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19

第一百一十九课


二、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如是行施无所著,亦复不求于果报。

如此菩萨发放布施以后,内心对于布施物和回报之事无有以贪执或执相能安住的心即心里没有贪执和相执。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菩萨何时也不希求“布施的异熟果报将成为我所有”,不贪执事物连同异熟,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施舍。

《文殊师利问经·杂问品》云: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说法不为此因缘。文殊师利!如日月光利益诸花,虽有此力不求恩报。何以故?日月无心故。文殊师利!如来如是,不求报故为人说法。何以故?如来无心故。文殊师利!如来于诸法中无有染著。是故,文殊师利!我所说法无为我义。何以故?昔于三阿僧祇劫,施头目、髓脑、手足、支节、国城、妻子、奴婢、象马,种种布施。如来于彼无求报心,如来不求世间果报。何以故?我说诸法无为我义,不为自身、不为他身、不为自他身。若为自身、他身及自他身,如来便有所著。”

佛告文殊师利:“犹如日月不作是思惟:‘花当报我恩?不报我恩?’日月无心故,如来亦无心。何以故?如来无可取。既无可取,云何当得报?于是夜虽言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我亦不说一字。何以故?无可取故。如来不可取,如来无得果。何以故?离苦乐故。我先思惟是时得菩提,一切所求悉得,亦无所得,无形无相。”

佛说是祇夜:

“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

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大乘庄严经论·梵住品》云:

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

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

在《贤愚经》等世尊的本生传当中,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都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祈求,只是为了成就佛道利益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到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等。

《贤愚经·快目王眼施缘品》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城中人民,乐听法者,往至佛所,前后相次。时城中有盲婆罗门,坐街道边,闻多人众行步驶疾,即问行人:“此多人众,欲何所至?”行人答曰:“汝不知耶?如来出世,此难值遇,今在此国,敷演[1]道化[2]。我等欲往听其说法。”此婆罗门,而有一术,众生之中,有八种声,悉能别识,知其相禄[3]。何谓八种?一曰、乌声,二曰、三尺乌声,三曰、破声,四曰、声,五曰、鼓声,六曰、雷声,七曰、金铃声,八曰、梵声。其乌声者,其人受性,不识恩养,志不廉洁[4]。三尺乌声者,受性凶暴,乐为伤害,少于慈顺。其破声者,男作女声,女作男声,其人薄德贫穷下贱。其雁声者,志性勦[5]了,多于亲友,将接四远。其鼓声者,言辞辩捷,解释道理,必为国师。其雷声者,智慧深远,散析法性,任化天下。金铃声者,巨富饶财,其人必积千亿两金。其梵声者,福德弥高,若在家者,作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必得成佛。时婆罗门,语行路人:“我能识别人之语声,若实是佛,当有梵音,汝可将[6]我往至其所,当试听之,审[7]是佛不?”时行路人,因牵将往,渐近佛所。闻佛说法,梵音具足,深远流畅,欢喜踊跃,两目得开,便得见佛,紫磨[8]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即时礼佛,喜庆无量。佛为说法,志心听受,即破二十亿恶,得须陀洹,已得慧眼,便求出家。佛言:“善来!”便成沙门。佛重方便,广为说法,即复寻得阿罗汉果。一切众会,莫不奇怪。

贤者阿难,从座而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多饶益,拔济盲冥[9],恩难称极。此婆罗门,一时之中,肉眼既开,慧眼清净。佛于此人,恩何隆厚[10]?”

佛告阿难:“吾与其眼,不但今日,过去世时,亦复与眼。”

阿难重白:“不审,世尊!过去与眼,其事云何?唯愿垂哀,具为解说。”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拔。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11]言快目[12]),所以名之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覩墙壁,视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五百太子,其第一太子,名尸罗拔陀提(此[13]言戒贤)。王有慈悲,愍念一切,养育民物,犹如慈父,化导以善,民从其度,风时雨顺,四气和适,其国丰乐,群生蒙赖。尔时其王,退自思惟:‘我因宿福,今为人主,财宝五欲,富有四海,发言化下,如风靡[14]草。今世会用,更无绍续[15],恐我来世,穷苦是分。譬如耕夫,春日多种,秋夏收入,所得必广,复遭春时,若当懒惰,来秋于谷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16],及时广种,不宜懈怠。’即告群臣:‘出我库藏金银、珍宝、衣被、饮食所须之具,著诸城门,及积市中,徧行[17]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悉来取。’并复告下八万四千国,亦令开藏施给一切。时诸群臣,奉受王教,即竖金幢,击大金鼓,誊[18]王慈教,徧阎浮提。阎浮提人,沙门、婆罗门、孤贫困厄、年老疾病,有所欲得,称意而与。一切人情,赖王慈泽,安快自娱,无复忧虑,歌颂赞叹,皆称王德。

尔时边裔[19],有一小国,其王名曰波罗陀跋弥[20],恃远慠慢,不宾[21]王化,又其治政,五事无度,(1)受性仓卒,少于思虑,(2)躭荒色欲,不理国政,(3)国有忠贤,不往咨禀[22],(4)边境[23]之土,役使[24]烦倍,(5)商贾[25]到国,税夺过常。彼王有臣,名劳陀达,聪明智略,明识道理,覩其违度,前谏王曰:‘王有五事,不能安国,必招祸患,恐是不久;傥[26]不忌讳,听臣说之。’王曰:‘便道。’寻长跪白王:‘受性仓卒,少于思虑,事大不当,必致后悔;王躭荒色欲,不理国事外有枉滞[27],理情无处;国有忠贤,不往咨禀,则不防虑未然之事;边土之民,役调烦剧,则思违背宾属他国;商贾税夺,违于常度,恶惮[28]行来,宝货猛贵。有此五事亡国之兆,愿王易操[29],与民更始。须提罗王,恩慈广普,阎浮提人,咸蒙慧泽;我曹此国,独不恭顺,幽遐[30]之民,不蒙其润。愿王降意,还相承奉,便可子孙食禄长久。’波罗陀跋弥[31],闻此臣语,心恚作色,不从其言。臣劳陀达,益生瞋愦,能自心念:‘我见王治政,匡化不周,表贡忠诚,望相扶辅[32],反更怒盛,不从我言。言既不用,傥复见[33]杀,当就除之,为民去患。’谋未及就,事已发露,王合兵众,欲往诛讨[34]。时劳陀达,知王欲收,即便乘疾马,逃走而去,兵众寻逐。彼劳陀达,素善射术,又知人身着射应死处凡有十八,兵众虽逮,不敢能近,迳[35]得彻到富迦罗拔国。见快目王,拜问讯讫,共王谈对,事事得理,王即善之,立为大臣。渐得亲近,具以来事,以用启闻。王闻是已,问群臣言:‘彼之国土,不属我耶?’群臣答曰:‘悉属大王,但恃遐远,不来宾附。’劳陀达言:‘彼波罗陀跋弥,顽嚚[36]凶闇[37],纵逸荒迷,不识礼度,凭远守谬,不承王命;彼民恶厌,视之如怨,与臣兵马,自往降伏。’王闻其语,即然可之。告下诸国,选择兵众,克日都集,往彼波罗陀跋弥王国。

尔时波罗陀跋弥比国之王,遣人语之:‘阎浮提内,都敕发兵,当集汝国;汝快晏然[38]而安坐耶?’波罗陀跋弥闻是消息,愁闷迷愦,莫知所如,著垢黑衣,坐黑闇所。有辅相婆罗门,来至其所,问其意故:‘王有何忧?愿见示语。’波罗陀跋弥王曰:‘卿不闻乎?前劳陀达,逃突[39]至彼快目王边,因相发起,令快目王悉发八万四千诸国兵众,欲来攻我。若当来者,便灭我国。’其辅相曰:‘当令群臣试共议之。’即合共议,各各异计,共辅相言:‘我闻快目王,自誓布施,唯除父母,不以施耳,其余一切,不逆来意。今此国中,有盲婆罗门,当劝勉之往乞王眼,若能得者,军兵足却。’王闻是语,即然可之,寻遣辅相,往求晓之。辅相即时,遣人往唤,寻使来而告之曰:‘今有国事,欲相劳苦,愿垂留意,共相佐办。’婆罗门言:‘我今盲冥,竟何所能而相佐办?’辅相又曰:‘须提罗王,欲合兵众来伐我国,若当来者,我等强壮,虽能逃避,犹忧残戮[40],况汝无目,能得脱耶?彼王有誓:“一切布施,随人所须,不逆人意。”往从乞眼,庶必得之。若得其眼,兵众可息。此事苟[41]办,当重募汝。’婆罗门言:‘今我无见,此事云何?’王重劝勉:‘我当遣人将护汝往。’即给道粮行道所须,引路而去。

时快目王国,种种灾怪悉皆兴现。空中崩声,曳[42]电星落,阴雾霹雳[43],地处处裂,飞鸟之类,悲鸣感切,挫戾[44]其身,自拔羽翼,虎狼师子走兽之属,鸣吼人间,宛转于地。国王臣民,怪其所以。时婆罗门,渐到大城,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他国,承王名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望乞匃[45]。’王闻是语,即下问讯:‘步涉遐道,得无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须,国土珍宝,车马辇舆[46],衣被饮食,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皆当给与。’婆罗门言:‘外物布施,福德不妙,内身布施,果报乃大。我久失眼,长夜处冥,承闻大王,故发意来,欲乞王眼。’王闻欢喜,语婆罗门:‘若欲得眼,我当相与。’婆罗门言:‘欲与我者,何时能与?’王语之曰:‘却后七日,便当与汝。’王即宣下八万四千小国:‘须提罗王,却后七日,当剜[47]其目施婆罗门。诸欲来者,悉皆时集。’诸王人民闻斯令已,普来奔诣于大王所。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勿为一人而舍一切。’一万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何不哀愍怜我曹等?为一人意,舍弃我等。唯愿回意,莫与其眼。’二万夫人,头脑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请:‘唯愿大王!回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五百太子,涕哭王前:‘唯愿天父!当具矜怜[48]莫以眼施,抚养我等。’时戒贤太子,重白王言:‘愿剜我眼,以代父王。所以然者?我虽身死,国无损益[49];大王无眼,海内靡[50]恃。’时快目王,告诸王臣、夫人、太子:‘我受身来,生死长久,设积身骨,高于须弥;斩刺之血,倍于四海;而饮母乳,过四大江;别离悲泪,多于四海。地狱之中,破坏之身,烧煮斫刺[51],弃眼无数。饿鬼之中,受若干形,火从身出,还自焦然[52],如是破坏,眼亦无数。畜生之中,更相食噉[53],种种死伤,复不可计。人间受身,寿多中夭,或争色欲,还相图谋,共相伤杀,死非一彻。如是破散,无央[54]数眼,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计本以来,亦受多形,于此三界,回波五道,为贪恚痴,碎身尘数,未曾给施用求佛道。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当烂坏;今得用施,不应不与。今持此眼,以用布施求佛无上一切智眼。若我愿成,当与汝等,清净慧眼。汝莫遮我无上道意。’其在会者,默然无言。正语左右:‘可挑我眼。’左右诸臣,咸各言曰:‘宁破我身,犹如芥子,不能举手向大王眼。’王语诸臣:‘汝等推觅其色正黑谛下视者,便召将来。’诸臣求得,将来与王。王即授刀,敕语令剜。剜得一眼,著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得成佛道者,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罗门眼匡之中,寻得用见,得视王身及余众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我用视,愿留一眼,王自用看。’王复答言:‘我已言决,许与两眼,不应违言。’便更剜一眼,复著掌中,重复立誓:‘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审能成佛,至诚不虚,此婆罗门,得于我眼,便当用视。’复安一眼,寻得用视。当尔之时,天地震动,诸天宫殿,皆亦动摇,时诸天人,愕然[55]惊惧[56],寻见菩萨剜目布施,咸皆飞来,侧塞[57]虚空,散诸华香而用供养,赞言:‘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王答言曰:‘不求魔、梵、四王、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脱众生,至涅槃[58]乐。’天帝复问:‘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颇[59]有悔退瞋恚不耶?’王言:‘不悔,亦不瞋恨。’天帝复言:‘我今观汝,血出流离,形体战掉[60],言不悔恨,此事难信。’王即自誓:‘我剜眼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令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已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诸天人民,一切大会,称庆[61]喜踊[62],不能自胜。王语婆罗门:‘今与汝眼,令汝得视,后成佛时,复当令汝得慧眼见。’将婆罗门,入宝藏中,恣取一担,发遣去。还到本国,波罗陀跋弥,自出迎之,已见先问:‘得眼不耶?’答言:‘得眼,我今用视。’复问言曰:‘彼王今者,为存为亡?’答言:‘诸天来下,寻即誓愿,眼还平复,眼好于前。’波罗陀跋弥,以闻此语,恼闷[63]愤结[64],心裂而死。”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须提罗王,今我身是。波罗陀跋弥,今调达是。时乞我眼婆罗门者,今此会中,盲婆罗门得道者是。先世之时,我与其眼,乃至今日,由见我故,既得肉眼,复得慧眼。我为汝曹[65],世世苦行,积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应当勤求出要。”

佛说是语,时诸在会者,感念佛恩,内身克厉[66],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道意者。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彼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一、总功德: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名大智者为一切,施因虽少果无量。

如刚刚所述,这样布施的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作意而精通布施,不贪著而舍施财物与其异熟果报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是施舍少少的财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也将变成如此多的数目,不可限量。

世间眼佛陀在《杂宝藏经》中讲说了七种施舍与其施舍的相应功德果报。

《杂宝藏经·七种施因缘》云:

[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67]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68]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柔[69]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70],是名第三果报。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政[71]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72],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五名心施,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六名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是名第七果报,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1] 敷演:拼音fū yǎn,陈述而加以发挥。

[2] 道化:拼音dào huà,以某种教义教化之。

[3] 相禄:拼音xiāng lù,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4] 廉洁:拼音lián jié,清白高洁,不贪污。

[5] 勦:拼音chāo,矫健;敏捷。

[6] 将:拼音jiāng,〈动〉带领,扶助:将雏。扶将。将军。

[7] 审:拼音shěn,知道:不审近况如何?

[8] 紫磨:拼音zǐ mó,上等黄金。

[9] 盲冥:拼音máng míng,眼睛失明。

[10] 隆厚:拼音lóng hòu,1.优厚﹔深厚。 2.隆重﹐丰厚。 3.高大。

[11] 此【大】*,晋【宋】【元】*

[12] 快目【大】,央目【元】

[13] 此【大】*,晋【宋】【元】*

[14] 靡:拼音mí,〈动〉散乱;顺风倒下。

[15] 绍续:拼音shào xù,承嗣。

[16] 诸福田:《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云:[“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17] 徧行:拼音biàn xíng,是指皆用,都用;周游,到处行走。

[18] 誊:拼音téng,转录;抄写:誊写。誊清。

[19] 边裔:拼音biān yì,边远的地方。

[20] 波罗陀跋弥【大】*,波罗陀拔弥【宋】【元】*

[21] 不宾:拼音bù bīn,意思是不臣服,不归顺。

[22] 咨禀:拼音zī bǐng,释义:请教;禀告。

[23] 境【CB】,镜【大】

[24] 役使:拼音yì shǐ,强迫使用[人力];使唤;驱使。

[25] 商贾【大】,商估【宋】【元】

[26] 傥:拼音tǎng,同“倘”假使,如果:倘或。倘若。倘使。倘然。

[27] 枉滞:拼音wǎng zhì,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

[28] 恶惮:拼音è dàn,厌恶畏惧。

[29] 易操:拼音yì cāo,即“改节易操”。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多指丧失应当坚守的节操;也指去恶为善。同“改操易节”。

[30] 幽遐:拼音yōu xiá,僻远;深幽。

[31] 波罗陀跋弥【大】*,波罗陀拔弥【宋】【元】*

[32] 扶辅:拼音fú fǔ,扶助。

[33] 见:拼音jiàn,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

[34] 诛讨:拼音zhū tǎo,征伐、讨伐。

[35] 迳:拼音jìng,同“径”。小路;亦指道路,方法:径道。山径。捷径。途径。

[36] 顽嚚:拼音wán yín,泛指愚妄而奸诈的人。

[37] 凶闇:拼音xiōng ān,指凶横愚昧。亦指凶横愚昧的人。

[38] 晏然:拼音yàn rán,安宁;安定。

[39] 逃突:拼音táo tū,意思是逃奔。

[40] 残戮:拼音cán lù,亦作“ 残僇 ”。 残杀;杀害。

[41] 苟:拼音gǒu,如果,假使:苟非其人。“苟富贵,无相忘”。

[42] 曳【大】,抴【宋】曳:拼音yè,〈动〉飘摇。摇曳;曳动(摇动,飘荡)

[43] 霹雳:拼音pī lì,急而响的雷。

[44] 挫戾:拼音cuò lì,即指“错戾”。错乱反常。

[45] 乞匃:拼音qǐ gài,同“乞丐”释义:求乞。

[46] 辇舆:拼音niǎn yú,1.亦作”辇轝”。 2.用人拉车。 3.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

[47] 剜:拼音wān,〈动〉挖削:剜肉补疮(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急救)。

[48] 矜怜:拼音jīn lián,释义:怜悯。

[49] 损益:拼音sǔn yì,损害与利益。

[50] 靡:拼音mǐ,〈动〉本义:无;没有。

[51] 刺【CB】,剌【大】

[52] 焦然:拼音jiāo rán,释义:烧焦与燃烧。

[53] 食噉:拼音shí dàn,吃。

[54] 央【大】,鞅【宋】【元】

[55] 愕然:拼音è rán,惊奇的样子。

[56] 惊惧:拼音jīng jù,惊恐害怕。

[57] 侧塞:拼音cè sāi,积满充塞貌。

[58] 涅槃:拼音niè pán,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我执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59] 颇:拼音pō,释义:可。表疑问的语气。《洛阳伽蓝记·菩提寺品》云:“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60] 战掉:拼音zhàn diào,恐惧发抖。

[61] 称庆:拼音chēng qìng,道贺。

[62] 喜踊:拼音xǐ yǒng,欢喜跳跃。形容极度高兴。

[63] 恼闷:拼音nǎo mèn,懊恼烦闷。

[64] 愤结:拼音fèn jié,愤恨抑郁。

[65] 汝曹:拼音rǔ cáo,你们。

[66] 克厉:拼音kè lì,刻苦自励。

[67] 二【大】,二名【宋】【元】【明】

[68] 颦蹙:拼音pín cù,皱眉蹙额,形容忧愁的神情。

[69] 柔【大】,〔-〕【宋】【元】【明】

[70] 四辩才:《大智度论》云:“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71] 政【大】*,正【宋】*【元】*【明】*

[72]尼拘陀树: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屡陀树、尼拘尼陀树、尼拘类树、尼俱卢陀树、诺瞿陀树。学名 Ficus indica。属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米乃至十五米,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义》卷十五解释尼拘律树为(大五四‧四○二上):“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智度论》卷八、《俱舍论》卷六〕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