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2

第二课


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先前的诸大译师在将此宣说胜义的甚深法翻译成藏语之初,顶礼本尊至尊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目的是为了不起障碍、增上福德。

翻译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1]之一。噶瓦拜则将很多非常难得的印度佛法经论译成了藏文,比如像我们以前已经学过的《亲友书》,还有这部《圣般若摄颂》、《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注释。

有关如何加译礼,是因为吐蕃第四十一代国王赤热巴巾——辫结王,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礼方式,即在翻译律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一切智智如来世尊!”这样的译礼,因为律藏讨论业因果等极其微细的法,只是一切智智如来世尊的对镜;在翻译经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这样的译礼,因为经藏是菩萨提问佛陀回答的方式敷衍呈现;而在翻译论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文殊师利童子!”这样的译礼,因为论藏中讨论五蕴、六入、十八界等诸法的性相、法相、事相、名相、次第、分类等需要大智大慧才能了悟,所有祈请文殊师利童子赐予智慧。这一部经典是因为抉择般若空性法,所以是根据对论藏作译礼的方式而在前面加上了“顶礼圣者文殊师利!”的译礼。在辫结王下诏统一如何作识别三藏不同的译礼之前,很多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译礼。由此可见,藏汉佛教在是否作译礼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其实这部佛教经典早在宋朝时法贤译师就已经从梵文翻译成汉文,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这次我们就把这两部分别由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圣般若摄颂》与由法贤[2]译师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两部版本,兼并宣讲。《圣般若摄颂》是当代翻译的当代中文,而《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则是北宋初期翻译的古汉文,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本次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般若波罗蜜经>,如此则希望能给诸位善知识及新学者,在修学佛法的旅途中带来一丝的助缘与利益。

三(经义)分二: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经义。

一、承接缘起句:

《圣般若摄颂》云: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尔时世尊,为令四众各得欢喜,说是般若波罗蜜经使获利乐。即说伽陀曰: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足五种圆满。即住处圆满、本师圆满、时间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

住处圆满,为王舍城的鹫头山;本师圆满,是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眷属圆满,即声闻菩萨等眷属众会之中,本师世尊为了令代表出家众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四众眷属,以不费艰辛轻而易举证悟大义的大乘道果功德,皆大欢喜;时间圆满,继刚刚宣说《般若十万颂》等完毕之后;法圆满,又再度宣说法圆满的所诠内容——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时,世尊说此等能诠偈颂……

这五圆满当中我等就根据龙树大士的《大智度论》,来简略性地了解一下人天导师——世尊为何选在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的鹫头山开演《圣般若摄颂》等般若系列的经典。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经】住王舍城

【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王舍城。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三住如前说。佛住者,首楞严[3]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波罗柰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4]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5]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6]陷入地没[7][8],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生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韦陀[9]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浴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乾闼婆伎[10]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先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竟。

【经】耆阇崛山中。

【论】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便名鹫头山。是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如沤只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11]?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佛虽大慈等及,以沤只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又弥离车[12]地,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

 若华未应敷[13],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

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住三种人中,

  利智善根熟,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14]偈说:

“有妙好国土,在于雪山边,

丰乐多异宝,名曰憍萨罗。

日种释诸子,我在是中生,

  心厌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15],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主,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多住舍婆提。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著心生。

问曰: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熨。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1] 三大译师:简称为噶、焦、祥氏三大译师。八世纪中,吐蕃国王赤松德赞时的三大著名佛经译师的名称。分别是噶瓦拜则、焦若·鲁伊坚赞、祥·也协德三位青年译师的名称。

[2] 法贤:法贤是北宋初期来华译经的著名僧人,朝廷曾赐名“明教大师”,意为精通教义者。其人生平学界尚存争议,一是根据南宋末天台宗僧人志磐《佛祖统纪》以其为法天之改名,一是根据清代陈垣《宋会要》以其为天息灾之改名。

[3] 首楞严:即首楞严三昧。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4] 摩伽陀国: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5] 五山:《增壹阿含经·力品》提到:一、白善山;二、灵鹫山;三、负重山;四、仙人掘山;五、广普山。

[6] 寻:拼音 xún,〈副〉顷刻间,不久。

[7] 没:拼音mò,〈动〉沉入。

[8] 踝:拼音huái,〔踝骨〕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亦称“踝子骨”。

[9] 四围陀:即四吠陀。1、梨俱吠陀——赞颂明论,2、沙摩吠陀——歌咏明论,3、夜柔吠陀——祭祀明论,4、阿闼婆吠陀——禳灭明论。

[10] 伎:拼音jì,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11] 舍婆提大城:即舍卫城,为北憍萨罗国之都城。

[12] 弥离车:拼音mí lì chē,又作‘弥戾车’,梵语,指边地之卑贱种族。

[13] 敷:拼音fū,〈动〉开[花]。用花者取花初敷时。——宋·沈括《梦溪笔谈》

[14] 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是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国王。他与王后韦提希夫人都是皈依佛陀,深信佛法,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听佛讲法成阿那含——即“不来果”或“不还果”之义,声闻第三果。

[15]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