深奥,未达作此说,

彼教甚渊玄,难可以宣示。

五众事皆无,悉从虚妄起,

无有能起者,及与五众法。

五众之性相,即一切法相,

佛说如是相,其相不可得,

如虚空无物,诸法亦如是。


[1]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 歪曲:拼音wāi qū,释义:故意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对事物作不正确的反映。

[3] 三藏:拼音sān zàng,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

 一、经藏:梵音译作“修多罗藏”。主要阐述增上慧学,包括十二分教中之契经、应颂、讽诵、自说、授记、方广以及希有。

 二、律藏:《毗奈耶藏》、《律藏》。主要宣说增上戒学。十二分教中,缘起、譬喻、本事、本生、四分,均属律藏。

 三、论藏:又作“对法藏”、“阿毗达磨藏”。主要宣说增上慧学,十二分教中之论议分,即属论藏。

[4] 龙树菩萨于《回诤论释》中曰:

 [偈言:

说现比阿含,譬喻等四量,

现比阿含成,譬喻亦能成。

 此偈明何义?比、喻、阿含、现等四量,若现能成,比、阿含等皆亦能成。如一切法皆悉是空,现量亦空;如是比、喻亦空;彼量所成一切诸法皆悉是空,以四种量在一切故。随何等法?若为比成,亦譬喻成,亦阿含成。彼所成法一切皆空,汝以比、喻、阿含等三量一切法所量亦空。若如是者,法不可得,量所量无,是故无遮。]

[5] 近在咫尺:拼音jìn zài zhǐ chǐ,形容距离很近。

[6] 正轨:拼音zhèng guǐ,意思是正常的法度,也指正当的途径。

[7] 审问:拼音shěn wèn,指详细地问。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

[8] 此所说义:在纳唐版《丹珠尔》中,“此所说义”者,被译作“此同品喻”。

[9] 昭畅:拼音zhāo chàng,意思是明白晓畅。

[10] 祕:拼音mì,同“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秘密。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